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俠隱 本書特色
封面或封底有特價貼紙,為出版社處理庫存書標記。
《俠隱》是姜文電影《邪不壓正》原著小說。講述一個民國初年的俠義故事,在文字中復活北平繁華頂點。
走過八千里路云和月,作者回望老北京的工筆長卷。《俠隱》的寫作歷時六年,參考了好幾百本有關老北京的中英文著作,因而,對三十年代北平的描寫確鑿、細致,一街一門,一草一木,都符合當時史實,宛如城市在張北海筆下復活。
阿城先生稱贊《俠隱》具有“貼骨到肉的質感”“果然好看”。張北海筆下的北京,是一個“有錢人的天堂,老百姓的清平世界”,傳統和現代,市井和江湖,中國的和西洋的,平常的和傳奇的,融為一爐,它透過今日開放社會的眼光去回望傳統,發現其中的美好,并創造一個理想的城市。真正的老北京已經消失,而張北海卻用文字使它復活,使它栩栩如生。
俠隱 內容簡介
民國年間,北平。
時局暗潮涌動,日本人的勢力蠢蠢欲動,抗日活動已自展開。
青年俠士李天然留美歸來,為尋找五年前師門血案的元兇,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隨著他調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務、親日分子、豪門舊戶、黑幫老大、交際花、外國記者等輪番上陣,一起醞釀著山雨欲來的局勢。
胡同深處,四合院里,老百姓的日子仍然優哉游哉地過著。從中秋到冬至,從春節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直到盧溝橋的那一聲槍響。
俠隱 目錄
2巧紅
3藍公館
4燕京畫報
5八月節
6藍蘭的舞會
7小跨院
8圓明園廢墟
9夜店
10無覓處
11長城試槍
12一宇洋行
13火燒倉庫
14卓府堂會
15羽田宅
16掌斃羽田
17“燕子李三”
18什剎海
19盜劍
20香檳魚子醬
21冬至
22訪客
23藍氏兄妹
24卓十一
26查戶口
26臘八
27東宮
28順天府
29春節
30春餅
31卓府留帖
32斷臂
33午夜的承諾
34綁架
35五月節
36事變盧溝橋
37圍城
38東站送別
39**件任務
40第二件任務
41血濺順天府
42夕陽無語
后記
《俠隱》作者張北海答客問
編者說明
俠隱 節選
《俠隱》:
1.前門東站
本來應該下午三點到站的班車,現在都快六點了,還沒一點兒影子。
前門外東火車站里面等著去天津,等著接親戚朋友的人群,灰灰黑黑一片,也早都認了。一號月臺給擠得滿滿的,不怎么吵,都相當耐心地站著,靠著,蹲著,聊天抽煙。不時有人繞過地上堆著的大包小包行李,來回走動。不時有人看看表。不時有人朝著前方鐵軌盡頭張望。
在這座火車棚下頭黑壓壓一片人海后面一個角落,筆直地立著一身白西裝的史都華·馬凱醫生。他個子很突出,比周圍的人高出至少一個頭。淺黃的頭發,剛要開始發灰,精神挺好。
他并沒有引起多少注意,只是偶爾有那么一兩個人向他點頭微笑,打個招呼,“來接人啊,馬大夫?”馬凱醫生也就用他那幾乎道地,可是仍然帶點兒外國味兒的北京話回應,“是啊。”
馬凱醫生是北平特有的那一類外國人。上海天津都少見。這些人主要是歐洲人和美國人。他們不光是那些來這兒教書,傳教,行醫和開辦洋行的,還有姘了中國女人的,來冒險發財的,開面包房西菜館子的,更別提那批流亡定居的白俄。反正,不管這些人在這兒干什么,先都是因為工作而來,住上了一年半載,再兩年三年,然后一轉眼七年八年,再轉眼就根本不想回國了,也回不去了。有的是因為這兒的日子太舒服了,太好過了。有的是因為已經給揉成了一個北京人。別說回國,叫他去南京他都住不慣,干脆在這兒退休養老。
馬大夫就是這一種,盡管他離退休還有一陣。他在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剛實習完畢,就和新婚夫人依麗莎白來到北京,剛好趕上中華民國成立。后來凡是有生人問他來北京多久了,他就微微一笑,“民國幾年,我就來了幾年。”
馬凱醫生點上了一斗煙,才吸了兩口,一聲笛響,一陣隆隆之聲,一片歡叫。他抬起左手看了看表,天津上午十點開出來的這班北寧特快,終于在下午六點半進了北平前門東站。
火車還沒喘完*后一口氣,已經有不少人在從車窗往外面丟大包小包,月臺上一下子大亂。喊叫的聲音一個比一個高。馬大夫還是一動不動,噴著煙斗,從他面前一片波動的人頭上遙望過去,注意看著一個個下車的乘客。
他移動了幾次,讓路給提著扛著包袱箱子,背著網籃鋪蓋的出站。月臺上更吵更亂。剛下車的全在跟來接的人抱怨,有的開口大罵,都他媽的是關外的車誤點,在天津就等了一個多鐘頭才上,到了廊坊又等……
他慢慢反著人潮往前走了幾步。火車頭嘶的一聲噴出一團茫茫蒸氣,暫時罩住了他的視線,而就在那團乳白氣霧幾乎立刻開始消散的剎那,馬大夫看見了他。
他從那團白茫茫中冒了出來。個子差不多和馬凱醫生一樣高。頭發烏黑,臉孔線條分明,厚厚的嘴唇,稍微沖淡了點兒有些冷酷的表情。米色西裝,沒打領帶,左肩掛著帆布背包,右手提著一只深色皮箱。
他也看見了馬大夫,又走了幾步,放下箱子,在嘈雜、擁擠、流動的人潮之中站住,伸出了手臂,緊緊摟著趕上來的馬大夫。
這一下子就招來后頭一聲聲“借光……”“勞駕……”“讓讓……”。
馬大夫伸手去接背包,“來。”
“我來。”
“那給我你的票。”
兩個人隨著人潮往外走。人出去得很慢,車站查票口只開了兩個。輪到他們的時候,馬大夫把車票和月臺票一起交了,然后一指廣場右前方,“車在街對面。”他們躲過了一個個扛行李的,又給擠上來的好幾個拉洋車的擋住了。
……
俠隱 相關資料
《俠隱》開篇而且通篇即在我很熟悉的北京,細節精確,我甚至可以為有興趣的讀者作導游……國際、國家、民間的復雜關系令人驚異,其中個人武功能力展現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議,是那種貼骨到肉的質感,不涉此前武俠小說一目十行的陳詞。果然好看。——阿城
張北海所依賴的,不是悼亡傷逝的情緒,而是文字的再現力量。他是在跨越時空的睽違,觀看北京當年的回光返照。除了懷舊,他更要創造他的理想城市。——王德威
皮影戲般的飛俠、戲臺上的愛情對白,乃至大型戰爭場景的動員及歷史幻景,全在不忍刪除的細微末節知識掌故中,邊界模糊而讓人相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經存在過那樣一座城市”。——駱以軍
張北海的《俠隱》,就是寫了一個人世間的俠士。——王安憶
《俠隱》以久違了的扎實的筆觸與沉穩的心跡、干凈的文字和嚴謹老道的敘事方式,特別是意在筆先,認真做足了功課,稔熟于心地融入了大量的老北京地理和民俗民風,真的是地道,寫得那樣韻味醇厚,精描細刻,逸筆氤氳,宛若一幀墨漬淋漓的水墨畫。——肖復興
讀了《俠隱》,勾起鄉愁。——高曉松
張北海的文字簡約,筆法從容、瀟灑,洋味十足,阿城謂之曰“風度”,并認為他的寫作已經形成了個人獨特的白話文“文體”。張北海寫“俠”,他本身也是個“游俠”,游歷于東西方之間,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從容擺渡。與這樣一個作家相遇,遭遇久違的干凈優雅的現代漢語,將是一件幸福的事。——北京青年報(2007)
(《一瓢紐約》里)張北海的奇思妙想和妙語連珠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的內里像木心,筆觸像董橋,情懷上多少有點鐘阿城。忽然想起他wei一一部小說《俠隱》中的主人公李天然,也是個淡定從容、神乎其神的角色,真像他自己啊。——北京青年報(2015)
張北海希望在故事里再現的真實不拘于人、事,還要有老北京真實的原貌。動筆前兩年,他整理了一份民國二十四年,也就是1935年的“北平街道圖”,收集了幾百本關于老北京的參考資料,其中一半是英文著作,里面甚至還有英國人在當時寫的旅游攻略。依照這些文本,張北海在筆下用當時北平日常的衣食住行、街容巷貌構建出了當日的政治、經濟、文化。——三聯生活周刊(2015)
他身上確有一種吸引人的派頭兒。很難說清是因為讀了發生在北平的《俠隱》之后,又聽他張嘴一口流利的京腔兒,讓人感到的那種老北京的親切從容,還是因為讀了他筆下的紐約,又見他年近80歲依然棒球帽、牛仔褲配白色匡威球鞋的裝扮,言語間還透出對反叛的欣賞及俠義的追求,而想到張艾嘉對他的形容,“中國最后一位老嬉皮”。總之,他自己的故事很可能比他寫的故事還要好看。——南方周末(2015)
俠隱 作者簡介
張北海,本名張文藝,祖籍山西五臺,1936年生于北京,長在臺北,工讀洛杉磯,任職聯合國,退隱紐約,著作隨緣。
1970年代起,張北海的家成了初抵紐約的華人了解這座城市的必到之地。阿城、陳丹青、張大春、王安憶、李安、張艾嘉、羅大佑、李宗盛、陳升等人,都是從他的客廳里認識紐約的。《一瓢紐約》即為他多年紐約生活所得。
1990年代,從聯合國退休后,張北海轉而虛構《俠隱》,寫盡出生地老北京的無限風情。文筆老道,筆下風流,既透露出他骨子里的中國氣質,又顯示出十足的洋派作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