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81877
- 條形碼:9787030581877 ; 978-7-03-05818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重慶市救助管理站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為實踐研究的場域,對流浪兒童的基本概念、特征、救助模式進行了介紹,按照生命教育的內容和目標,并結合工作實踐中救助的流浪兒童群體,對優勢視角下流浪兒童生命教育模式建構及其實踐過程、技巧進行了探究,幫助流浪兒童發現自己的潛能和存在的價值,為他們重新融入社會提供可能。
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 內容簡介
鴉片戰爭后,傳統的流浪兒童救助事業在西俗東漸的影響下開始轉型,中國于清末民國年間出現了接近近代意義上的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事業。本書主要研究民國時期陪都重慶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研究對象為當時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實施,生命教育替代德育教育對流浪兒童進行教育救助,效果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流浪兒童教育救助不再是實施者單方面的強制灌輸,故本書認為當時中國社會對流浪兒童救助保護逐漸由施善趨向教化,教養并重進而替代了重養輕教。施善和教化的相輔相依,推動了中國流浪兒童救助事業的向前發展。
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 目錄
前言
**章 流浪兒童
**節 流浪兒童的概念界定
第二節 流浪兒童的基本特征
一、生理特征
二、性格及行為特征
三、其他特征
第三節 世界各地流浪兒童救助模式
一、國外救助模式
二、國內救助模式
第二章 生命教育
**節 生命教育的界定與發展歷程
一、生命教育界定
二、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內容與目標
一、生命教育的內容
二、生命教育的目標
第三節 生命教育的實施
一、生命教育在學校層面的實施
二、生命教育在家庭層面的實施
三、生命教育在社會層面的實施
第三章 抗逆力的提出
**節 抗逆力的界定
一、抗逆力是一種能力、潛能、特質
二、抗逆力是適應良好的結果,而不是固定的特質
三、抗逆力是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在某一時間點上相互影響博弈的過程
第二節 抗逆力的學理解讀
一、抗逆力內涵的解讀
二、抗逆力運作模型解讀
第三節 抗逆力研究的歷史演進及特點
一、抗逆力的歷史演進
二、抗逆力研究的特點
第四節 抗逆力視角下對流浪兒童進行生命教育的優勢分析
一、流浪兒童與抗逆力
二、流浪兒童與生命教育
三、抗逆力視角下流浪兒童生命教育優勢
第四章 優勢視角下流浪兒童生命教育模式建構
**節 抗逆力模式回顧及反思
一、問題視角與優勢視角
二、流浪兒童抗逆力的提出
第二節 基于優勢視角建構流浪兒童生命教育模式
一、抗逆力模型的重構
二、生命教育的提出
三、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具體模式建構
第五章 研究計劃
**節 研究內容
一、課程設計
二、人員專業性要求
第二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二、實踐意義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
二、訪談法
第四節 研究評估
一、評估指標體系內容
二、評估指標體系操作化
第五節 研究框架
一、研究假設
二、研究框架
第六章 生命教育在重慶市某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的實踐過程
**節 重慶市流浪兒童的救助
一、重慶市某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
二、需求分析
三、流浪兒童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的重要性
第二節 流浪兒童生命教育課程設計
一、把握生命教育主渠道
二、流浪兒童生命教育課程設計
第三節 流浪兒童生命教育課程的開展
一、生命教育實施者的角色分析
二、流浪兒童生命教育實施操作分析
三、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具體開展
第四節 流浪兒童生命教育評估
一、流浪兒童生命教育評估體系構建
二、流浪兒童生命教育評估
第七章 實施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技巧
**節 解說技巧
一、經驗學習法
二、三階段引導模式
三、“4F”撲克經驗反思法
四、漏斗法
五、六階段發問模式
第二節 人際溝通技巧
一、傾聽技巧
二、引導技巧
三、反映技巧
四、影響技巧
第八章 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未來發展前景
一、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符合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發展趨勢
二、流浪兒童生命教育順應我國教育理念的轉變方向
參考文獻
附錄一 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PHCSS)
附錄二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簡介
后記
展開全部
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
王丹丹,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碩士,重慶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流浪兒童救助、婚姻家庭、社區矯正社會工作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青年項目“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發表論文《流浪兒童生命教育的行動研究》等10余篇,出版著作《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服務指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