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十九世紀以來廣東基督教的文化擴散與整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5143276
- 條形碼:9787105143276 ; 978-7-105-1432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十九世紀以來廣東基督教的文化擴散與整合 內容簡介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基督教文化在廣東的擴散與整合也是極具代表性的。 近年來,西方宗教文化地理研究在中國正處于起步階段,在西方宗教來華主要口岸的廣東也不例外。這一領域的研究,雖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基督教在廣東發展歷史、教案、教堂建筑、慈善事業、教育、教友群體和地區分布等的研究得到加強,從中總結了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某些歷史規律、教訓和啟示,都是可喜的。但如何將歷史研究與現實相結合,在當前為建設廣東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特別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服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薛熙明博士的《十九世紀以來廣東基督教的文化擴散與整合》一書付梓,提供了這方面的范例,非常值得重視。 首先,選題得當,深得要領。基于廣東特殊區位和歷史特點,梁啟超曾言:“廣東言西學早,其民習與西人游,故不惡之,亦不畏之。”西方宗教作為一種異質文化,傳人廣東歷史悠久,期間雖也有過對立和斗爭,但嶺南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或使這些文化本土化,或相互融合、共存共生、和而不同、平行不悖地發展起來,形成多元一體、多源同歸的文化格局。基督教是一個典型,它傳人廣東歷史很早,信眾很多,至今仍呈上升之勢,且廣泛分布在廣東各個族群、各個地區,已成為嶺南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等閑視之。故研究基督教在廣東形成發展歷史、時空擴散、與當地文化沖融、文化空間和群體分布、區域分異等特點和規律,不但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同樣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
十九世紀以來廣東基督教的文化擴散與整合 目錄
**章 宗教地理研究回顧與進展
**節 以基督教為主體的西方宗教地理研究
第二節 中國基督教文化地理研究
第二章 基督教在廣東擴散的基礎條件
**節 自然地理基礎
第二節 社會人文條件
小結
第三章 基督教在廣東的時空擴散
**節 西方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節 基督教在廣東的歷史演變和空間擴散
第三節 基督教在廣東的空間擴散模式
第四節 基督教在廣東擴散的影響因子
小結
第四章 基督教與廣東本土文化的整合
**節 基督教與廣東本土文化之沖突
第二節 基督教與廣東本土文化之融合
第三節 廣東基督教文化的時空運動
小結
第五章 廣東基督教神圣空間的構建與變遷
**節 廣東基督教教堂神圣空間的構建與變遷
第二節 廣東基督教神學景觀的分布及演變
小結
第六章 廣東基督教群體的特質與分布
**節 廣東基督教信徒的地域分異
第二節 廣東基督教人才的特質及分布
小結
第七章 廣東基督教文化區的演化
**節 廣東基督教文化核心區與外緣區
第二節 廣東基督教文化區的演化
小結
結語:全球化視閾下的廣東基督教文化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十九世紀以來廣東基督教的文化擴散與整合 節選
《十九世紀以來廣東基督教的文化擴散與整合》: 經濟繁榮的廣東也為國外殖民勢力垂涎已久。通過鴉片戰爭以后與清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獲得了包括關稅、航運、經商、傳教在內的諸多特權。不平等條約的簽立使廣東民眾陷身苦海:廣州、汕頭、北海、江門、三水、海口等多個口岸相繼開放,大量關稅被英美等國獲取;外國商船被允許進入內河,中國內河的木輪航運業極度萎縮;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市場,本土商品滯銷,進而造成手工業工人大批失業;經常性的戰爭賠款使本就生活艱難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無力負擔,導致社會矛盾加劇、盜匪橫行、社會混亂。 殖民者的入侵,對于廣東民眾來講是愁苦,對于傳教士而言卻是幸事。通過《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署,傳教士先后獲得了在中國沿海通商口岸和內地傳教的特權。晚清來華傳教士,但凡與民眾或官府發生爭端,都會訴諸本國領事,通過外交渠道與清廷交涉,甚至動用殖民武裝,以武力相威脅。正是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極力庇護下,基督教各差會才能不斷擴大在廣東的傳教范圍。 而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傳教士本身就是殖民者。有的作為間諜潛入我國廣東各地搜集戰略情報,如德國傳教士郭士立(K.F.A.Gutzlaff)在鴉片戰爭爆發前的1831年至1838年間,多次到中國東部沿海偵查商情和軍情;①不少傳教士還同時兼任本國殖民政府的高級雇員,直接參與了對中國的殖民統治,如美國傳教士伯駕和裨治文(E.C.Bridgman)都參與了中美《望廈條約》的簽訂。盡管并非所有傳教士都是殖民勢力的跟從者,但是在華殖民者的統治畢竟為傳教士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八、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 澳門與香港位于珠江口外側,歷史上都屬于廣東,近代以來則成為西方文化圈的外緣地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央政府將市舶司移至澳門,使得這里成為明朝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港口。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了在澳門的賃居權。自此以后,葡萄牙人和珠三角的許多居民陸續進入澳門定居。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澳門人口已達10萬之眾。①澳門不但是廣東商品運銷出境的重要口岸,還成為外來宗教向廣東傳播的堅實基地。鴉片戰爭之前的教禁時期,清朝廷僅允許在澳門的外國人可以信仰天主教,從而使這里成為香山、順德、番禺等毗鄰澳門地區天主教徒的樂土。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基本也都是先以澳門為跳板,再至廣州傳教;在非常時期,澳門更是新教傳教士和信徒們的避難地。盡管澳門以天主教占優,羅馬教廷對澳門新教的發展也頗有限制,但是在基督教人粵的早期階段,澳門仍然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 ……
十九世紀以來廣東基督教的文化擴散與整合 作者簡介
薛熙明,男,1972年11月生,湖北十堰人。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地理學會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文化地理學與旅游社會學。從事的研究領域包括民族文化地理、宗教文化地理、災害社會地理、旅游社會學等方面。已出版論著2部,在國內外期刊及論文集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