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政治新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8503
- 條形碼:9787100158503 ; 978-7-100-15850-3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晚清政治新論 本書特色
本書以政治史為視角,對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2年清帝退位的晚清歷史進行了探究,重點論述了晚清以來清政府、清王朝、清統治階級,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所采取的各種政策上的應對,涉及晚清政治與政局、清廷的對外態度及外交、清廷的預備立憲與政局、中外禮儀之爭與跪拜禮儀的廢除、清廷的洋務運動與財政等。
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來對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思考,別有新意,有助于讀者透過錯綜復雜的晚清政治風云,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較為完整而全面的理解。
晚清政治新論 內容簡介
本書以政治史為視角,對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2年清帝退位的晚清歷史進行了探究,重點論述了晚清以來清政府、清王朝、清統治階級,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所采取的各種政策上的應對,涉及晚清政治與政局、清廷的對外態度及外交、清廷的預備立憲與政局、中外禮儀之爭與跪拜禮儀的廢除、清廷的洋務運動與財政等。本書匯集了作者多年來對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思考,別有新意,有助于讀者透過錯綜復雜的晚清政治風云,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個較為完整而全面的理解。
晚清政治新論 目錄
自序
**章 晚清政治與政局
**節 黃爵滋禁煙奏疏平議
一、困惑
二、探微
三、芻議
第二節 鴉片戰爭前后清統治集團禁煙方針的錯位
一、清統治集團禁煙方針的三次錯位
二、清統治集團禁煙方針錯位的原因
第三節 辛酉政變與正統皇權思想
一、傳統觀點的缺憾
二、代子鈐印無異垂簾
三、正統皇權思想不可低估
四、余論
第四節 晚清論駁上諭風潮
一、勸善規過未逾雷池
二、階級之爭初露端倪
三、風潮緣因變局起
四、偶然與必然
第五節 帝黨、后黨及其戰和問題
一、甲午戰爭期間是否已經形成帝后兩黨
二、“帝黨主戰,后黨主和”辨析
三、結論
第六節 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探因
一、總理衙門的弊端
二、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的原因
第七節 1907年安慶起義與晚清政局
一、“革命軍不足畏,惟暗殺實可怕”
二、“朝廷怵于俄國之內訌,復謀改革自救”
第二章 清廷的對外態度及外交
**節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對中外關系的
認識與對外交涉
一、清政府對中外關系及戰后局勢的認識
二、對外交涉的指導思想及應付局勢的*初措施
三、清政府對外交涉的實踐
第二節 19世紀40年代清政府的“攘外必
先安內”政策
一、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提出與初始內容
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提高與升華
三、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歷史與現實動因
四、余論
第三節 英軍退還舟山與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
一、是誰*先提出在華勢力范圍的要求
二、英軍退還舟山與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
第四節 英軍焚毀圓明園的原因
一、撲朔迷離眾說紛紜
二、侵略者的自供*真實
三、是借口還是原因
四、結論
第五節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中外交涉四題
一、關于清帝諭旨問題
二、關于外國使館館址問題
三、關于與“夷人”交接問題
四、關于呈遞國書問題
第六節 《蘇報》案中外交涉再探討
一、《蘇報》案的中外交涉過程
二、《蘇報》案與列強侵奪中國司法主權
三、《蘇報》案中列強態度的分析
四、余論一
第三章 清廷的預備立憲與政局
**節 清統治集團君主立憲論
一、無奈的抉擇
二、是否仿行君主立憲政體的問題
三、是否實行責任內閣的問題
四、仿行君憲政體是否需要預備及其遲速問題
五、君主立憲政體的分歧與權力之爭
六、是改革自救還是騙局
第二節 清統治集團的君主立憲論與晚清政局
一、不同的君憲論對政局的不同影響
二、晚清政局愈加混亂
三、余論
第三節 清廷縮改預備立憲時間正誤
第四節 資政院**次常年會中的立憲派
一、立憲派初登歷史舞臺
二、“資政院為上下議院之基礎”
三、“議員是各種社會的代表”
四、立憲派的策略與妥協
五、歷史的局限
六、地位與作用
第四章 中外禮儀之爭與跪拜禮儀的廢除
**節 天朝中心論與跪拜禮儀
一、中國社會內部歷史因素的綜合凝結
二、國際層面的原因
三、“以尻著踵”的安坐與跪拜禮儀
第二節 同治朝覲見禮儀的解決及現實思考
一、漫長等待和交涉后的短暫覲見
二、誰是外交禮儀之爭的勝利者?
三、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思考
第三節 戊戌時期清廷覲見禮儀的改革
一、傳統禮制冰山的消解
二、傳統觀念與現實要求
三、與世界外交禮儀接軌的大膽嘗試
四、余論
第四節 中國跪拜禮儀的廢除
一、外部的楔子
二、內部的反思
三、政權的力量
第五章 清廷的洋務運動與財政
**節 洋務運動與清廷傳統軍政礦廠政策
一、洋務運動的興起
二、洋務企業的經營方式
三、洋務運動中的官商關系
四、洋務派同頑固派的爭論
五、余論
第二節 清廷財政的三次危機
第三節 武昌起義與清廷財政的崩潰
一、武昌起義引發金融恐慌
二、清廷應付財政危機的開源與節流
第四節 辛亥年清廷財政崩潰的原因
一、晚清財政的半殖民地性質
二、地方督撫坐擁地方財政
展開全部
晚清政治新論 作者簡介
王開璽,1949年10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島根大學亞洲、太平洋地區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現兼任中國圓明園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專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晚清政治新論》、《清代外交禮儀的交涉與論爭》、《晚清的四張面孔——晚清人物的思想與事功》、《晚清政治史》(上、下冊)、《圓明園三百年祭》(上、下冊)等學術專著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