-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資治通鑒精華(上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092764
- 條形碼:9787205092764 ; 978-7-205-09276-4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資治通鑒精華(上下冊) 本書特色
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鑒精華(上下)》成書以后,受到歷代人士的高度評價。 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經世之書,莫善于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近代學者梁啟超評價該書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善,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毛澤東一生,閱讀、批注《資治通鑒》達十七次之多,他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遏中編寫的……《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資治通鑒精華(上下冊)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全書計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30卷。其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對事關國家興衰、民族興亡事件的著錄,以警示后人。該書于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 “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觀和歷史觀。我們編選的《資治通鑒精華》精選了《資治通鑒》中比較有影響的篇目,選文簡短故事性強,富有哲理,便于讀者理解接受。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資治通鑒精華(上下冊) 目錄
目錄
上卷
周紀
三家分晉
豫讓復仇
魏文候仁德
任座直言
吳起之死
即墨大夫和阿大夫
商鞅變法
齊威王論國寶
圍魏救趙
韓昭侯不許私求
盂嘗君用諫
燕昭王筑黃金臺
胡服騎射
盂嘗君過函谷關
趙武靈王之死
樂毅伐齊
完璧歸趙
田單計用火牛陣
趙奢收稅
范雎相秦
長平之戰
毛遂自薦
信陵君竊符救趙
奇貨可居
秦紀
李牧破匈奴
李園亂楚
荊軻刺秦
秦始皇焚書坑儒
胡亥奪位
陳勝吳廣起義
劉邦項羽舉事
趙高計殺李斯
破釜沉舟
指鹿為馬
漢紀
鴻門宴
蕭何月夜追韓信
劉邦知人善任
韓信背水布陣
項羽兵敗垓下
酈食其遭烹
五百壯士義死田橫
韓信之死
封賞雍齒
冒頓殺父奪位
叔孫通制禮儀
……
下卷
宋紀
劉裕稱帝
拓跋燾計攻統萬城
檀道濟唱籌量沙
劉義康被黜
盱眙之戰
太子劉劭弒劉義隆
劉昱嗜殺
齊紀
蕭道成建南齊
范縝論滅神
孝文帝遷都洛陽
孝文帝尚漢制
梁紀
蕭衍登基
名將崔延伯之死
蕭寶夤之死
爾朱榮立新帝
韋孝寬守玉璧
侯景之亂
西魏破南梁
陳霸先稱帝
高洋嗜殺
高演奪位
名將斛律光之死
北周滅北齊
楊堅代北周稱帝
隋紀
隋滅南陳
陳后主人長安
楊廣殺父奪位
楊玄感謀反
瓦崗軍暴動
李淵起兵
李密殺翟讓
唐紀
隋煬帝被殺
李密之死
李世民智取薛仁杲
李世民討伐劉武周
李世民攻取洛陽城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資治通鑒精華(上下冊) 節選
周 紀 三家分晉 【題解】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的事件。先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了同為晉國卿大夫的智氏,后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時在公元前403年,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前376年,三家瓜分晉國剩余的土地,晉國正式宣告滅亡。三家分晉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司馬光所撰《資治通鑒》,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 【原文】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①,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弗聽,智果別族②于太史為輔氏。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識之。”三年而問之,伯魯不能舉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 【注釋】 ①陵人:以勢壓人。②別族:從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氏族。 【譯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初次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當初,大夫智宣子準備立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 果說:“依我看,不如立智宵比較好。在別人看來,智瑤這孩子的確是有許多長處,比如,身材高大,是個美髯公。擅長射箭,駕車純熟。武藝出眾,多才多藝。能言善辯,寫得一手好文章。剛毅勇敢,做事果斷。但是在我看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缺乏仁德之心。如果他當了繼承人,用所謂的才能而不是用仁德之心處事,成天對他人頤指氣使,時間長了誰會受得了呢?因此,依我看如果立智瑤為接班人,咱們的家族遲早會遭滅頂之災。”智宣子不以為然。智果一看不妙,于是便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氏,另立為輔氏。大夫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當初,趙簡子拿不準立哪一個做繼承人,于是他教人把日常的訓誡刻在兩支竹簡上,然后親自交給兩個兒子,并囑咐說:“你們要用心記住上面的這些話,回頭我會考核的!”過了三年,趙簡子叫來兩 個兒子,詢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說不出來,讓他拿出竹簡,他說早弄丟了。趙簡子又問小兒子無恤,他則熟練地將竹簡上的話背了出來,問他竹簡在哪兒,他立即從袖中取出來恭恭敬敬地奉上。通過這件事,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便立他為繼承人。 ……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資治通鑒精華(上下冊)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對西夏、遼國采取割地忍讓政策,并上《上哲宗乞還西夏六寨》。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后,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