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85637
- 條形碼:9787010185637 ; 978-7-01-01856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 本書特色
電視從誕生以來,就以前所未有的范圍和深度介入人們的生活,顛覆傳統的主體性構建模式。它在改變人們的感官比例和人們的時空觀的同時,實際上也在改變人們的認知能力、體悟能力和抉擇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電視傳播是通過繁衍大眾化傳播而沉淀主體間傳播關系的傳播形式。電視傳播中受眾的主體性是交叉主體狀態下表現出來的主體性,是通過對社會領域的標準化和對私人領域的社會化而實現的人的主體性。電視培養了雙重消費者,即媒介的消費者和電視展出商品的消費者。因此,探討電視傳媒與受眾的主體性,是當下傳媒理論中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有理論和現實意義。 向培鳳著的《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精)》不僅從主體和客體概念的起源和演化過程分析了傳播屬性與人的主體性的關系,而且重點闡發和分析了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特征、主體性構建機制和現實途徑。
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 內容簡介
電視從誕生以來,就以靠前的范圍和深度介入人們的生活,顛覆傳統的主體性構建模式。它在改變人們的感官比例和人們的時空觀的同時,實際上也在改變人們的認知能力、體悟能力和抉擇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電視傳播是通過繁衍大眾化傳播而沉淀主體間傳播關系的傳播形式。電視傳播中受眾的主體性是交叉主體狀態下表現出來的主體性,是通過對社會領域的標準化和對私人領域的社會化而實現的人的主體性。電視培養了雙重消費者,即媒介的消費者和電視展出商品的消費者。因此,探討電視傳媒與受眾的主體性,是當下傳媒理論中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有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書著眼于哲學上人的主體性,對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本性構建進行了探討,不僅從主體和客體概念的起源和演化過程分析了傳播屬性與人的主體性的關系,而且重點闡發和分析了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特征、主體性構建機制和現實途徑。
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 目錄
**章 主體性——從哲學視角到傳播學視角
一、主體與客體
二、主體性與人的本質:從哲學視角到傳播學視角
三、傳播屬性與主體內在規定性
1.傳播的屬性與人的主體性
2.主體規定性與傳播
第二章 電視傳播與受眾主體性構建特征
一、主體發展的新空間
1.感官比例的改變和主體性的發展
2.電視傳受關系的本質是主體間性
3.新媒體的出現對電視受眾的主體性提出挑戰
二、電視受眾主體性的表現特征
1.交叉主體的形成
2.雙重消費主體的形成
3.通過社會領域的標準化和私人領域的社會化來影響人的主體性
三、電視受眾主體性的典型誤讀:電視消解主體
第三章 虛擬主體與電視受眾主體性構建機制
一、虛擬主體的確立
1.整合日常生活
2.符號消費與價值實現的統一
3.虛擬主體地位的確立
二、受眾主體性構建機制
1.符號一主體性萌芽的土壤
2.結構一主體性框架的搭建
3.行動一主體自主性的確立
三、電視受眾的主體性構建機制
1.主體信息的片段化獲取
2.主體價值觀的隱喻式引導
3.主體功能的感官式延伸
第四章 電視構建受眾的主體性的現實途徑
一、創造公共空間,搭建主體性構建平臺
1.電視通過公眾輿論影響公共領域
2.強化電視公共服務功能與公共領域構建
3.電視的公共服務和我國公共領域構建
二、推行公共立意,培養主體的自覺意識
三、建立能動的傳受關系,使受眾成為主動創造的主體
四、彌合邊界斷裂,實現人的總體性
1.設置有利于溝通的議程
2.建立有利于思考的中介
3.構建自由自覺的主體
第五章 “互聯網+”背景下電視真人秀節目主體性建構邏輯——以《如果愛Ⅱ》為例
一、“互聯網+”媒介環境下的電視概況
1.“互聯網+”重構電視的生態鏈
2.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
3.主體性:娛樂浪潮下的自我堅守
二、電視真人秀及《如果愛》收視率概況
1.《如果愛》的制作背景
2.第2季《如果愛》收視率分析
3.兩季《如果愛》收視率對比
三、微觀層面:稀缺的優質內容能夠滿足主體更多需求
1.懸念式的故事設置
2.設計游戲規則
3.營造戲劇沖突
4.觀眾存量影響全期表現
5.觀眾興趣的挖掘與捕捉
四、宏觀層面:樹立“產品”思維
1.傳統紙媒的運用
2.全媒體打通多屏收看
3.互動方式:建立能動的傳受關系
第六章 電視新聞評論的受眾主體性構建路徑——以湖北衛視《長江新聞號》為例
一、互聯網時代:觀點新聞引領主體思考
二、觀點時代:搭建意見平臺豐富受眾主體選擇維度
三、議程設置:讓媒體關注點和受眾興奮點良性互動
四、評論態:構建具有電視特質的新聞評論
五、對電視評論生存空間的展望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 節選
《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 哈貝馬斯提出的交互主體性的概念,把這種視角向前推進了一步。交往或者說溝通,是主體和主體之間的交往和溝通,是廣義上的傳播。哈貝馬斯以批判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為起點。在他看來,以主體概念為核心的認識論哲學所關注的根本問題是,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世界的分裂以及前者對后者認識的可能。換言之,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是這一哲學的根本特征,無論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都是如此。“自我意識不是作為先驗能力的本源被放到一個基礎的位置上,就是作為精神本身被提高到絕對的高度。”“先驗主體性的超越地位是由諸如普遍性、永恒性以及必然性等形而上學體制逐步轉化而來的——盡管如此,他們還是要接受純粹經驗的分析。這樣就把自己卷入了既是經驗的又是先驗的這樣一種模棱兩可的雙重實踐中。”②既然意識與存在、思維與對象的同一只是毫無根據的先驗假設,那么,所謂的主體也就變得十分地可疑了。然而,哈貝馬斯并沒有因此而拋棄主體。相反,對各種企圖顛覆和解構主體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他進行了堅決的反擊,特別是針對由弗洛伊德創立,后被許多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所繼承和發展的精神分析學說。弗洛伊德將人的精神世界區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大領域,強調作為本能欲望的無意識由于始終受到表現為道德和理性的社會秩序的壓抑而無法實現自身。哈貝馬斯認為,理性本身的片面化,并不能直接得出理性虛無的結論。哈貝馬斯明確反對相對主義和虛無化的傾向,他認為在前科學的非對象化的生活世界中是存在整體性和統一性的。由此,他提出了重建現代性的口號。重建現代性就要對主體性和理性重新做出解釋,這個解釋既非先驗的普遍主體,也不是個人本能,而是交往理性。人們可以通過語言交流而取得一種具有相對確定性的共識。“在溝通過程中,言語者和聽眾同時從他們的生活世界出發,與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以及主觀世界發生關聯,以求進入一個共同的語境。”①作為個體的人,盡管存在差異、意見不同、表達也不盡一致,但都可以以生活世界為背景,進行交往。生活世界具有絕對的明確性,“它賦予我們共同生活、共同經歷、共同言說和共同行動所依賴的知識以一種悖論的特征。”②生活世界的背景不但使語言交流具有了達成共識的條件,防止了語境主義的相對化傾向,而且又反對了把普遍性看成是先驗設定的錯誤。他提出,一個追求溝通的行為者要求其命題或者實際前提具有真實性、合法行為及其規范具有正確性、主體經驗的表達具有真誠性。但不是純粹的主觀性和先驗性,言語和語法只不過是參與者互動的過程。“對于雙方來說,把他者的語境解釋包容到自己的語境解釋當中,以便在修正的基礎上用‘世界’對‘我們的生活世界’背景下的‘他者的’生活世界和‘自我的’生活世界加以確定,從而盡可能地使相互不同的語境解釋達成一致。” ……
電視傳播與受眾的主體性構建 作者簡介
向培鳳,湖北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作者長期工作在電視新聞、電視紀錄片和電視劇制作一線,多件作品獲得國家大獎。其中,主持策劃制作的系列電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電視新聞《生命之舟》等多件新聞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