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鑿井而飲-明清以來黃土高原的生活用水與節水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2289
- 條形碼:9787100162289 ; 978-7-100-16228-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鑿井而飲-明清以來黃土高原的生活用水與節水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研究者 黃土高原是中國民生用水困難的地區之一,日常生活用水歷來為鄉民所重。跟與國家正賦相關的灌溉用水相比,日常生活用水被賦予不同的意義等級,與農業灌溉用水在水源利用方面存在重大區別,有重要的類型意義。本書主要利用田野考察搜集的生活用水碑刻,結合其他文獻,試圖勾勒出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的基本狀貌。并且追問日常生活的歷史意義,從民生用水的角度,考察基層社會的運行、控制,嘗試建立鄉村社會史新的解釋途徑。
鑿井而飲-明清以來黃土高原的生活用水與節水 內容簡介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是中國傳統鄉村日常生活的寫照,作者利用文獻考證和田野考察相結合的方法,搜集了大量碑刻和訪談資料,對水井、水池、旱井、守戰、水質、節水等問題進行了全面考察,細膩地刻畫了黃土高原日常生活用水的具體實踐圖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一個研究鄉村社會的新概念——生活用水圈。生活用水圈是對黃土高原乃至北方鄉村社會具有主導性、統攝性地位的生活用水與社會關系的概括與解釋,具有一定的開創性。
鑿井而飲-明清以來黃土高原的生活用水與節水 目錄
序論 1
**章 鑿井而飲 21
一、水井與空間建構 24
二、水井與社會秩序 35
三、井神崇拜與生育習俗 46
四、水井與公共空間 52
五、水井與村際關系 56
小 結 60
第二章 挖池蓄水 63
一、水池開鑿與用水環境 64
二、水池與治所營造 68
三、水池與社會秩序 75
四、水池與人文景觀 87
五、旱井與水池 91
小 結 97
第三章 修渠引水 100
一、且灌且食之水渠 101
二、由灌而食之水渠 108
三、軍民爭水之水渠 115
四、四社五村之水渠 119
小 結 122
第四章 明代邊地守戰與生活用水 124
一、文獻所見邊地生活用水環境 125
二、北征與水源供應 129
三、土木之變與滿四叛亂 134
四、邊鎮經營與水源扼守 137
五、明末山西寇亂與鄉村水井 148
小 結 153
第五章 水質與民生 155
一、生活用水環境與水質問題 157
二、生活用水形式與水質特征 163
三、水質與居民身體健康 174
四、古人的水質觀念及改善水質的經驗 182
小 結 191
第六章 安澤縣的生活用水與地方病醫治 195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 197
二、水土病在安澤縣的流行 210
三、群眾運動下的水土病防治(上) 219
四、群眾運動下的水土病防治(下) 233
小 結 250
第七章 節水及其他習俗 254
一、水源開發與節水 254
二、日常用水與節水 258
三、婦女與節水 262
小 結 269
結 語 271
參考文獻 283
致 謝 303
鑿井而飲-明清以來黃土高原的生活用水與節水 節選
水池與水關聯,水池的開鑿及其方位、形態等受風水觀念的影響,州縣治所、鄉村聚落的水池修建均包含改變或補益風水的思想意識,在縣城水池則是“為濟民用而助文風,所系甚矩”e。在鄉村則是“所以壯觀瞻,所以補風水也”。山西省萬泉縣之王公惠民池,“非特蓮動竹喧,利窮檐之浣濯,抑且桂科杏第,關闔縣之文明”。壺關縣康熙年間將章公堰改為水池就體現了風水思想,“形家謂乘離應坎,文運于此焉啟。而水行所旺,聚宜設池”。河南省林縣縣城的水池的修鑿似乎更加突出了水與“文運”的密切關聯。水池碑文載“堪輿家言,闔邑風水所關,往時常流,科第極盛,后壅塞不利。康熙二十七年,知縣徐貸詳請疏浚,照舊灌注,未幾黃駿果登賢書。又新浚洪峪澗渠,下注辛安池內……康熙三十一年知縣熊遠寄修浚,渠道堅固,三水復注,有便民汲,次年牛孟圖又捷秋闈,士民立石記之”。據上所述,水池在州縣治所不僅供求生活用水,同時突顯了補益“文運”的作用。 在廣大鄉村,水池修鑿在村莊的布局中也有相當的風水講究,所謂“池坡之說,所以壯觀瞻,所以補風水也。余村舊有池坡,觀形度勢,實在中央。迄今數百余年,而人文蔚起,戶口繁殷,則村勢之興隆,未始不借此以助其風脈也”。水池在鄉村“不獨小益于人事,而且大有補于風脈”的思想在鄉村水池碑刻較為常見,如山西省昔陽縣某村莊同治六年(1867)水池碑刻載:“事有關于風水……改作方池,俾水為停蓄,似有財源寵深之象焉,蓋于吾鄉汲水不無小補!鄙轿魇仃P縣店上鎮紹良村水池名為鯤化池,池為何得名,因為“形家之說,村近魚形,魚得水而生,而又不終為池中物也”。遂取莊子“北溟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之句,得名鯤化池。是池之成,固以維風,且以濟用。在鄉民看來,乾隆年間的一次長達三年的修理實在是一件惠澤長遠的善舉,“以言維風,則人文漸以蔚起,以言濟用,則饑渴可以無憂矣”。山西省洪洞縣羅云村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水池后,村人以為,此次修池,不僅擴大水池容量,減少了水池滲漏,“行見水日積而日采,萬民之薄澣自便,六畜之式飲隨時。猶其后也,而池水之澄清,遠映霍嶺之秀,近接云山之靈。異日者,地運漸轉,人文蔚起,移風易俗……”陜西省蒲城縣永豐村北部,南臨溝畔,以風水觀之則為地勢不足。乾隆三十二年(1767)合村捐資鑿池,工成之后一年,已是綠樹蔭濃,蔚然深秀,“村墟殊覺改觀,況水為財庫,而將來之富厚可豫卜矣!是以嘆人功之造作,可以取天之所生,而補地之不足”。 在古人看來,除生活、生產、娛樂等基本功用外,水池還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成為日常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山西萬泉縣王公惠民池“水色空明,天光掩映,秋露降而暮漪潔,春雪消而新漲平……輕風徐漾,鮫人織水面之綃,明月孤懸,龍女捧波心之鏡”。蓮動竹喧,浴鴨而呼,是黃土大塬上的風情。山西省壺關縣西池“北枕龍溪,東憑雉堞,西南亦皆帶螺峰,形勢秀遠,且池陂高曠,登高而眺焉,宛然負郭之幽渚也”。水池在修理之后,“巨浸澄鮮,不減東泉曲江之勝,……固令人流連不置矣。試觀東西輝映,秀啟輿圖,彼涸此盈,既可相需為用,而波光云影,潤澤林巒,不更鐘靈文運哉!”則是一派太行山間的美景。河北省武安縣陽邑村之圣水池,每年春季赴馬洺泉順水渠流20 余里入池中,“春夏之際,錦鱗游泳,鳧鴨互飛,水色天光,一碧無涯,往來行人,群聚相觀者,恒無虛日,此邑西一大觀也”。山西省黎城縣洪井村的大池不僅規模大,“其修理之要,經營之久,風景之麗,與夫功用之宏,均有為他池之所不及”。此池一年四季風景不同,“春冰即泮,池水湛清,樓臺倒影,毫發可鑒,花光樹色與水面相照映;夏則黃童白叟,往來運麥,與水底之影成四行焉;至秋則月印波心,靜若沉璧,雨灑微瀾,水與天接,蘇子云:‘瀲滟固好,空濛亦奇’者非此也耶?冬則堅冰既結,其明若鑒,六七童子,相與蹩躄其上,作溜冰之戲”,則勾勒出一幅鄉村的田園畫。黃土高原一些鄉村水池旁建有池神廟、龍王廟,與之相對則有舞臺、戲樓,演戲酬神。有的水池旁建有影壁、樓牌、社亭等,神廟、戲樓、影壁、樓牌、社亭等與水池聯為一體,使水池景觀內容更為豐富,形成了鄉村廣場。壺關縣固鎮《濟旱池碑記》載:“西修影壁,固元氣也,東移舞樓,廣市場也。”水池周圍不僅是汲水之地,還是聚會之處,游樂之場,交易之所。 在黃土高原地區,無論州縣治所,抑或廣大鄉村,水池與其他景觀共同形成了區域景觀,但在相對缺水的北方地區,水池這一人文景觀形象化地突出反映了居民生活用水*基本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征,形成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類型。它作為人類利用環境的產物,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系,體現了人對環境的認識以及對其改造利用的態度。本文有關水池的諸多論述,包括水池事務的組織形式、用水秩序、風水觀念等,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探討這種景觀形成的人文因素,反映了水池景觀之所以形成的獨特文化。
鑿井而飲-明清以來黃土高原的生活用水與節水 作者簡介
胡英澤,山西永濟人,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山西省歷史學會秘書長。入選2017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社會史、華北區域社會史。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時期魚鱗冊地權、水利社會史、集體化時代農村社會等。出版專著2部,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