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天開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43979
- 條形碼:9787020143979 ; 978-7-02-014397-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開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橋 本書特色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的里程碑項目,更是改革開放40年成果的有力見證。作家搜集**手材料,記錄大橋建造始末,聚焦新時代建設英雄使命擔當。
作品從2017年5月2日“*終接頭”的沉放、安裝寫起,帶領讀者重溫大橋合龍那個決定成敗的時刻,從意外偏差到專家論證,再到林鳴帶領團隊冒險精調,直至完全勝利,開篇便懸念叢生、驚心動魄。林鳴作為島隧工程總經理、總工程師,擔當著港珠澳大橋*艱難、*關鍵的工段,而大橋管理局的“總當家”局長朱永靈,把控著整個工程的進展、質量、安全、預算和其他一切龐雜的事務。
在作品下篇,幾乎從不接受采訪的朱永靈,du家透露了粵、港、澳三地協調群策群力以及大橋甲乙雙方通力合作中遇到的難題、解決的過程,更將視野擴大到區域一體化、建設與環保、國際互動的高度。這中間有拍桌子的爭論,也有集體婚禮的溫馨,還有對每一位普通工作者的尊重和關懷。
在林鳴、朱永靈、余烈、蘇權科、張勁文、劉曉東、岳遠征、莫日雄、蔡俊福、孟凡超、余立志等杰出建設者不同角度的傾情講解中,在作者長江翔實生動的記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那一次次創新、一滴滴汗水,鑄就了“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承諾著大橋120年的使用壽命,更接續著中華民族天開海岳的偉大征程。
天開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橋 內容簡介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中國交通建設史上的里程碑項目,更是改革開放40年成果的有力見證。作家深入工程內部,從親身體驗和多方采訪出發,記錄了這座被國外同行列入“新世界七大奇跡”工程的前世今生。作品上篇,總工程師林鳴等幾位主要建設者回顧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其中*大的壓力是“*終接頭”冒險精調,*大的考驗是能否堅持“半剛性”創新,*大的挑戰是首截沉管長達96小時的安裝,*大的困難是E15的兩次回拖三次重來……正是這個充滿懸念又高潮迭起的歷程,將人們的心與建設英雄緊密相連。在作品下篇,幾乎從不接受采訪的朱永靈局長帶來d家講述,揭開粵港澳三地、甲方乙方、中外專家通力合作中不為人知的溫情、難題、委屈、喜悅……所有的汗水和心緒,讓港珠澳大橋這座“國之重器”更富人情味,吸引著更多的人走近它、了解它背后的點點滴滴。
天開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橋 節選
直到有一天,我腦子里突然冒出這樣的一溜小字——伶仃洋上神奇的腳印,我要寫一寫中國人,寫一群建橋人——一群港珠澳大橋的建橋人,這沖動才變得十分明確,難舍難棄。
其實,茫茫大海,誰能把“腳印”留在水面?
不可能!不可思議!
但,就是這渺小與倔強、浩渺與宏闊、人與自然的反差呈現在一個取景框里,那風景才由“偉大”漸漸透出兩個震撼力更大的字——“可怕”。
仔細質疑:港珠澳大橋,這是座什么橋?
看介紹,它擁有1100個億的巨額投資,于當今世界是*長、跨度*大、深埋置*深、體量*大的跨海大橋;聽名字,它是要跨越香港、珠海、澳門。但這三地之間,可是南中國海的珠江口、浩瀚無垠的伶仃洋啊,此橋是夢是幻?
從西往東里說,大橋從珠海抬起左腳、從澳門邁開右腳,然后身體有如神助了一般飄起來,一路向東伸向香港,弄出個大大的“人”字——之所以說它是“飄”,55公里的全長啊,架在大海之上,高處鳥瞰,便是條帶子。這條“帶子”神龍見首不見尾,22.9公里從珠海出發還是橋,4公里從澳門出發也是橋,但走著走著就鉆入海底不見了身影,接著6.7公里的深海隧道,從隧道再鉆出,12公里跨向香港。因此從香港,也就是從東往西看過來,它又是一個頎長無比的大“Y”。
這天早上,珠海,難得的采訪間隙,我步行在情侶中路濱海的大道上,太陽撥開云霧,露出笑臉,把金燦燦的陽光灑向海面,印象中一向溫婉賢淑的雕像“漁女”竟變得有點風情萬種——
為什么,為什么中國人要在伶仃洋上建一座大橋?
這橋建好了以后有什么用途、什么意義?
其實說“橋”,這不僅僅是橋,是一個跨海的集群工程。它由橋、島、隧三部分組成,是繼我們國家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之后又一個重大基礎建設項目——費用之大、難度之大、風險之大都令人錯愕!
不走近,當然我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地為“我的國”說一句“樂見其成”,但走近了,走進去了,一連二十天的滿負荷采訪,我才知道什么叫意義深遠、作用非凡,才知道建設者們是怎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120年的使用壽命,千人走鋼絲!毫米級標準!
為了應對這55公里的難題,特別是6.7公里的深海隧道,64項重大創新讓世界瞠目,近600項技術已經申請到了國家專利。整個工程,牽一發動全身,一處處暗礁、一次次險情,*后一處“血栓”還差點要了大橋的性命——后怕啊!采訪中好幾次我睜大了吃驚的眼睛,聽著設計者、指揮者以及工地上*普通的工人師傅們給我講述那不堪回首、并沒有空閑說與他人的日日夜夜,一股涼氣從后背爬起——咱中國爭這世界**、奇觀、舉世無雙,干什么?
不過采訪開始了,故事聽進去了,浸透全身的寒氣一點點被熨溫、蒸熱。
我知道,我該寫下點什么,不然就對不起大橋的建設者,也對不起我的心——那一陣陣已經久違了的感動……
一、暗埋殺機的“5·2之夜”
2017年5月2日,不要說中國媒體,就是世界主流的媒體,也都把“長槍短炮”,至少是關注的目光對準了中國南部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在這里中國人正在進行著“新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港珠澳大橋的*后合龍。33節截為了鋪設海底隧道而特別預制的巨型沉管通過4年里的一次次“海底之吻”已經成功嵌入海底幾十米深的海槽,這一天就等著*后一節截接頭——設計上稱為“*終接頭”——沉放入海,與一整條隧道連通,從而完成整座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全線貫通。
這一天,安裝海域的指揮船——“津安3號”上,全體人員都換上了嶄新的工作服。這種工作服肩頭繡著鮮艷的“五星紅旗”,與測量塔上代表著33節截沉管的33面紅旗交相輝映,惹得來自荷蘭的“密封產品設計師”喬爾也開口向總指揮林鳴要了一件。
6.7公里的海底隧道接通了,用老百姓的話說,55公里的“大橋”也就做成了。
但是萬一連不上,或者堵在那里,就是“血栓”,也就會毀了隧道乃至整座港珠澳大橋!
如神話一般,中國做什么事情還會有失敗?在人們的期待中根本不存在!果然,晚上10點半:30,作業海域傳來捷報,隨著*后一段接口裝置在海里完成對接,管內沒有水,一滴水也不漏。整座港珠澳大橋,這個巨大的海上“巨無霸”,以此為標志可以向全世界宣告:“我們成功啦!”
真的?不漏水,到底漏不漏水?!
不漏,就是不漏!!
太好了!
漏不漏水是隧道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對全世界而言,概莫能外。
伶仃洋上煙花綻放,安裝船上一片歡呼——叫聲、掌聲、淚水——大海也跟著沸騰!
新華社迅速向全球發出通訊:
時間:2017-05-02 23:52:56
導語:2日22時30分許,重達6000噸的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終接頭在經過16個多小時的吊裝沉放后,*終安裝成功。至此,經過我國交通建設者6年多的持續奮戰,世界*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
為了記錄下這一輝煌的時刻,有關企業專門為中國中央電視臺設計訂制了一個有著很多只“眼睛”、外觀有點像螃蟹的水下拍攝器——機器人“小黃”。這家伙不僅有一個大廣角、超清攝像頭,還有4個LED燈和兩個鹵素燈,可以在水下任意變換角度進行拍攝。與此同時,裝在無人機吊臂上的攝像機也于頭兩天到達安裝海域充當“天眼”,指揮船、吊裝船、潛水母員船也都安裝了固定的攝像設備。這一回可以說天空、海上、水下,每一分鐘“*終接頭”的形態都在被拍攝、被記錄——不能失敗,不許失敗,不敢失敗,*后人們就只剩下一條出路——成功!
“新華社廣州5月2日電”繼續報道:2日22時30分許,重達6000噸的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終接頭在經過16個多小時的吊裝沉放后,*終安裝成功。至此,經過我國交通建設者6年多的持續奮戰,世界*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
2日5時50分許,隨著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部總經理林鳴下達施工指令,起重能力達12000噸的“國之重器”“振華30”的巨大主鉤緩緩上升、轉動,*終接頭平穩吊離“振駁28”運輸船,懸停在對接位置上空。在相繼完成“臍帶纜”連接、,姿態調整、,海洋條件、控制系統、基床回淤等情況復核確認后,*終接頭緩緩入水。
隨著*終接頭逐漸下沉,阻水面積進一步增大,龍口區流速越來越大,操控難度愈來愈大。決策團隊、施工團隊、保障團隊全力配合,控制著*終接頭緩緩豎直沉放。10時許,*終接頭沒入水下。12時許,*終接頭在28米深海成功著床。隨后小梁頂推、結合腔排水等后續作業相繼完成。22時30分許,經初步貫通測量,各項指標滿足預控標準,*終接頭安裝取得成功。
安裝成功,已經成功。
這壓力!不是劈頭蓋臉,是扛在肩上,一分鐘比一分鐘更重!
然而,這個“*終接頭”真的在海底被安裝得嚴絲合縫了嗎?
120年的使用壽命,中國人真的可以向世人狠拍胸脯,說我們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嗎?
不!
外界不知道,但建設者不能自欺欺人。“成功”的報道我們說早了,所有的監測指標我們還差一項,那就是……
深夜,其實此時時間已經是5月3日的凌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各路指揮和項目負責人剛剛回到駐地,人們心情大好地放松睡下,幾年的心血,連續幾天的演練、準備,大家都太累了。只有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心里不踏實。他在等一個電話。“他們怎么還沒給我來電話?”要是以往——林鳴指的是過去33節截沉管每次安裝完畢之后,貫通測量人員的“報喜電話”早就打過來了。
林鳴等待的是什么電話?
按照設計,隧道沉管在海底是否實現完美對接有GPS系統、雙人孔投點、管內貫通測量以及水下人工復核等四種測量手段。*后一個手段,也就是*后一道監測,技術人員要步行或坐電瓶車進到隧道內,打開“*終接頭”的封門,親眼檢查和校驗“*終接頭”縱向及水平方向的安裝是不是按設計要求沒有超過對接誤差。但是這個電話沒有來。
忽然一個激靈,林鳴抄起了手機。
“怎么?誤差有沒有?”他把電話打給了具體的檢測人員。
天開海岳——走近港珠澳大橋 作者簡介
長江,女,蒙古族,中央電視臺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博士。獲獎及主要作品有:《天歌》《走出古老的寓言》《汽車·中國》《礦難如麻》《山野斯人》《對面坐著馬向東》《瘋了龍年》《晚來香港一百年》等。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