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鐵路與淮河流域社會變遷(1897—1937)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39232
- 條形碼:9787565039232 ; 978-7-5650-392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鐵路與淮河流域社會變遷(1897—1937)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鐵路史研究叢書”中的一種。全書以社會史為視角, 考察鐵路與區域社會系統之間變遷的關系, 構建“社會下的鐵路”和“鐵路下的社會”兩個研究層面。前者重點闡述在復雜社會因素影響下, 經行淮河流域各鐵路的籌建過程、線路布局和運營效益, 是屬于鐵路基本形態方面的研究, 也是為“鐵路下的社會”研究作鋪墊 ; 后者則是考察鐵路影響下淮河流域社會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兩個方面所產生的變革, 同時也將關注鐵路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以及鐵路運營制度改變對于社會經濟變遷所產生的作用。
鐵路與淮河流域社會變遷(1897—1937) 目錄
緒論
**節 選題意義
第二節 學術回顧
第三節 研究框架
第四節 創新與不足
**章 鐵路到來與淮河流域交通更新
**節 淮河流域鐵路交通的到來
一、由英國而至全球的鐵路擴張
二、由長江三角洲而至淮河流域的鐵路萌芽
第二節 路線的規劃與布局
一、平漢鐵路:過境淮河流域西緣
二、津浦鐵路:連通長江三角洲
三、隴海鐵路:溝通腹地與港口
四、淮南鐵路:貫穿皖境南北
第三節 運營效益與路外致因
一、“三路”客、貨運量及其變化
二、“三路”營業收支、盈余及其變化
三、運營效益與路外致因
第四節 交通網的更新
一、鐵路時代之前的交通
二、鐵路時代的交通更新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鐵路與淮河流域產業變革
**節 煤業興起與生產變革
一、煤業興起
二、煤業生產變革
第二節 傳統農業的改進
一、農產品運量和商品化率的提高
二、植棉種煙的擴大與區域化
三、農業改良和推廣
第三節 新式產業的興起
一、鐵路附屬工業伴生
二、假日產業興起
三、現代金融業出現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鐵路與淮河流域市鎮演變
**節 新興市鎮的興起
一、平漢路沿線興起的市鎮
二、隴海路沿線興起的市鎮
三、津浦路沿線興起的市鎮
第二節 傳統市鎮的分化
一、部分傳統市鎮的衰落
二、部分傳統市鎮的再度興起
第三節 市鎮空間形態演進
一、鄭州的空間形態
二、蚌埠的空間形態
三、其他城市的空間形態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鐵路與區域社會進步
——近代淮河流域人口流動、文教衛生和社會結構
**節 人口流動上升
一、人口流動量
二、人口流動原因與流向
第二節 文教衛生傳播
一、鐵路教育的舉辦
二、鐵路衛生的建立
第三節 社會職業群體成長
一、鐵路職業群體產生
二、工礦業工人群體壯大
三、商業群體迅速增長
第四節 社會力量凝聚
一、社會組織的產生與發展
二、社會力量的功能及展現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鐵路與區域社會沖突
——近代淮河流域鐵路犯罪、行車事故與水患
**節 鐵路犯罪猖獗
一、鐵路走私和販運煙土
二、鐵路盜竊
三、沿線匪患
四、鐵路部門的應對
第二節 行車事故頻發
一、各路行車和傷亡事故
二、行車事故原因
三、行車安全規制的制定
第三節 鐵路水患嚴重
一、鐵路水患概略
二、水患危害及協調
本章小結
結語
一、社會因素是路線規劃布局、運營的先決性條件
二、鐵路對于經濟變革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具有一般規律性
三、鐵路對社會領域的影響往往是積極與消極并存
四、鐵路主體能動性能提升其對社會影響的程度
附錄一:參考文獻
附錄二:國內鐵路史研究成果一覽(2015年9月一)
含補錄部分
后記
**節 選題意義
第二節 學術回顧
第三節 研究框架
第四節 創新與不足
**章 鐵路到來與淮河流域交通更新
**節 淮河流域鐵路交通的到來
一、由英國而至全球的鐵路擴張
二、由長江三角洲而至淮河流域的鐵路萌芽
第二節 路線的規劃與布局
一、平漢鐵路:過境淮河流域西緣
二、津浦鐵路:連通長江三角洲
三、隴海鐵路:溝通腹地與港口
四、淮南鐵路:貫穿皖境南北
第三節 運營效益與路外致因
一、“三路”客、貨運量及其變化
二、“三路”營業收支、盈余及其變化
三、運營效益與路外致因
第四節 交通網的更新
一、鐵路時代之前的交通
二、鐵路時代的交通更新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鐵路與淮河流域產業變革
**節 煤業興起與生產變革
一、煤業興起
二、煤業生產變革
第二節 傳統農業的改進
一、農產品運量和商品化率的提高
二、植棉種煙的擴大與區域化
三、農業改良和推廣
第三節 新式產業的興起
一、鐵路附屬工業伴生
二、假日產業興起
三、現代金融業出現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鐵路與淮河流域市鎮演變
**節 新興市鎮的興起
一、平漢路沿線興起的市鎮
二、隴海路沿線興起的市鎮
三、津浦路沿線興起的市鎮
第二節 傳統市鎮的分化
一、部分傳統市鎮的衰落
二、部分傳統市鎮的再度興起
第三節 市鎮空間形態演進
一、鄭州的空間形態
二、蚌埠的空間形態
三、其他城市的空間形態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鐵路與區域社會進步
——近代淮河流域人口流動、文教衛生和社會結構
**節 人口流動上升
一、人口流動量
二、人口流動原因與流向
第二節 文教衛生傳播
一、鐵路教育的舉辦
二、鐵路衛生的建立
第三節 社會職業群體成長
一、鐵路職業群體產生
二、工礦業工人群體壯大
三、商業群體迅速增長
第四節 社會力量凝聚
一、社會組織的產生與發展
二、社會力量的功能及展現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鐵路與區域社會沖突
——近代淮河流域鐵路犯罪、行車事故與水患
**節 鐵路犯罪猖獗
一、鐵路走私和販運煙土
二、鐵路盜竊
三、沿線匪患
四、鐵路部門的應對
第二節 行車事故頻發
一、各路行車和傷亡事故
二、行車事故原因
三、行車安全規制的制定
第三節 鐵路水患嚴重
一、鐵路水患概略
二、水患危害及協調
本章小結
結語
一、社會因素是路線規劃布局、運營的先決性條件
二、鐵路對于經濟變革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具有一般規律性
三、鐵路對社會領域的影響往往是積極與消極并存
四、鐵路主體能動性能提升其對社會影響的程度
附錄一:參考文獻
附錄二:國內鐵路史研究成果一覽(2015年9月一)
含補錄部分
后記
展開全部
鐵路與淮河流域社會變遷(1897—1937) 作者簡介
黃華平,1979年出生,安徽肥西人,先后就讀于廣西師范大學、蘇州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皖南醫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罔近代鐵路史研究,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出版學術專著1部,發表論文20余篇。
書友推薦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