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最難舍者惟書冊-王國維的讀書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50446
- 條形碼:9787547050446 ; 978-7-5470-5044-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難舍者惟書冊-王國維的讀書生活 本書特色
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著作者,以學問為人生、通曉文史哲的國學大師,備受梁啟超、胡適、陳寅恪、郭沫若推崇的民國大家。走進大師的讀書生活,開卷有益,掩卷回味! 王國維被譽為“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他以學問為人生,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字學上均有成就,一生著述精深博大。他的讀書與治學無不烙印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 本書參考了大量資料,如《先太學君行狀》《王國維全集》《王國維年譜》等, 系統翔實的材料考辯,豐富了文本的史料價值! 從王國維的讀書方法、治學經驗可以窺見大師的追求、理想、目標、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作為一種參照系統和歷史經驗借鑒,對于熱愛知識與學問、熱愛書籍,有志于讀書、治學的讀者朋友而言,無疑是大有裨益的。1.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境界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辰缫病!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鯂S2.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愐 3.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梁啟超 4.(王國維)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郭沫若 5.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胡適
最難舍者惟書冊-王國維的讀書生活 內容簡介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贝说诙辰缫!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最難舍者惟書冊-王國維的讀書生活 目錄
錢塘江畔,詩書傳家
棄科舉,初露少年氣
“時務”謀生,傾心新學
動蕩中求學,幸獲賞識
踐行諾言,初嘗譯書
東瀛游學歸來,踏入《教育世界》
專心西哲,解人生之困
涉獵英國經驗主義哲學
研讀康德從叔本華開始
“玉女燦然笑,照我讀異書”
叔氏哲學解“紅樓”
叔本華與尼采之書對照而讀
以“西方眼睛”觀諸子之書
托翁中譯之嚆矢,西著譯述之先鋒
中國現代心理學之父
從哲學到文學的嗜好之變
詞話“人世間”,讀書“三境界”
詞山曲海,手鈔手校
胸懷戲曲之志,《曲錄》鉤沉拾遺
溯戲曲之源,考戲曲流變
東渡流亡,新著迭出
總結著述,開拓新境界
為漢簡研究立開拓之功
甲骨文與金文的研讀考釋
屢動歸念,不忘學研
學術主筆,窘困哈園
頗費周折的《魏石經考》
登上光輝頂峰的甲骨研究
盡覽傳書堂藏書
南書房行走,種下遺老嫌
長辮子教授的清華生活
*難舍者惟書冊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最難舍者惟書冊-王國維的讀書生活 節選
《*難舍者惟書冊:王國維的讀書生活》: 將我們的認識目光從外在世界中收回來,使其反觀自身,因為我們自身是唯一的不對我們保持沉默的客體。換句話說,我們自身就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作為活動于時間和空間中的、受制于因果關系的感性存在,我們自己是現象,是相對于認識主體的表象;但是除此之外,我們還確確實實地體驗到,在我們的身體內部,始終存在著一個支配我們外在行動的內在動力,這種內在的動力不是表象,而是我們之外的其他認識主體所認識不到的,而只能被我們自己所體驗到。這種內在動力就是意志,意志就是作為表象的我之背后的本質。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推論:意志不僅是“我”的本質,而且是作為表象的整個世界的本質,意志就是“物自體”。因為作為現象和本質相統一的“我”,只不過是大干世界中的一分子,“我”在本質上不可能與外物有什么不同,只不過外物的本質“我”看不到罷了。這樣,叔本華從主體自我人手,通過反觀自身來達到對“物自體”(即意志)的把握,從而消除了康德哲學中固有的矛盾性。對此,王國維心領神會,他在《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中指出:“然則物之自身,吾人終不得而知之乎?叔氏日:否。他物則吾不可知,若我之為我,則為物之自身之一部,則昭昭然矣。而我之為我,其現于直觀時,則塊然空間及時間中之一物,與萬物無異。然其現于反觀時,則吾人謂之意志而不疑也,而吾人反觀時,無知力之形式行乎其間,故反觀時之我,我之自身也。然則我之自身,意志也。意志與身體,吾人視為一物,故身體者,可謂之意志之客觀化,即意志之人于知力之形式中者也,吾人觀我時,得由此二方面,而觀物時,只由一方面,即惟由知力之形式中觀之,故物之自身,遂不得而知。然由觀人之例推之,則一切物之自身,皆意志也。叔本華由此而救汗德批評之失,而再建形而上學!边@表明,王國維對叔本華從主體自我人手來設定世界的做法是非常贊賞的! ∮谑,一直縈繞在王國維心中的人生終極問題終于得到解決:“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保ā叮t樓夢)評論》)在其他論文中,如《叔本華與尼采》《論古雅在美學上之地位》等,都曾一再申明“吾人之根本,欲而已矣”的觀點。不是從認識論,而是從生存本體論角度來設置主體的感性基礎,這就是叔本華和王國維解決人生終極問題的策略,它使認識理性的效用范圍得到限制,使主體感性意欲的本體地位得到確立。 按照一般的推論,西方近代認識論作為對古代神學的反叛,使人擺脫宗教教條束縛,極力張揚主體的理性精神,這對于近代哲學思想美學思想的產生應該具有很重要的價值,可為什么康德、叔本華等人卻要提出對理性加以限制呢? 要想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對理性的具體內涵加以考察。我們知道,是否具有理性是人性與動物性相區別的根本標志,因此理性在人性結構中具有重要意義。問題的關鍵在于理性是否是屬于人的主體理性。在人類歷史上,經常產生理性變異的現象。在古代,理性被異化為宇宙理性和倫理理性,它們都是外在于主體的異己力量。近代科學技術的興起,確立了主體的認知理性,但隨著科學的發展,過分的理性主義自信卻忽視了人的情感生活,因為,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對于外在世界的科學認識必然排斥主觀性情感的介入,這樣科技理性再次淪落為人的異己力量?档轮砸辉購娬{,在認識之前,必須首先確定人的認識能力,其目的就是為了給人的認識理性限定一個范圍,以便為人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即實踐理性留出一塊地盤!
最難舍者惟書冊-王國維的讀書生活 作者簡介
李慶本,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美學、比較詩學的跨文化研究,并致力于生態美學、文化產業政策的研究。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