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托爾斯泰自述 本書特色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19世紀后半葉到20世紀初俄羅斯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托爾斯泰自述》從托爾斯泰的著作、文集等選取了較為重要、經典的章節來反映他對自身的認知、對政治宗教的認識、對妻子友人的情感與情懷以及他所從事的文學研究本身的看法。
托爾斯泰自述 內容簡介
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他著述等身,普通讀者很難全部閱讀,這就需要例如像《托爾斯泰自述》這樣的圖書來彌補這一空缺,并由此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托爾斯泰自述》擇取作者原著(包括日記、通信等)中之精彩華章,以期達到一種“以點及面”之效果:作者對自身的認知、對政治宗教的認識、對妻子友人的情感與情懷和作者長中短篇小說精髓,甚至作者在于82歲為何離家出走的心路在書中都有所體現。《托爾斯泰自述》為提高讀者文化素養,了解西方文化經典提供了很好的讀本,因而有著較高的社會效益。
托爾斯泰自述 目錄
一、我的心靈歷程
1.我少年時代的信仰
2.我青年時代的信仰
3.給姑媽的信
4.我中年時期的信仰
5.我想自殺
6.知識不能解答生命意義問題
7.在生活中找不到生命問題的答案
8.我因皈依宗教而獲救
9.宗教中真理與謬誤同在
10.我是一個基督徒
11.要認清自己的位置
12.為什么我給人錢還遭人恨
13.我為什么不能接近窮人
二、我看愛情、婚姻和婦女
1.我對愛情的體驗
2.情書
3.我的婚后生活
4.夫妻之間的一次爭吵
5.*后只給自己看的日記
6.我*后的出走
7.婚姻和婦女
8.我看婦女的勞動
三、我看人生
1.人生的意義何在
2.愛是人生*大的幸福
3.生命的矛盾——理性的力量
4.人生的意義就在于自由地承認真理
5.為什么手工勞動是人生幸福的前提
6.體力勞動與人生
7.我們應該怎樣安排一天的勞動
四、我的政治態度
1.不要殺人
2.我不能沉默
3.我反對政府暴力和革命者的暴力
4.個別自由和一般自由
5.我們不應該參加任何暴力
6.人類沒有政府能否生活
7.怎樣消滅政府
8.致亞歷山大三世
9.抗議政府對我的迫害
五、我看當代奴隸制度
1.為什么說存在著當代奴隸制度
2.金錢只是奴役的工具
3.法律是奴隸制度的原因
4.所有權只是一種占有他人勞動的手段
5.生產三要素能夠成立嗎
6.現代科學是維護奴隸制度的
7.新科學教義是為不勞而獲者辯護
8.偽善學說的毒害作用
9.暗示對民眾的作用
10.三種剝奪人生命的暴力
11.所有的特權都是建立在鞭笞和屠殺之上
12.為什么在暴行中他們不受良心的譴責
13.士兵為什么愿意去鎮壓老百姓
六、俄羅斯民族解救之道
1.不能走西方的路
2.俄羅斯變革的兩個外因
3.俄羅斯民族應該怎么辦
4.沒有政權的社會生活是可能的嗎
5.農業生活的重要意義
6.日本人勝利和俄羅斯革命運動的意義
7.我看中國人的解救之道
七、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1.現代歷史學是怎樣回答問題的
2.是什么力量推動各民族前進
3.個人權力與群眾意志
4.命令的作用
5.用連續性的觀點看歷史
6.意志自由是無法否定的——自由與必然(一)
7.兩者的限度是怎樣變化的——自由與必然(二)
8.兩者的結合才有真正的人類生活一自由與必然(三)
八、我看戰爭
1.一場大戰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2.任何人都不會預料到戰爭的后果
3.統帥不過是戰爭*不自由的工具
4.戰爭不是按照統帥的命令進行的
5.統帥的意志總是被士兵群眾所支配
6.拿破侖在莫斯科的表現說明什么
7.怎樣看待切斷法軍、活捉拿破侖的說法
8.庫圖佐夫在戰爭中的作用
9.拿破侖和亞歷山大(一)
10.拿破侖和亞歷山大(二)
九、我的文學藝術觀
1.我寫《戰爭與和平》
2.我看莎士比亞
3.我看莫泊桑
4.我看屠格涅夫
5.由伯倫茨的《農民》所想到的
6.我看瓦格納的音樂
7.藝術家的社會分工是否合理
8.老百姓需要怎樣的出版物
9.什么是真正的藝術品
10.藝術是人們交往的手段
托爾斯泰年表(俄歷)
托爾斯泰自述 節選
《托爾斯泰自述》:
一、我的心靈歷程
1.我少年時代的信仰
從童年開始,接著是整個青少年時期,我接受的都是東正教的教育。但在我18歲時.也就是讀大學二年級,我開始懷疑所學的這一切。現在想起來,其實我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過這些教義,只是單純地相信那些教我的人,因此這種相信是不可靠的。
記得我11歲時,有個叫沃羅津卡的孩子,是個中學生(后來他很早就去世了),在一個星期天來到我們家,告訴我們學校里的一個大新聞:上帝并不存在,我們學的全都是沒有根據的東西。我還記得,幾個哥哥對此很感興趣,也把我叫上一起討論;我們十分興奮,認為這是完全可能的。
哥哥德米特里上大學時,因為性格的緣故,突然一心信教,參加所有的禮拜和吃齋,生活淡泊。于是家里人包括那些大人都拿這來取笑他,還給他取了一個“諾亞”的綽號。記得喀山大學督學常常邀請我們去參加他家的舞會;他竭力勸說拒絕跳舞的哥哥,說大衛當年也在方舟前跳過舞。當時我跟大家一樣,對哥哥持嘲笑的態度,還得出結論說:教義應該記住,教堂應該去,但不必把這些太當回事。當時我還讀過伏爾泰的作品,他對宗教的嘲諷并未引起我的反感,反而讓我高興。
我離開了宗教,就像那些受過類似教育的人的情況一樣。我們生活著,但我們的生活原則跟宗教教義不僅沒有任何共同的地方,而且與之對立。人們的社會交往跟教義一點關系都沒有.在個人生活中也從不根據教義的原則辦事。如果說人們還信奉宗教教義,那也是將它高高掛起,遠離實際,與生活毫不沾邊。
我們無法根據一個人的生活、工作和事業情況來判定他是否信仰宗教。有些人盡管公開宣稱信奉東正教,他們大都愚蠢、冷酷、缺德、自負;而那些宣稱不信教的人反而大都聰明、坦誠、善良、高尚。
從讀小學起,學生們就要學習教義問答,并且去教堂。當地官員還得提供領圣餐的證明。然而現在像我們這樣的人,由于不再學習,也不擔任公職,幾十年來幾乎忘記了自己還信奉基督教.而且是東正教的信徒。
因此,宗教教義本來是建立在人們信任并有外力支持的基礎上,卻由于與之對立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影響而逐漸式微:然而那些年歲較長的人自以為還保留著童年接受的教義,卻不知它已經消失于無形之中。
C先生十分聰明,待人誠懇,他對我說了是怎樣不相信宗教的。大約二十六歲時,一次他打獵后宿營,在睡覺前開始做晚禱.這是他從小就養成的習慣。同他一起打獵的哥哥躺在干草上看著,待他做完這一切后問他:“你還一直做這個嗎?”他倆沒有就此繼續談下去。在這以后,C先生就再也沒有做禱告和去教堂了。這并不是因為他知道了哥哥的想法并且同意,也不是因為自己有了某種新的決定;而只是因為哥哥的那句問話,就像在一個本來就要倒的墻上再輕輕地推了一下,墻就轟然倒塌了。哥哥的話表明,他的祈禱、畫十字、禮拜等都是毫無意義的,而這意思本來就蘊藏在他心中。一旦被點破,他就再也不能繼續這樣做了。
在我想來,大多數人應該都是這樣的,我所說的是像我這樣有教養的人,也就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而不是那種把信仰當作牟利手段的人,他們并不是真正相信宗教。對于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宗教信仰就像一座冰雕的大廈,在知識和生活的陽光照耀下.很快就融化掉了。我們有些人已經發現了這一點,而另一些人則以為這座大廈還存在。
我跟其他人一樣,喪失了童年學得的宗教教義;不過有一點區別:由于我開始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很早,我對教義的否棄是完全自覺的。從16歲開始,我就不做禱告了,也從不主動去教堂,不做齋戒。我不再相信小時候學到的一切;我仍然有著某種信仰,但說不清楚它是什么。我也相信上帝,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我不否定上帝的存在,然而我并不清楚這是怎樣的一個上帝。我也不否定基督及其學說,但我也不清楚它的實質是什么。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的信仰,也就是除了動物本能之外推動我前進的力量,就是相信完善。但這種信仰仍然比較模糊,對于完善的本質和目的,我都是不清楚的。當時我盡力在智力上完善自己.只要做得到的和生活所要求的,我什么都去學。我還通過培養意志來完善自己:制定生活規則,增強體能,做各種體操,鍛煉靈活性和耐受力。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完善。當然,*根本的是道德上的完善,然而不久就被所謂的一般完善所代替,那不是在上帝面前表現自己,而是想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后發展為想要出人頭地.也就是要比他人的名氣更大,地位更顯赫,財產更富有。
……
托爾斯泰自述 作者簡介
黃忠晶,在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廣東海洋大學、江南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多年,研究員、教授;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思想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近年來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中國社會思想研究》《西方社會思想史》《尼采自述》《羅素自述》《陀思妥耶夫斯基自述》等。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