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德國聯邦制下府際財政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3069
- 條形碼:9787010193069 ; 978-7-01-01930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國聯邦制下府際財政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德國聯邦制下府際財政關系研究》以歷史主義和制度主義為主線,對德國政府問財政關系所呈現出的“財政糾纏”與德國聯邦制之間的關系加以系統梳理,深刻地闡述了德國聯邦制對其府際財政關系所施加的形塑效應;與此同時,府際財政關系也對德國聯邦制產生了重要影響。作者明確指出了“德式財政聯邦主義”所具有的制度優勢和劣勢,對于深化德國政府與政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德國聯邦制下府際財政關系研究 目錄
一、選題緣由與選題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三、財政聯邦主義理論體系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難點與創新點
六、研究思路和框架
**章 聯邦制下府際關系的基本概念與分析模式
**節 聯邦制與聯邦主義概念辨析
一、聯邦制的概念與功能
二、聯邦主義概念辨析
第二節 府際關系的概念及分析模式
一、府際關系的概念
二、府際關系分析模式
第二章 統一前西德聯邦制與府際財政關系的演進(1949-1990年)
**節 統一前西德聯邦制的發展
一、合作聯邦主義
二、職能型聯邦制
第二節 單一聯邦制時期西德的府際財政關系(1949-1969年)
一、1949一1956年西德的府際財政關系
二、1956-1969年西德的府際財政關系
第三節 合作聯邦制時期西德的府際財政關系(1969-1990年)
一、1969-1982年西德的府際財政關系
二、1982-1990年西德的府際財政關系
第三章 統一以來德國的府際財政關系(1990年至今)
**節 適度集中、相對分散(財政糾纏)模式下的政府間事權與支出劃分
一、聯邦政府的事權與支出
二、州政府的事權與支出
三、地方政府的事權與支出
第二節 適度集中、相對分散(財政糾纏)模式下的政府間財權與收入劃分
一、聯邦政府的財權與收入
二、州政府的財權與收入
三、市鎮政府的財權與收入
第三節 適度集中、相對分散(財政糾纏)模式下的政府間財政平衡體系
一、設置政府間財政平衡體系的原因
二、政府間財政平衡體系的構成和運行
三、德國府際關系的調整
第四章 近年來德國的聯邦制改革及府際財政關系的調整
**節 德國聯邦制面臨的挑戰
一、兩德統一的沖擊
二、歐洲一體化的沖擊
第二節 2006年德國聯邦制改革
一、2006年德國聯邦制改革:去“政治糾纏”的初步嘗試
二、2006年德國聯邦制改革的舉措:反“財政糾纏”的初試
第三節 2009年德國聯邦制(財政)改革
第五章 對德國聯邦制下府際財政關系模式的分析評價
**節 德國聯邦制與府際財政關系的相互影響
一、德國聯邦制塑造了適度集中、相對分散的府際財政關系
二、適度集中、相對分散模式對德國聯邦制產生的影響
第二節 對德國府際財政關系模式的評價
一、對德國府際財政關系模式優勢的評價
二、德國府際財政關系模式存在的問題
結論
參考文獻
一、著作及學位論文
二、論文
三、網絡資源
后記
德國聯邦制下府際財政關系研究 節選
《德國聯邦制下府際財政關系研究》: (五)“用腳投票”理論 “傳統分權理論過于關注地方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給方面較之中央政府的優勢所在,但是它未能解析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狀態究竟如何以及人們是否愿意聚居在某一特定的地方政府轄區內,并呼吁該政府為屬地內居民提供*優水平的福利問題。”①為回應這一命題,美國經濟學家蒂博特于1956年發表了《關于地方支出的純理論》②一文,他提出的“用腳投票”理論在財政聯邦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將主流公共產品理論中針對全國性公共物品供需關系的分析延伸到地方性公共物品供求機制這一層面。 蒂博特假設不同區域的居民擁有100%的信息知情權和自由遷徙權,在求得利益*大化的社會主體理性人動機的驅使下,將自主地根據地方轄區所能提供的公共物品水準及其稅款的組合而有目的地在全國范圍內自由遷徙。這種遷徙將漸進推進,難以一氣呵成,直到公民認為居住地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及其稅收的組合實現了自身利益的*大化時方才定居于該地,直到未來利益偏好與效用函數再次發生轉換為止。地方政府將依據居民的流入與遷出量來調整、改進與創新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及其稅款之間的組合,以期提升當地在遷徙者中的受青睞程度,形成“企業家云集”的效應,實現本地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在“用腳投票”的理論視域內,自由遷徙權迫使地方政府之間展開激烈的府際關系競爭,其本源是以自由市場的邏輯來強化公共物品供給的效率。在政策學習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能夠發揮“政治試驗場”的功能,實際上為全體國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組合,擴大了居民的可選擇余地并提高了人口的流動性,為實現社會福利的*大化奠定了基礎。從長遠來看,當特定社區產生了人口遷入量遠超其遷出量的局面時,其公共服務與稅款之間的組合將被眾多“競爭者”所效仿。久而久之,多樣化的組合間的差異將逐漸趨同,就成本分擔機制來說這無疑是節約社會資本、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手段。另外,由于特定社區居民的利益偏好之間的同質性極強,因此目標導向的一致性將*大限度降低社會邊際成本,符合“帕累托*優”。由此可見,眾多地方政府極大擴充了居民的消費選擇樣式,為平衡多元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糾葛鋪平了道路。 “用腳投票”理論具有眾多前提條件。**,居住在全國不同地域的國民應擁有完全的信息知情權,這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貫徹:一方面,作為信息來源的地方政府應積極推動政務公開,建設“親民型”公共服務政府,防止“暗箱操作”和“權力尋租”對公民核心利益的侵害;另一方面,作為消息受眾的公民應掌握接近、獲取并解碼政務信息的能力,換言之,他們應實現從臣民到公民的轉變。只有雙管齊下,從政務信息來源和受眾的兩方面同時著力,方能相得益彰,將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信任危機所帶來的組織間交易成本降到*低水平。第二,居民在法律意義上必須具備不受約束的自由遷徙權,他們在本國領土內任何區域的合法居住權應受到完全的尊重。當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將公民的自由遷徙權明確寫入憲法,使它獲得憲政保護,從司法實踐角度來說其保障機制較為健全。第三,居民應具有新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所倡導的“理性人”動機,追求自我成就與實現的動機始終壓制其他需求,“理性人”作出判斷的唯一依據是成本/收益核算關系。居民如果認為遷徙所帶來的收益超過了成本的話,他們就有充分的動機遷出現居住地。第四,蒂博特所主張的“帕累托*優”以及社會福利總供給水平的*大化只能產生于全體居民都無一例外地定居于特定社區之內。 ……
德國聯邦制下府際財政關系研究 作者簡介
羅湘衡,男,1984年生,湖南長沙人,南開大學法學博士,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德國政府與政治、政治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近年來,先后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譯文數十篇,并主持了“東師青椒微計劃”教師教學發展基金項目、哲學社會科學校內青年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