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文學史:全3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19798
- 條形碼:9787559419798 ; 978-7-5594-1979-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文學史:全3冊 本書特色
? 內容全面客觀,分類合理 該書全方位地反映了1949年至2000年的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包含了其他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進程并全面展示了港澳臺文學的發展概況,以及祖國大陸與港澳臺之間文學的血肉聯系及其相互影響。該書不僅繼承了文學史研究的學術成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采用了按文體分類論述的方法,與以往按照歷史分期的論述方法有所不同,彌補了文體被分割的缺憾。 ? 作者群陣容強大,著作水準高 《中國當代文學史》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著名學者張炯主編,由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的科研項目,體現了國*級的科研水平與實力,代表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新成就。 ? 對普及文學史知識、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有重大意義 這部《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出版不僅有利于普及文學史知識,提高讀者歷史認識水平與審美能力,從而提升中華民族的文明素質,而且對于促進各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并向海外傳播中華文明、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亦具重要意義。
中國當代文學史:全3冊 內容簡介
本書展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與歷程,是一部內容豐富、涵蓋地域廣、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中國當代文學史。全書共分為上中下三冊,共計一百六十余萬字。從時間跨度上看,主要反映了從1949年到2000年中國文學的發展;從空間地域上看,涵蓋中心與邊地、大陸與臺港澳,民族包括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從文體上來看,主要有文學理論批評、詩歌、小說、散文、戲劇、電影文學、兒童文學等。同時還包含了對重要文學現象、重要小說流派、代表作家、經典作品的論列,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歷史進程。 這部《中國當代文學史》主要按照文體劃分章節,共分為文學理論批評、詩歌、小說、報告文學、散文(含史傳文學、雜文、游記、小品、隨筆等)、戲劇(含歌劇、戲曲)、電影文學、兒童文學等八個主要部分,概述了不同文體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概況,分析其主要特點以及相關的流派、群體、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不同于按照歷史分期的論述方法,這種分文體論述的方法使得各文體的脈絡發展不致被切斷,顯得清晰明了。這部《中國當代文學史》充分反映我國當代文學發展的歷史豐富性與復雜性。
中國當代文學史:全3冊 目錄
中國當代文學史:全3冊 節選
緒論 中國當代文學是指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我國版圖內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學。它是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歷史階段,也是繼承和發揚我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特別是“五四”以來新文學和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的人民文藝的優秀傳統,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題材、主題、形式與風格都產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的階段。 每一代文學藝術都是自己歷史土壤上生長的精神的花朵。中國當代文學的性質與產生它的社會狀況和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的詩人兼文藝理論家何其芳曾在他的詩《我們*偉大的節日》中寫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隆隆的雷聲里誕生, 是如此巨大的國家的誕生, 是經過了如此長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歡樂的誕生, 就不能不像暴風雨一樣打擊著敵人, 像雷一樣發出震動著世界的聲音……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民主革命階段的結束,也宣告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到來。香港已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實現回歸,澳門也于一九九九年回到祖國懷抱。盡管大陸與臺灣還沒有統一,但畢竟統一已屬全國各族各地區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從五十年代起,年輕的人民共和國踏著前人未曾走過的崎嶇道路,在雷霆風暴中,在和平建設的探索中不斷前進。不但使整個國家的社會生活產生深刻的變革,也使五十六個兄弟民族當代中國境內組成中華民族的共有如下五十六個兄弟民族:漢、滿、蒙古、回、藏、壯、朝鮮、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錫伯、撒拉、布朗、毛南、苗、瑤、侗、土家、彝、羌、白、傣、景頗、納西、布依、哈尼、佤、仡佬、拉祜、傈僳、畬、京、黎、水、土、高山、東鄉、達斡爾、仫佬、普米、怒、阿昌、鄂溫克、德昂、基諾、裕固、保安、門巴、獨龍、鄂倫春、塔塔爾、俄羅斯、珞巴、赫哲。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和當代文學走向空前的繁榮。 中國不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也是一個幅員廣闊、地區差別很大的國家。我國大陸在新中國成立前基本上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農業社會。云南有的民族還處于原始社會,西藏地區在五十年代還維持著農奴制。舊中國經過長期戰亂,不僅經濟落后,文化也不發達。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抗美援朝、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幾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的實施,各方面建設都取得顯著的成就。一九五七年后,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也成果累累,雖說由于“左”傾錯誤不斷發展,急躁冒進,實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后來更發生“文化大革命”那樣的悲劇,不但導致七十年代國民經濟一度瀕于崩潰的邊緣,也使文化建設和文學藝術生產在一段時間受到很大破壞,但畢竟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的制度和工業化的基礎。“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領導下,確立了新的政治、思想路線,把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并實行改革開放,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政治上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從八十年代以來,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文化事業也相應有很大增長,綜合國力大大提高,科學技術許多方面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這期間,社會結構的變化也是深刻的,盡管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但已向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現代化目標邁進。 新中國文學的思想文化背景也迥異于舊中國。開國之初,大陸承繼了舊中國多元的文化遺產。其后,隨著社會主義革命與改造的進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逐步傳播到文化的各個領域,成為居于主導地位的社會意識形態。在它主導下對舊的各種意識形態進行了批判,從而促進了新的社會風氣和新的時代精神、思想風貌的形成。五十年代雖也提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卻實際沒有完全執行。而新時期鄧小平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以及思想解放、藝術民主和中西文化產生自“五四”之后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撞擊,成為這時期改革開放的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倡導文學藝術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認真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方針政策,則是改革開放時期文藝發展的主導趨向。這種狀況,自然給文學藝術帶來思想活躍和創作自由,也帶來思想文化發展的多向推動。當然,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在意識形態領域也必然會有多元走向,并產生正負面的影響。在共產主義道德理想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被提倡的同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也有所滋長,從而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嚴重的挑戰。 上述社會歷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下,中國大陸文學的生產和消費體制也產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在全國范圍的建立,大多數文學藝術工作者都被組織起來,團結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53年改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1953年改稱中國作家協會)中,黨和政府可以通過上述民間團體實施自己的領導作用,而所有的出版機構也先后都被納入國營的體制。這樣,專業作家和出版工作者都領取國家的工資,不虞衣食,因而作家創作什么和出版社出版什么,都不能不受國家意志的制約和影響。文學作品的消費,固然也有讀者的需求起作用,但國家輿論和文學批評的導向,起著更大的作用。黨和政府更要求文學藝術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與此相悖的文藝作品便很難存在。這種狀況的改變則發生在八十年代初不再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鄧小平號召對“作家藝術家寫什么和怎么寫不要橫加干預”之后,中國文聯和作家協會也更強調自己服務于作家藝術家的功能。而九十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出版社先后改為企業管理,日益強調經濟效益,追求圖書在讀者中的銷量,這樣市場需求便成為一只強有力的看不見的手,導引著作家藝術家創作什么和怎么創作。雖然黨和政府的政治吁求,也還繼續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無可諱言,正由于文藝生產與消費體制的變革,導致我國文藝從建國初的多元狀態而后逐步走向一元,乃至走向“文化大革命”中的“樣板化”,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來則又從一元狀態呈現出多種形態、多種觀念和多種需求的分流。但縱觀五十年來我國文藝的發展,居于文壇主導地位的則始終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維護和推進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潮流。 處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臺港澳地區的社會和思想文化形態都與大陸有很大的差異。臺灣曾受日本五十年的占領和統治,日本的文化侵略曾以“皇民化”的形式產生影響,國民黨退據臺灣后長期堅持反共,實行思想統治,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有條件地開放報禁、黨禁,允許與大陸交流;港澳地區因受英國和葡萄牙長期的殖民統治,比較之下,受西方文化影響更大。近半個世紀,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仍然是臺港澳地區文化的突出特征。但無論臺灣還是港澳地區,畢竟同屬中華文化的母系,不僅語言文字相通,中華傳統文化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仍根深蒂固,因而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大陸也異中有同。 由于占有十三億人口的我國大陸在當代所發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以大陸文學為主體的我國當代文學的性質也就與舊中國有異。除臺港澳地區外,中國當代文學已基本成為人民的社會主義文學,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意識形態。
中國當代文學史:全3冊 作者簡介
張炯 ,1933年生, 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概論》編寫組成員、《文學評論》雜志核心組成員兼現代文學組組長,199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2006年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著有評論集《文學真實與作家職責》《新時期文學評論》《文學的攀登與選擇》《走向世紀之交》《文學的回眸與思考》《文學評論與對話》《文學多維度》;專著《創作思想導向》《新時期文學格局》《樸素﹒真誠﹒美》《毛澤東與新中國文學》《社會發展與中國文學》;主編有《中國當代文學講稿》《新中國話劇文學概觀》《新中國文學五十年》《新中國文學史》(兩卷)、《中華文學發展史》(三卷)、《共和國文學60年》(四卷),與人共同主編《當代文學新潮》和《中華文學通史》(十卷)、《中國文學通典》(四卷)、《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精品書系》(十二卷)。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