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生命文化評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6534
- 條形碼:9787010196534 ; 978-7-01-01965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命文化評論 本書特色
王小燕、馬俊領主編的《生命文化評論》梳理了國內外與會專家在生命文化學術前沿問題方面所闡發的建設性觀點,闡釋了生命文化學研究的學術意義和科學價值,深入探討了生命文化學的元理論探新、方法論創新、發展趨勢、價值取向、跨文化比較等重要問題,展示了生命文化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前瞻性,評價了學術界對于“生命文化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及推廣所做出的積極探索與重要努力,*終致力于研究和傳播以體驗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挽救生命為內核的生命哲學。
生命文化評論 內容簡介
談論生命的意義和實踐的法則,窮究對于人類而言的至善和價值,這既是理性存在者永恒的思維傾向,也是生命文化研究不可推卸的義務。 《生命文化評論》匯集了國內外哲學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及中青年學人關于生命文化思考的重要成果,把“敬畏生命存在、建構生命價值”作為出發點和基本內容,從生命哲學、生物學哲學、科技哲學和醫學倫理學等角度立體詮釋“尊重生命,衛生濟世”的主題,闡發了“人是目的”這一古今哲學的根本宗旨。
生命文化評論 目錄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論中國傳統的生命價值觀
生命文化與人的尊嚴:儒家的視角
生物學中的“如何可能”與“為何必然”說明
解決生命意義問題的五種途徑
文化、文化結構與文化心理
老莊生命哲學的終極旨歸
生命文化學:可能的研究域、方法和價值
生命文化學的科學詮釋與性別建構
淺層文化和深層文化:文化認同、文化沖突和戰爭
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從技術理性走向生命倫理
施韋澤的“敬畏生命的倫理”
生命文化學的學術聚焦與研究范式
論社會性生命文化范型
三個船喻對生命文化學研究的啟示
關于生命文化學學科構建中的兩個基本問題的研究
底線生命倫理證成的可能:生命間性論
論先秦儒家生命觀
生殖技術的倫理建設
斯多葛主義視域下的命運和自由
生命的自然本性
生命文化評論 節選
《生命文化評論》: 雖然對什么是哲學、什么是文化,學者們有各種各樣的表述,有關定義不下幾千條,但當代學者幾乎都承認,哲學的所有命題*終都指向了這個總綱“人是目的”,而文化則與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是密不可分的,所謂“文以化人”,講的就是文明人與野蠻人之間的區別。只是近代以來,不僅地區間的戰爭連綿不斷,威脅到相當一部分人群的生存;而且更可怕的是,人類的無限擴張給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害,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甚至于我們須臾不能離開的空氣和水都遭到污染,在這時候就不僅僅是我們人類難以生存,而是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動植物都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所以,在當下我們哲學家就不僅要說“人是目的”,而且更應當說“生命是目的”,因為其他動植物的生存實際上都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是密切相連的。對此,生物學家們和環保主義者們早就意識到,但我們相當一部分人文學者對此關注不夠。 尊重生命,不是一句空話,既要有理論指導,也要有實踐行動。在近現代哲學史上,生命哲學也曾風行一時,并且對后來的現象學和解釋學都有巨大影響。著名的生命哲學家狄爾泰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應是單純的物質,也不應是單純的精神,而應該是把這兩者緊密聯系起來的東西——生命。他認為,生命本身就是我們的思想和評價的源泉,只有生命才是哲學研究的對象,所以,他主張“從生命本身去認識生活”。他還認為,一切社會生活現象都是“生命”的客觀化,人類社會正是靠著生命之流才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正是在這里,狄爾泰強調歷史性是生命哲學的一大特征,因為生命不只是自然的產物,而且人作為一種知情意的結合體,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人活在社會中,受到社會的限制;人生活在歷史中,得到歷史的教化。歷史教會人如何在現在生存,歷史也影響到人類的未來。德國另一位生命哲學家齊美爾則突出“生命比生命更多”和“生命超越生命”這兩條原則。對他而言,所謂“生命比生命更多”,是指生命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創造過程,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運動。所謂“生命超越生命”,是指生命有超越生命自身的能力,不斷創造出他物。同時,齊美爾也認為,時間是生命的根本特征,只有有生命之物才具備時間上的延展性,它不停地活動著、運動著,不具備有空間性。與之相對,則是僵死的物質無所謂過去、現在和將來,它們以空間為特征。齊美爾的這種人為地把生命與物質的對立,進而把時間與空間對立起來的想法,在生命哲學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卻與人們的常識相背離。對此,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盧卡奇曾經諷刺說:“生命在這里已經變成一個純粹神秘的概念,它已經與科學的生物學斷絕了任何關系。”到了法國哲學家柏格森那里,他似乎走得更遠。柏格森在一定程度上繼承、發展了狄爾泰的生命哲學,但他更強調知覺對生命認識的重要性。在他看來,生命沖動或生命之流乃是世界的本質,萬物的根源。但他又否認生命是物質,而是一種“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動不息而又不知疲憊的”生命沖動。這種沖動在時間上是永不間歇地自發流轉,所以,他又稱之為“綿延”或“生命之流”,它像一條永流不息的意識長河,故又稱為“意識流”。這樣,對柏格森而言,在他的生命概念這里,物質與精神、時間與空間、理性與感性、一與多、內與外等等,都是對立的,而他的認識論不能應用理性,而是只能依賴所謂的“直覺”。柏格森這種把理性與直覺完全對立起來,進而忽視理性的意義,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正是因為生命哲學的這種將歷史與現實、生命與物質、空間與時間、理性與感性相割裂的論調,使它們不能繼續前行,反倒是被后來的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所超越。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成為歐洲大陸20世紀的哲學主流,有很多原因,但不可否認的一個重要原因,恰如薩特所說,存在主義說到底是一場人道主義運動,所以,即使存在主義有些空談的色彩,但“存在主義仍然是接近實在的唯一的具體道路”。 ……
生命文化評論 作者簡介
王小燕,女,教授,廣東醫科大學生命文化研究院院長,兼任廣東省生命文化學會會長。主要研究興趣在于生命文化、思維方法及文化審美,先后主持市廳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在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余篇;主編、參編論著及教材10余部,獲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馬俊領,男,哲學博士,副教授,廣東醫科大學生命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兼任廣東省生命文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生物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倫理學會理事。主要學術興趣在于唯物史觀、生命倫理學和康德哲學。先后主持教育部和省級課題三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廣東省委宣傳部重大項目各一項;出版專著1部,參編和副主編本科生教材2部,副主編中國醫學倫理和生命倫理年鑒1部:發表論文20篇;獲省級和市級優秀成果獎勵一等獎和二等獎各一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