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5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1800
- 條形碼:9787100161800 ; 978-7-100-16180-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5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專業學生、老師,文博系統人員,歷史愛好者 本書匯集了國內外中古史研究領域*新前沿成果,作者都是該領域的青年才俊。 2、 本書收錄了日本漢學論文中譯本,以饗讀者。 3、 本書除了論文,還收錄了書評論文和書評,涉及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海外漢學新著。讓讀者了解這些新著的內容和學術貢獻。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5輯) 內容簡介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五輯),共收錄《〈宋書?州郡志〉與史料所見劉宋封國》《由燕入唐 :安祿山形象的改易與認知》《岡崎文夫的南朝貴族制理論》《〈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的王肅》等論文16篇,同時收錄有《使職之國 :讀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等書評4篇。包括中古時期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等諸多方面,涉及面廣,新論疊出,夾雜著宗教史、民族史、農業史等一系列的學問。其中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論文主要討論了“漢魏故事”、南岳慧思的求學與傳教行跡、北魏九錫名物略等一系列問題,隋唐史方面則涉及唐代西州農業的發展、安祿山形象的改易與認知、中唐關中防秋諸軍時空駐防、晚唐的雕版印刷、百濟與中古中國政治關系等方面的內容。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5輯) 目錄
論文
《宋書·州郡志》與史料所見劉宋封國
岡崎文夫的南朝貴族制理論
南岳慧思的求學與傳教行跡辨證
——兼論慧思在南朝佛學轉型中的地位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的王肅
北魏九錫名物略考
——物化禮樂視角下的北魏禮制淵源與變遷窺管
“漢魏故事”考
《貞觀政要》所隱含的史學問題
唐代西州農業的發展
敦煌社邑喪葬納贈歷中的絲織品
由燕入唐:安祿山形象的改易與認知
烈女還是義士?
——從新出李侃夫婦墓志與李翱《楊烈婦傳》
看文本敘述之羅生門
中唐關中防秋諸軍時空駐防考論
崔安潛墓志所見晚唐的雕版印刷
“雀離”補論孫英剛
古伊朗文獻所見伐迦(Baga)考釋
百濟與中古中國政治關系新探
——以帶方郡公/王爵號為中心
書評論文
中古契約研究的新進展
——乜小紅《中國中古契券關系研究》評介
漢文化圈鈔本學的成立與學科展望
——讀童嶺《六朝隋唐漢籍舊鈔本研究》有感
使職之國
——讀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
書評
《早期中國的祖先記憶》
本輯編委、作者及譯者工作或學習單位
《中國中古史集刊》稿約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5輯) 節選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的王肅仇鹿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兩書成于抗戰軍興期間, 雖篇幅精煉, 但奠定此后中文世界學者理解中古史的基本框架, 為治史者所必讀。 其中《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敘論》 云“微仿天竺佛教釋經論之例, 首章備致詳悉, 后章則多所闕略”, 開宗明義地指出隋唐制度的三源: 一曰(北) 魏、(北) 齊,一曰梁、 陳, 三曰(西) 魏、 周, 接下來分別從禮制(附都城建筑)、 職官、 刑律、 音樂、 兵制、 財政六方面證成其說。 根據陳寅恪的看法, 承北周而來的隋雖然*終完成一統, 但西魏、 北周在隋唐制度三源中反倒是影響*小的, 更具影響的是北魏、 北齊及梁、 陳兩源, 而北魏、 北齊一源的淵源有二: 河西一隅保存的漢魏舊制,二是北奔南人帶來東晉南朝之禮樂制度, 其中尤重視王肅的影響。 陳寅恪抉出王肅北奔對于北魏制度建設的作用, 無疑是其孤明先發, 至今仍有巨大的影響, 常被后學引及。 但陳寅恪提出此說的背景, 似不見有人查考, 實有值得發覆之處。 王肅, 傳見于《魏書》及《北史》, 但王肅對北魏制度建設的影響并不見于《魏書》 本傳,而系李延壽編纂《北史》 時所增益,“自晉氏喪亂, 禮樂崩亡, 孝文雖厘革制度, 變更風俗, 其間樸略, 未能淳也。 肅明練舊事, 虛心受委, 朝儀國典, 咸自肅出”( 《北史》 卷 42《王肅傳》, 中華書局 1974 年版, 第 1540 頁。), 這一段《北史》 新增的文字成為陳寅恪立說*重要的憑依。 無疑這一關于王肅功業總括性的評述并不見于北魏國史, 李延壽增補所依據的史源雖不明確, 但大體可以推知出自南朝的史籍。 *早提及此事的是《南齊書·魏虜傳》:“是年,王肅為虜制官品百司, 皆如中國。 凡九品, 品各有二”。( 《南齊書》 卷 57《魏虜傳》, 中華書局 1972 年版, 第 998 頁。) 此說后來在南北交聘, 使者互爭短長的場合中亦被引為談資: 太清二年,(徐陵) 兼通直散騎常侍。 使魏, 魏人授館宴賓。 是日甚熱, 其主客魏收嘲陵曰:“今日之熱, 當由徐常侍來! 陵即答曰:“昔王肅至此, 為魏始制禮儀; 今我來聘, 使卿復知寒暑! 收大慚。 (《陳書》 卷 26《徐陵傳》, 中華書局 1972 年版, 第 326 頁。) 李大師、 延壽父子撰南北史, 大體據南北朝各史刪潤, 增益之處不多, 以《王肅傳》 為例, 僅增加此一節, 甚至連史臣曰亦全搬《魏書》。(《魏書·王肅傳》:“王肅流寓之人, 見知一面, 雖器業自致, 抑亦逢時, 榮任赫然,寄同舊列, 美矣!薄侗笔·王肅傳》:“王肅流寓之士, 見知一面, 榮任赫然, 寄同舊列, 雖器業自致, 抑亦逢時之所致焉。” 其實從史臣曰來看, 北魏史臣亦未將王肅視為制禮作樂式的人物。)李大師編纂南北史的起因便是“常以宋、 齊、 梁、 陳、 齊、周、 隋天下參隔, 南方謂北為‘索虜’, 北方指南為‘島夷’。 其史于本國詳, 他國略, 往往訾美失傳, 思所以改正”( 《新唐書》 卷 102《李延壽傳》, 中華書局 1975 年版, 第 3985 頁。), 或因此有意平衡照應南北雙方的記載(如其在《北史·王肅傳》 開頭提及“父奐, 齊雍州刺史,《南史》 有傳”, 亦存互相照應之意。), 故將此說補入《北史·王肅傳》。 南北方由于處于敵對狀態,《島夷》、《魏虜》 各傳保留的記載, 較之于南北朝的國史雖有直書不諱的一面, 但亦有得自傳聞或夸耀本朝、 貶低對方的一面, 學者對其可信度往往去取不一。 (即便陳寅恪本人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一書中也前后尺度不一, 論述王肅的作用時, 則篤信《魏虜傳》 的記載, 但在“都城建筑”部分便不取《魏虜傳》, 認為洛陽模仿建康者僅宮殿本身, 而整個都市規劃另有平城、 河西二因子。)既然關于王肅為魏制禮作樂的記載來自南朝史乘, 其可靠性似需做進一步的辨析。
中國中古史集刊(第5輯) 作者簡介
李軍,1979年6月29日生,河北省肥鄉縣人。2003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于蘭州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自2008年7月至今,任職于西北大學歷史學院。2011年4月,由講師晉升為副教授,同年11月,被遴選為中國史學科碩士生導師。2012年,獲"西北大學優秀教師"稱號。2015年任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陜西省歷史學學會理事、副秘書長。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