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日講: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918229
- 條形碼:9787514918229 ; 978-7-5149-1822-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講:典藏版 本書特色
◆少年天子到康熙大帝的蛻變過程,《日講》起到了關鍵作用 少年天子玄燁,在鏟除了鰲拜集團、真正坐穩江山之后,想到的**件事就是提升自己,通過圣賢學問的研習,磨煉自己的執政水平。這體現了康熙作為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同時也說明“圣賢之學”之于執掌天下、把握國民性的關鍵作用。從康熙十年開始,直至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大量選取學問與政績兼備的大臣充任日講官,為自己講解四書五經,聽取圣賢教誨,從中總結治國之道。而在曠日持久的日講活動中,康熙帝不僅從未心生倦意,而且越學越有興趣,從開始只聽日講官講解,發展到日講官講完自己和日講官討論,到后期甚至自己先講,然后日講官再講,再之后一起討論。通過《日講》系列課程十五年的學習,以及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平定準葛爾部叛亂等大事的歷練,康熙終于完成了蛻變。 ◆ 四書五經全方面的解讀,逐字逐句講解,結合實踐闡發 《日講》以講義的體例撰寫,從基本的字詞梳理開始,將四書五經貫通為一體,深入淺出,讓深奧的先秦典籍理解起來更容易。同時康熙與大臣教學相長,結合歷史經驗和施政實踐解讀四書五經,注重闡明它經世致用的本旨。 《日講》對四書五經的解讀是全文逐句講解,保證了典籍的完整全貌。而在保證原文全貌的基礎上,對于一些經典的傳、注也全文收入。比如《日講解義》,不光對《春秋》的原文進行收錄和解讀,同時還收入了《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的全文,并進行了詳細的注釋和解讀。再比如《日講解義》,除了收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內容外,還收入了《周易朱子圖說》《筮儀》、《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經典的傳注解讀。 ◆簡體橫排,加強白話文注解,掃除閱讀障礙 簡體版對《日講》的重新整理,為了更適應今日讀者的閱讀習慣,除了體現繁體豎排變簡體橫排、嚴謹的點校之外,更對文中不易理解的文言詞匯進一步進行了大量的白話文注解,意圖讓讀者理解起來更方便,掃除閱讀障礙。
日講:典藏版 內容簡介
經筵,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為元、明、清歷代所沿襲。康熙皇帝親政以后,非常重視經史等傳統文化典籍的學習,于康熙十年,力主將經筵大典變更為經筵日講,選擇當時的高官重臣作為日講官,選取四書五經及《通鑒》等治亂興衰之典籍而“講貫?繹”,希望借助經筵日講讓內閣各部重臣自上而下學習漢儒經學,統一認識,甄別治國方略,撥亂反正。從康熙十年四月開始,到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止,通過長達十五年的日講學習,康熙皇帝對儒學的思想體系和精神實質有了全面透徹的理解,并吸收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作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據,結合當時的國情,施仁政于天下。 由康熙皇帝主持的這次中國歷史上的超長帝王讀經,留下了數百萬字的講義資料,康熙甚為重視,命進講大臣等將之整理成書,刊印成冊,以此作為未來的皇帝、皇族、大臣們學習儒家典籍的教科書。《日講解義》、《日講解義》、《日講解義》、《日講解義》等刻于康熙年間,《日講解義》刻于雍正時期,唯《日講解義》因卷帙繁多,直至乾隆十二年才刻印成書。 這一系列日講講義,在此后數百年歷史變遷中曾遭逢意外,《日講解義》不幸散失,只存余下五種,使我們今日無法得見這套珍貴儒家典籍教材的全部。不過對于余下的五種,都獨自成書,依然是一套絕品的經典。 本書就是以現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日講四書解義》、《日講解義》、《日講解義》、《日講解義》、《日講解義》、《日講解義》為底本,采用簡體橫排的形式出版,原文進行了點校,對難以理解的詞語也加以進一步的注釋,以求讓這套經典重新煥發生機。
日講:典藏版 目錄
本書共十冊,分別為:
日講四書解義(上)
日講四書解義(下)
日講《書經》解義
日講《易經》解義(上)
日講《易經》解義(下)
日講《春秋》解義(上)
日講《春秋》解義(中)
日講《春秋》解義(下)
日講《禮記》解義(上)
日講《禮記》解義(下)
日講:典藏版 節選
《御制日講解義》序 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高、富貴之具而已,固將副教養之責,使四海九州無一夫不獲其所也。是故古之帝王奉若天道,建都樹屏以立其綱,設官置吏以張其紀,經天緯地以盡其才,親親尊賢以弘其業。黎民阻饑而為之教稼,五品不遜而為之明倫。為禮樂以導其中和,為兵刑以息其爭訟。事未然而預為之備,患已至而亟為之驅。 蓋治天下之法見于虞、夏、商、周之《書》,其詳且密如此,宜其克享天心,而致時雍太和之效也。所以然者,蓋有心法以為治法之本焉,所謂敬也、誠也、中也。敬則神明有主,而物欲不能搖;誠則孚信在中,而偽巧不能間;中則公正無偏,而邪說不能移。凡《書》中曰欽明、曰寅恭、曰祗懼、曰迪畏,皆敬之屬也;曰允塞、曰至諴、曰一德、曰惇信,皆誠之屬也;曰義制事、禮制心,曰沉潛剛克、高明柔克,曰寬而有制、從容以和,皆中之屬也。性之者,為堯、舜、禹、文;身之者,為湯、武、高宗;困而學之者,為太甲、成王;悖而去之者,為太康、桀、紂。嗚呼!心法之存亡、治道之升降分焉,天命之去留系焉,曷其奈何弗鑒? 朕萬幾余暇,讀四代之書,惕若恐懼。爰命儒臣取漢、宋以來諸家之說,薈萃折衷,著為講義一十三卷,逐日進講。茲特加鋟梓,頒示臣民,俾知朕仰法前代圣王,志勤道遠。然夙夜兢兢,思體諸身心,措諸政治,以毋負上天立君之意,夫豈敢一日忘哉?是為序。 康熙十九年四月十二日 《日講書經解義》進呈疏 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庫勒納,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葉方藹等謹題: 為進呈刊完《日講書經解義》,仰祈圣鑒事。 臣等于康熙十七年二月初二日奉旨:“爾衙門四書講章刊完,可即將《書經》講章刊刻,欽此。”臣等忝廁禁近,日侍講筵,伏睹皇上睿學崇深,宸修遜敏,窮圣賢之閫奧,匯治教之源流。邇者《日講四書解義》刊刻告成,普賜臣工,頒行中外,固已人沾文德,戶佩教思。尤以《尚書》為道法之大原,帝王之弘訓,研稽務悉,討論宜詳。每當進講之時,必天語親為闡繹。凡此精微之蘊,在圣衷畢屬融通,踐于身心,發為政事。時幾是敕,即哲后奉若之誠;欽恤頻行,乃圣帝好生之德;賑災贍乏,無非堯咨舜儆之懷;伐叛安民,不異禹誓湯征之道。此蓋聰明性亶,懋迪功隆,實有得于典、謨、訓、誥之中,故能措諸天下國家之際。恭蒙綸言下布,命以講義校鐫。仰見皇上體道愈勤,訓行愈廣,以作君兼作師之統,即成物完成己之功。 臣等學術迂疏,見聞淺陋,測蠡窺管,勉思發明。先圣之傳,訂異參同,惟是竊取諸儒之義,庶藉槧鉛之役,少抒獻納之忱。謹效編摩,復加刪潤,匯梓成帙,裝潢進呈。惟我皇上時置座隅,恒資省覽。存之精一,以執厥中,敷之蕩平,以建有極。監《無逸》之義而迪哲,以知依誦《立政》之篇,而用人皆常吉。將見已治益臻于治,已安益進于安。奠萬年垂裕之基,被四表光華之烈。臣等不勝區區之愿,謹具題,恭進以聞。 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庫勒納,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臣葉方藹,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二級臣蔣弘道,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食正四品俸臣張英,經筵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奉政大夫臣牛鈕,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奉政大夫臣常書,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食正四品俸臣崔蔚林,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奉政大夫臣嚴我斯,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學士臣朱馬泰康熙十九年四月十三日具題: 本月二十日奉旨:“《尚書》紀載帝王道法,關切至理。朕留心研究,期于貫通。講幄諸臣,講解明晰,深于典,學有裨。這所奏,知道了。著刊刻頒行,該衙門知道。” 虞書 虞,是帝舜有天下之號,書共五篇。《堯典》紀唐堯之事,亦謂之《虞書》者。《書》本虞史所作,以臣述君也。蓋堯、舜授受一道,紀堯不言“唐”,紀禹不言“夏”,而總曰《虞書》者,以見舜之上承于堯,而下授于禹也。 堯典 洪荒之世,簡樸未備,堯以圣神文武之德,為開天立極之君,因時致治,著見功跡,可為后世常法,故以“典”名之,實萬古君道之標準也。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此一節書,是史臣首贊帝堯德業之盛也。曰若,是發語之詞。稽,猶考也。放,至也。勛,功業。欽,心之敬。明,心之通。經緯燦然謂之文,哲謀獨運謂之思。允,信也。克,能也。光,德之顯。被,及也。四表,猶言四方。格,極其所至也。上下,即天地也。史臣稽考古之帝堯,功業廣大,無所不至,故謂之放勛。然而功本于德,堯之德,欽敬無有慢忽,通明無不照灼,文章著見,思慮深遠,此四者,皆出于自然。安而又安,無所勉強,其德之出于性也如此。所以恭以持己,毫無虛假,信乎恭也;讓以接物,毫無矯飾,自能讓也。其德之著于行也又如此。有此盛德,發為光輝,凡東西南北,無有不及;上天下地,無有不到。無處非勛,正無處非德耳。蓋洪荒以來,伏羲、神農、黃帝諸大圣人,皆功在天下萬世。然功德極盛,莫過于堯。究之帝堯之功本于德,帝堯之德主于敬,史臣首以“欽”之一字為言,實千古帝王心法之要。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其以此也與?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此一節書,見放勛之實也。俊德,大德也。九族,高祖以下九世之親。睦者,交相和也。平,均也。章,明也。協,解作“合”。于,嘆美詞。變,化而為善。時,猶言“是”。雍,和也。史臣謂,夫德性在人,萬理咸備,本自峻大。但為物欲所蔽,則狹隘而不弘。惟堯能明其大德,純乎天理,湛然無累。大德既明,則身無不修,而萬化之本立矣。由是推此德以親愛九族,九族皆知恩義,和睦而無乖戾,是勛放于家矣。百姓氣稟不齊,均以此德章之。畿內百姓皆感動興起,昭然各明其固有之德,是勛放于國矣。萬邦風氣不一,總以此德和之,黎民美哉,變惡為善,熙皞成俗,是勛放于天下矣。所謂放勛之實如此。蓋有此德之全體,即有此德之大用。一人修身于上,而齊治均平遂可還至立效,舉萬類紛紜,無不盡在春風和氣之中。勛業爛然,夐絕百代,非甚盛德,孰能當此者乎?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此一節書,是史臣記堯功德之后,因敘堯之政事,而首言命官造歷也。羲、和,掌天文之官。若,順也。昊,言其廣大。歷者,紀數之書。象者,觀天之器。帝堯以事之*大、*先莫過治歷明時。乃總命羲氏、和氏二人,以為日月星辰運于昊天有常數,麗于昊天有定象,汝等須加意敬謹,順其自然之理,不可妄意穿鑿。凡遲速順逆,書以記之,而布算以總其實,積分以歸其余。躔度次舍,器以象之,而設璣以載其政,置管以窺其行。如是則紀數有書,觀天有器,而人時定矣。又必慎重其事,頒之有司,布之百姓,使知因天時之早晚為人事之先后,誠以授時為民事之所關,不可忽也。蓋圣人事天治民,不出欽敬之心而已。敬天之心,嚴于歷象;勤民之心,嚴于授時。圣人于事何往不敬,而況于事天治民之大者乎?故曰帝王以敬為修身出治之本。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此下四節,言歷既成,而又分職以考驗之。此節是命春官也。宅,即居。嵎夷,東表之地,在今山東登州府。旸谷,所居官次之名。寅賓,敬以迎之如賓也。平,均平。秩,次序也。東作,春作也。日中者,春分,晝夜適中。星鳥者,南方朱鳥七宿。殷,中也。析,散處也。孳,物之生。尾,物之交也。春當發生,宜布四方之春令,帝堯分命羲仲掌之。測候之所在嵎夷東表之地,其官次之名稱為旸谷。羲仲居此,果何事哉?一春之節氣早晚、日星、民物,歷已載矣。于春分之旦初出之日,必致敬以迎之,如見賓而不敢忽,察所出之景,果見于卯位、出于卯時否也。凡春月,歲功方興,所當作起之事,必均平周遍,序其先后之宜,頒之有司,考其果與歷合否也。又必考之春分晝日之晷度,果五十刻于夏永冬短為適中否?考之春分初昏之時,果南方朱鳥七宿適當午位否?二者相合,可見仲春為陽氣之中矣。于一春之三月,又驗之于民,果皆分析散處,非復隆寒聚室,則氣之溫可知。又驗之于物,果皆乳化交接,生育以時,非復嚴冬藏蟄,則氣之和可知。仰觀天文,俯察民物,如是而春歷無差,羲仲之職盡矣。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此一節書是命夏官也。申命,重命也。南交,交趾之地,“南交”下當有“曰明都”三字。訛,變化之意。敬致者,敬以伺日景也。火,大火心星。因,因春之析而愈散處也。希,毛疏。革,毛易也。夏當長養,宜布四方之夏令。帝堯重命羲叔掌之,使居南方交趾之地,官次之名稱為明都。羲叔居此,果何事哉?一夏之節氣早晚、日星、民物,歷已載矣。當夏月時物長盛,所當變化之事,必均平周遍。次其先后之宜,頒之有司,考其果與歷合否也。又考之于夏至之日中,立土圭之法,伺日行之中天,而察其晷景之長短。又考之于夏至晝日之晷度,果六十刻為*長否?考之于夏至初昏之時,果大火心宿見于正南否?二者相合,可見仲夏得正陽之氣矣。于一夏之中,又驗之于民,因其析而又析,氣之愈溫可知。驗之于物,毛漸希而革易,氣之愈熱可知。如是而夏歷無差,羲叔之職盡矣。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 此一節書是命秋官也。寅餞,敬以送之也。納者,日將入也。西成,秋成也。宵中者,秋分,晝夜適中。虛,北方虛星。夷,人氣舒平也。毛毨,毛更生而鮮潤也。秋當成實,宜布四方之秋令。帝堯分命和仲掌之,測候之所在西極之地,官次之名稱為昧谷。和仲居此,果何事哉?一秋之節氣早晚、日星、民物,歷已載矣。于秋分之暮將入之日,必致敬而送之,如祖餞而不能忽。察其所入之景,果于酉位酉時否也。凡秋月物成之候,所當成就之事,必均平周遍,次其先后之宜,布之有司,考其果與歷合否也。又考之于秋分夜間之晷度,果五十刻于夏永冬短為適中否?考之秋分初昏之時,果虛星適當午位否?二者相合,可見仲秋為陰氣之中矣。于一秋之間,又驗之于民,果暑退而人氣和平;驗之于物,果毛落而潤澤鮮好。如是而秋歷無差,和仲之職盡矣。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 此一節書是命冬官也。朔方,即北方。在,察也。朔易,冬月所改易之事。昴,西方昴宿。隩,室內深奧之處。氄毛,毳細而溫也。冬為閉藏,宜布四方之冬令。帝堯申命和叔掌之,使居北方之地,其官次之名稱為幽都。和叔居此,果何事哉?一冬之節氣早晚、日星、民物,歷已載矣。當冬月,歲功已畢,所當變舊為新之事,必均平周遍。審察其先后之宜,頒之有司,考其果與歷合否也。又考之于冬至晝間之晷度,果四十刻為*短否?考之于冬至初昏之星,果昴宿見于正南否?二者相合,可見仲冬得正陰之氣矣。于一冬之間,又驗之于民,果氣寒而群居室內;又驗之于物,果生軟毳細毛而有以自溫。如是而冬歷無差,和叔之職盡矣。蓋堯既總命羲、和造歷制器,而又分職申布,使之隨時考驗,其要在測日景,度日晷,驗中星,定二分、二至之氣,以正四時之序。故先天而天不違,后天而奉天時。敬天之心,一勤民之心也。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 此一節書,是言置閏為作歷之要也。咨,嘆而告之之辭。厘,治也。百工,即百官。庶績,眾功也。熙,廣也。帝堯既命羲、和造歷,分方考驗。又告之曰:“嗟!汝羲氏、和氏,既受命作歷,當知置閏之法。每歲十二月,每月三十日,三百六十者,一歲之常數也。使六旬之外無余日,三十之月無大小,何須置閏?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道左旋,日、月亦左旋。天行健,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日之行,亦繞地一周而不及天一度。積三百六十有六日,而日與天復于初起之度相值,時序節候,方為一周。所謂期也,以期之數合于歲,則天、日之會其氣常盈,而多五日有奇矣。月之行,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有奇,積二十九日有奇,而日與月復于初起之度相值。一歲之間,月與日十二會,而必有六月之小盡。以歲之數合于期,則日、月之會其朔常虛,而少五日有奇矣。合氣盈朔虛,每歲常余十日有奇。若不置閏,則歲之那移,久而愈差矣。所以將此余日置為閏月。三歲一閏,五歲再閏,十有九歲七閏。盈者分為余數,而不使過;虛者記為實數,而不使不及。氣朔分齊,然后四時不差,而歲功得成。造歷既成,頒行天下,以此信治百官,使有所遵守。凡作、訛、成、易,以至慶賞、刑威,莫不以時舉行,而眾功自能熙廣,豈非置閏之為要哉?”蓋作歷之法,既考分、至之一定,又齊時、月之參差。時定歲成,則節候不爽,寒暑無易。百官萬民咸知因時趨事,政令畢舉,而治道備矣。故唐虞之人治,皆天治也。 帝曰:“疇咨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帝曰:“吁!嚚訟,可乎?” 此一節書,是求總治之職也。疇,解作“誰”。訪問曰“咨”,任用曰“庸”。放齊,臣名。朱,丹朱,堯之嗣子。啟明,開明也。吁,嘆其不然也。言不忠信曰“嚚”,爭辯曰“訟”。帝堯問群臣曰:“今日者,風氣漸開,人文已著。裁成輔相,當盡其道;經綸調燮,務得其人。誰能為我訪求順時為治之人,進而用之,以任斯職也?”放齊對曰:“帝之嗣子丹朱心性開通明哲,可以登用。”堯嘆其不然,曰:“吁!丹朱為人,口不道忠信之言,又好與人爭辯曲直。有開明之才,用之于不善,若人而使之秉掌國鈞,方將作聰明以亂舊章,豈可登用乎?”蓋帝王出治,知人為要。論道經邦之任,必賴厚重端凝之品,非區區便給所能勝者。故辯言亂政,盛世之所深戒也。
日講:典藏版 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清圣祖仁皇帝。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超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他一生勤奮好學,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 他吸收儒家學說的主要思想作為自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據,結合當時的國情,施仁政于天下,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通過這套《日講》,我們可以全面了解他治國理政的思想之源。 《日講》原書的編撰人員包括: 陳廷敬 葉方藹 李光地 牛鈕 方苞 朱軾 庫勒納 鄂爾泰 張英 張廷玉 甘汝來 陳大受 尹繼善 董訥 徐乾學 高士奇 常書 嚴我斯 崔蔚林 朱馬泰 蔣弘道 張玉書 阿哈達 王鴻緒 格爾古德 沈荃 孫在豐 傅臘塔 王封溁 阿山 邵吳遠 翁叔元 秦松齡 王頊齡 歸允肅 曹禾 嚴繩孫 德格勒 博濟 朱都納 思格則 彭孫遹 汪由敦 楊名時 徐元夢 彭維新 李清植 王蘭生 李紱 任啟運 潘永季 王文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