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休閑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80983
- 條形碼:9787500480983 ; 978-7-5004-809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休閑哲學 本書特色
鐘學富著的《休閑哲學》關注的重點都是“洋”哲學,黑格爾吶、后現代吶、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吶、隨機性吶,等等。選擇的標準首先是看能否引出有趣的話題,其次也看牽涉的范圍有多廣泛,能否實實在在地益心益智。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以“隨便翻翻”的方式來翻閱此書,可消除你一天的疲勞,實行勞動力的再生產,或許同時還能擴大一些知識面,吸收一點思想營養。
休閑哲學 內容簡介
本書以休閑的方式來談哲學,關注的重點多是“洋”哲學,像黑格爾吶、后現代吶、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吶、隨機性吶,等等。選擇的標準首先是看能否引出有趣的話題,其次也看牽涉的范圍有多廣泛,能否實實在在地益心益智。
休閑哲學 目錄
一 黑格爾“看”電視
二 衣食住行的“三段論”
三 人生哲學三題
四 什么是“后現代”思維
五 從“距離產生美”說起
六 “零增長”:后現代的經濟理論
七 結構和秩序:如何“解構”?
八 從“我之為我”到存在主義:靈魂
九 從“我之為我”到存在主義:自我的發展和人的本性
十 消費的異化
十一 權力的異化(上)
十二 權力的異化(下)
十三 科學的實證和自洽原則
十四 科學主義VS.人文主義
十五 語義哲學和操作主義
十六 緣分和運氣:隨機哲學
十七 真理和利益
后記
休閑哲學 節選
《休閑哲學》: 這個標題恐怕立刻會引起反彈:黑格爾(1770—1831)是18—19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怎么可能看上電視?胡扯!沒錯,電視是20世紀才出現的新型傳媒工具,黑格爾肯定沒見過,所以我在“看”字上加了個引號,表示他并非像我們一樣舒舒服服坐在沙發上一邊喝著茶、一邊觀賞節目。不過,黑格爾又的確可以“看”電視,那便是因為他作為哲學家所創立的辯證法思想,大至宇宙的浩渺無際,小至粒子的深邃無窮,通通都適用。既然如此,當今的一切也不該例外,所以黑格爾一定能帶著滿腦袋的哲學來“審視”和“觀察”電視這種時尚的傳媒。平常人有了疑惑,總愛去請一位智者幫忙“看看”,這里的“看”所指的便是“分析”和“研究”的意思。 為什么偏偏要把黑格爾同看電視扯在一起?原因就在他寫的書,在所有流傳下來的哲學遺產中,公認是*晦澀難懂的。尤其這個哲學的主要框架、也是*具特征性的“三段論”,即人們常說的“正、反、合”,哪怕哲學系的學生(說不定還有哲學教授!)也甚感頭痛,就算背得幾個要點,能夠算得上真正的理解?至于聯系實際、舉一反三就更不消說了。所以,休閑哲學的**個目標就是要拿黑格爾來“祭旗”,非要把這個裹著神秘外衣、世人都望而生畏的大學問解釋為人人都覺得淺近平易、再明白不過的道理不可。一旦攻下了這個堡壘,其他還有什么難的?自然通通不在話下。所以用一個司空見慣、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當突破口,徹底撕下戴在黑格爾哲學(具體說是“三段論”)頭上的唬人的面具,使某些哲學教授再也不能搖頭晃腦、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應該說是別有一番意境,特別適合休閑的目的。 電視現在早已普及,屬于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美國曾經有過一次調查,假定給你一筆巨款,比如幾千萬乃至上億的美元,條件是終生放棄看電視,不過允許有其他的娛樂活動,你干不干?因為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不是真有大筆錢在等著你的回答,所以不能抖機靈,說:“拿了錢再偷偷看”,那就失去了調查的意義。結果你猜怎么著?多數人的回答都是:“不干!”這充分證明了“看電視”在現代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在下隨便估計,現在全世界除了*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電視信號尚未覆蓋之外,民眾的頭號休閑活動恐怕都是看電視。 可是電視的背后真有那么多哲理嗎?好像有些玄乎。這個問題當然只有到本節*后才能真正回答,不過在下先自己保證,絕不胡編亂造、東拉西扯,生吞活剝哲學名詞,讓事實和道理之間真正互相匹配,經得起任何推敲。一定要使人體會到,對“三段論”懂一點或完全不懂對電視的感覺不大一樣,至于能否對提高電視的欣賞和制作水平有某些具體和實際的幫助,那就要看各人自己的造化了。 先問大家一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你會看電視嗎?你的電視欣賞能力是怎么培養起來的?這么直接的提問絕非表示侮慢,而是因為要把問題從“根”上說起。愛動腦筋的朋友恐怕會在心里掂量,“這問的是什么意思”?期待著進一步的分析。怎么分析呢?讓我們來觀察小孩子如何看電視。一兩歲、兩三歲的小孩,讓媽媽抱著坐在電視機跟前,媽媽說:“寶貝,咪咪來了,快看咪咪。”這個年齡的孩子,根本弄不清實物和影像的區別,不管屏幕上顯示的還是地面上亂跑的,只要大人叫咪咪,他都接受它是咪咪。有人懷疑說,屏幕上的咪咪和地上的活咪咪差別太明顯了,怎么會混淆呢?但這是大人的心理,因為大人已經對影像和實物形成了不同的概念,給兩者劃上明確的界限,而小孩子在弄清影像和實物屬于不同“種類”的事物之前是劃不出這種界限的。不錯,屏幕上的咪咪和地面上的咪咪肯定有區別,小孩子也能感覺到這種區別,但黃貓和黑貓、大貓和小貓也有區別。只要不對這些區別進行分類,哪些是實物之間的區別,哪些是實物和影像的區別,總之在小孩具備“類概念”的邏輯能力之前,他都不可能分辨影像和實物。在這種情形下,無論屏幕上或是地面上的咪咪都是“真”的咪咪。事實上,有的孩子兩三歲時可能根本沒見過真的咪咪,先看見的就是屏幕上的咪咪,那就更無從分辨真假了。換句話說,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無論實物或影像,既無所謂“假”,便一切都是“真”,或者說只有“真”。 接下來情況會逐漸變化,小孩子大一點之后總會弄清兩者的區別,這時屏幕上的咪咪就變成了“假”的咪咪,所謂“假”指的是影像和實物的區別。這個變化很重要,假如始終分不清影像和實物,把屏幕里的一切都當真,那就變成傻子了。比如看見屏幕里有宴會,馬上就想進去入席,有壞人行兇,自己便要進去“見義勇為”,顯然是很荒唐的。這個由“真”到“假”的變化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表明認識有了提高。聰明的讀者看到這里自然立即領悟到了,在看電視的“三段論”中,我們已經實現了由“正”到“反”的過渡:“真”是“正”,“假”便是“反”,很輕松便進入了“三段論”的第二階段。 可是,光知道電視不過是影像,和實物相比是“假”的還不行。如果電視光是假,只是影子在晃動,和真的一點關系也沒有,根本不傳遞實物的信息,那還看電視干嗎?所以在弄清了電視影像為“假”、不同于實物之后’還要“回過頭來”,承認影像和實物之間存在某種對應關系,影像傳遞著實物的信息,這才使人能夠透過“假”去認識和了解“真”。好比活的咪咪是三維,屏幕上只是二維,但二維是三維的投影,兩者看著很相似。聲音也一樣,動物和揚聲器發聲肯定不同,但聽著卻相似,甚至逼真,使人可以分辨,不會把咪咪認成“咯咯”(雞)、“咩咩”(羊)或其他什么東西。這表示電視是假中有真、以假代真、亦假亦真、真真假假,“假”和“真”不是簡單排斥、而是被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謂“合”的關系。 請看,就這樣抓住實物和影像的關系,三下五除二,立馬就證明在“看電視”這么一個“很不哲學”的簡單事件里確確實實有一個“正、反、合”的“三段論”,不是在下生編硬造出來的。黑格爾如果活在當今世上,也一定會用這個眼光去“看”電視。(還能有別的“看法”嗎?!) 不過,光是證明“有”一個“三段論”似乎也沒什么了不起,說著玩玩挺新鮮,頂多使人感覺黑格爾聰明,真有大用處嗎?這個問題問得好,所以我們必須進一步揭示它的內涵,挖掘更多、更深的學問,讓大家逐漸明白“正、反、合”所展示出的其實是事物進化、發展的一般途徑,帶有規律性,對各個方面的工作、包括個人立身行事都有指導作用,那就非同小可了。進化、發展是嚴肅的課題,“人往高處走”,誰不要進化和發展?“三段論”既然普遍,世間萬事萬物里就都該有,看電視雖屬小事一樁,卻是一個“范本”,從一滴水去窺探大海,“小聰明”背后蘊含著“大智慧”,哲學的魅力恰恰便在這里。 ……
休閑哲學 作者簡介
鐘學富,1939年生,四川省新都人。1962年畢業于四川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門化。曾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87年赴美為訪問學者。在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分校物理系從事固體電子結構研究,并講授專業課程,現居美國。單獨與合作發表中英文物理論文約30篇,另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光明日報》《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表涉及信息論和物理學的哲學問題的論文約10篇。2002年起陸續出版《物理社會學》《社會系統》《休閑哲學》《社會理論的數理分析》等專著,嘗試將自組織理論用于社會系統的研究,發展社會科學的演繹理論。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