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孝經(jīng)
-
>
道德經(jīng)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管子精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092740
- 條形碼:9787205092740 ; 978-7-205-09274-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管子精華 本書特色
管仲著的《管子》的“精氣論”在我國唯物主義宇宙觀發(fā)展史上有重要意義,對我國唯物主義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后來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如王充、柳宗元等人,都受它的影響。總之,《管子》在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貴資料。 《管子精華/傳世名著典藏叢書》集傳統(tǒng)文化于一體,涵蓋了讀者應知必知的國學經(jīng)典。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管子精華 內容簡介
《管子》一書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匯編,內容龐博,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nóng)家的觀點。《管子》的成書過程是歷史發(fā)展的結果。管仲在世時由于功業(yè)顯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隨者便開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跡和學說被管仲學派豐富和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管仲學派及其學說進一步發(fā)展,并與諸子百家爭鳴交流,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學說體系,從而為《管子》一書的完成提供了堅實基礎。本書從《管子》中精心遴選43篇精華篇目,并對原文逐一進行注釋和翻譯,力求從政治、經(jīng)濟、禮儀等各個角度,多方面展示管仲的執(zhí)政見解與措施,準確闡釋管仲的偉大思想,是現(xiàn)代人研究先秦時期政治經(jīng)濟的珍貴資料。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管子精華 目錄
目錄
序言
前言
牧民**
形勢第二
權修第三
立政第四
七法第五
五輔第六
樞言第七
法禁第八
重令第九
法法第十
兵法第十一
匡君大匡第十二
匡君中匡第十三
霸形第十四
霸言第十五
戒第十六
參患第十七
制分第十八
君臣上第十九
君臣下第二十
心術上第二十一
心術下第二十二
白心第二十三
五行第二十四
任法第二十五
明法第二十六
內業(yè)第二十七
禁藏第二十八
桓公問第二十九
立政九敗解第三十
臣乘馬第三十一
乘馬數(shù)第三十二
事語第三十三
國蓄第三十四
官國軌第三十五
地數(shù)第三十六
揆度第三十七
國準第三十八
輕重甲第三十九
輕重乙第四十
輕重丁第四十一
輕重戊第四十二
輕重己第四十三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管子精華 節(jié)選
立政第四
【題解】
“立政”在本章指君主臨朝治國。本章主要闡述了君主臨政的一套完整的綱領和措施。本章主要分為九節(jié)。“三本”指用人方面的三項基本原則;“四固”指鑒別人才的四項政策。“五事”指經(jīng)濟方面的五件大事。“首憲”闡述了國家的行政組織結構和法令頒布、傳達、執(zhí)行的程序。“首事”指辦事的規(guī)則。“省官”列舉了各類官員的職責。“服制”闡述了君主臣民服飾的制度。“九敗”指使國家滅亡的九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七觀”主要闡述了治國的遠景。
【原文】
國之所以治亂者三,殺戮刑罰,不足用也。國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險阻,不足守也。國之所以富貧者五,輕稅租,薄賦斂①,不足恃②也。治國有三本,而安國有四固,而富國有五事。五事,五經(jīng)也。
【注釋】
①輕稅租,薄賦斂:輕收稅租,薄收賦斂。②不足恃:不能依靠。
【譯文】
決定國家混亂與否,取決于三個條件,只有殺戮刑罰是不夠用的。國家之所以或安或危,取決于四個條件,只靠城郭險阻是不能固守的。國家之所以或貧或富,取決于五個條件,只用輕收租稅、薄取賦斂的辦法是靠不住的。這就是說,治理國家有“三本”,安定國家有“四固”,而富國則有“五事”——這五事乃是五項綱領性措施。
【原文】
君之所審①者三:一曰德不當②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故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者,則不可加以尊位;功力未見于國者,則不可授與重祿;臨事不信于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寧過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過于君 子,其為怨淺;失于小人,其為禍深。是故國有德義未明于朝而處尊位者,則良臣不進③;有功力未見于國而有重祿者,則勞臣不勸④;有臨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則材臣不用。三本者審,則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審,則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則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⑤,正道捐棄,而邪事日長。三本者審,則便辟無威于國,道涂無行禽,疏遠無蔽獄⑥,孤寡無隱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眾”。
【注釋】
①審:審慎,注意。②不當:不,必。當,相稱。③良臣不進:優(yōu)良的大臣得不到引薦。④勞臣不勸:勤奮的大臣得不到勉勵。⑤治壅于下:政令不能向下推行。⑥蔽獄:冤獄。
【譯文】
君主用人必須注意三個問題:一是大臣的品德與其地位要相稱,二是大臣的功勞與其俸祿要相稱,三是大臣的能力與其官職要相稱。這三個根本問題是國家治亂的根源。所以。在一個國家里,對于德義沒有顯著于朝廷的人,不可授予高貴的爵位;對于功業(yè)沒有表現(xiàn)于全國的人,不可給予優(yōu)厚的俸祿;對于主事沒有取信于人民的人,就不能讓他做大官。所以德行深厚而授爵低微,叫作有過;德行淺薄而授爵尊高,叫作有失。寧可有過于君子,而不可有失于小人。因為,有過于君子,帶來的怨恨淺;有失于小人,帶來的禍亂深。因此,在一個國家里,如果有德義不顯于朝廷而身居高位的人,賢良的大臣就得不到進用;如果有功勞不著于全國而享有重祿的人,有功勞的大臣就得不到鼓勵;如果有主事并未取信于人民而做了大官的人,有才能的大臣就不會得到重用。只有把這三個根本問題審查清楚了,臣下才不敢妄求官祿;如果對這三個根本問題不加審查,奸臣就會與君主接近,君側小臣就會專權。這樣,在上面君主耳目閉塞,在下面政令不通,正道被拋棄,壞事就要一天天地多起來。而若審查好這三個根本問題,君主左右那些受寵的小臣就不會專權,道路上看不到在押的犯人,與官方疏遠的人們不受冤獄之害,孤寡無親的人們,也都沒有不白之冤了。因此說:“刑罰減少,政事減少,朝廷就不用經(jīng)常召集群臣議事。”
傳世名著典藏叢書管子精華 作者簡介
管子(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圣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