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13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13597
- 條形碼:9787569013597 ; 978-7-5690-135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13 內容簡介
段峰,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四川省翻譯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省應用外語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翻譯研究。承擔或已完成國家社科項目1項,教育部社科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項目2項,所參加課題獲四川省社科二等獎。出版專著1部,參編教材2部,譯著5部以及發表論文30余篇。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13 目錄
左紅珊
口頭學術語篇的社會化研究述評
黃星
誤解的認知語用學解讀
潘曉霞
漢語“NP VR了”構式中VR偽動結式現象研究
蔣紅柳
成都方言疑問與陳述句語調音高特征初探
文學·文化
趙艾東
20世紀早期美國人史德文鏡頭下的巴塘社會生活與多元文化互動抉微
湯平
喧嘩中的塵埃
——《喧嘩與騷動》與《塵埃落定》的互文性解讀
陳銘
歷史與文學
——《瞻對》中的歷史文獻分析
孫薇鄧曉凌
北美華裔科幻綜述
翁曉紅
自由間接引語與黑人女性話語
——《她們眼望上蒼》的敘事策略與主題表達探究
許競
文學的力量
——試論《湯姆叔叔的小屋》對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和作用
趙玥
波德萊爾美學與現代社會
何雪梅
撒切爾時代的英國福利制度
潘文
“歐洲學期制度”:歐盟對成員國財政政策監督的新發展
蘇德華張貴芳
宗教倫理在當代的世俗化問題
徐克韋足梅
“明治維新”符號論
——兼論洋務運動失敗原因
吳恙
隱藏在基督教背后的拉丁美洲民俗宗教
——古巴非洲教桑德里亞
肖曉丹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反核能運動的肇端與演變
游航
論美國戰后重建時期南方白人的地區認同與國家認同
張秦
從邊疆假說到民族神話
吳文靜
淺析漢英語言中的雞文化
翻譯
郎江濤
文學翻譯中譯者審美角色論
肖濤
從功能翻譯角度看兒童文學翻譯
——以任溶溶《夏洛的網》為例
教學
馮婭楊光
新形勢下高校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改革與教材建設研究
郭霞
“雙一流”大學視野下學術英語課程建設及實踐探索
魏秀蓉
基于建構主義的大學英語教學設計
任軍
大學英語過程性評價方式研究與實踐
李琳
虛擬仿真口語實訓系統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初探
王茜
大學英語學科體系的重構
——基于文體和語用發展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席珍彥
全球化背景下大學英語小班教學新模式探索與實踐
宋迎春
英語寫作典型錯誤的分析及對教學的啟示
張帆
四川大學基礎學科實驗班英語合作學習模式的運用
趙毅
內地高校藏區大學生英語自主性學習動機研究
胡昊蘇
1912至1937年四川地區教會中學的英語教學
楊柳
外語戲劇節對促進外語專業教育的影響研究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13 節選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 13》: 1.漢語普通話語調特征 1.1漢語語調定義 關于漢語語調的定義,通常有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語調定義將句子中的音高變化作為主要參數,這顯然延續了非聲調語言的語調定義。非聲調語言的語調定義,大多把音高作為語調的*主要特征。雖然音高特征確實是語調構成的重要因素,但這種狹義的定義對于漢語這樣的聲調語言的語調研究來說,存在一定的問題。這是因為在聲調語言中音高在語素層面上同樣具有語言學意義,即具有辨義功能。聲調語言和語調語言的語調概念差別很大,聲調語言的語調是聲調與其他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馬秋武,1988)。 更寬泛的漢語語調定義或稱之為廣義語調定義,則是將句子中的所有語音特征,包括音高、音長、音強等作為語調的構成要素。語調包括區分各種功能句型的全部語音特征,既包括音高特征,也包括音長和音強方面的特征(賀陽、勁松,1992:71)。漢語語調的語音實現方式顯然較非聲調語言更加多樣化,涉及語音的諸如“音長、音強、節奏等都可以表現語調,詞匯、語法等方面的非語音手段也可以用于語調的表達”(馬秋武,2014:8)。國內諸多學者都認同較為寬泛的語調定義,如將句子中的所有語音特征——音高、音長、音強等均納入其中(沈炯,1992;胡明揚,1987;賀陽、勁松,1992)。羅常培、王均兩位先生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指出:跟句子的句型或情感有關的語調叫口氣語調。口氣語調跟聲音高低、強弱、長短、快慢都有關系,而高低抑揚的變化尤其顯著(1981:142)。郭錦桴先生(1993)認為,從宏觀(廣義)角度來研究語調有利于人們對語言整體性的認識,同時,這對人們語言實踐也將有更直接、更全面的指導作用。而考察語調,首先要考察語句的音高變化,其次才是節奏、重音(郭錦桴,1993:174)。他還認為構成語調的這三種要素相互依賴滲透,聯系十分緊密,充分反映說話人的情感和內心情緒。1.2漢語語調特征 我們知道漢語是聲調語言,漢語語調因聲調與語調同時存在于音高層面,相互影響關系較非聲調語言(純語調語言)更為復雜。吳宗濟先生便指出:一句話的語調中,既有表層的語氣成分,又有底層的單字、連字變調成分。它們混合乃至化合在一起,調型十分繁復,很難分析清楚(吳宗濟,1996:60)。林茂燦先生同樣認為如何區分語調中的音高和聲調中的音高,一直是漢語語調研究的核心和難點(林茂燦,2004:58)。 在漢語語調的音高特征研究方面,趙元任先生首先提出了“漢語的語調實際上是詞的或固有的字調和語調本身的代數和”(2002:726)的觀點,他形象地稱為“小波浪”與“大波浪”并存疊加,同時這種關系還可進一步分為“同時疊加和連續疊加”(2002:746)。迄今為止,漢語語調研究深受“代數和”的影響,大多圍繞漢語的聲調與語調的這種疊加關系進行。吳宗濟先生通過研究認為趙元任所說的“代數和”是指增加調階,而不是改變調型。小波浪與大波浪的“代數和”可以理解為字調的平均音高跟語調的平均音高的“代數和”,而字調調型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這就證明了字調的“不會喪失詞性的區別”,語調的大浪把字調的小浪托高,“只是”起了“表達語氣、情調……”的作用(吳宗濟,1996:61)。 林茂燦(2005;2006a)從AM理論出發研究漢語語調,認為漢語語調也有兩個變量——音高重調和邊界調,它們分別傳遞語氣和焦點信息,指出音高重調和邊界調在語調短語中的分布是受韻律結構制約的,發現漢語音高重調和邊界調有自己聲調語言的特點,給出了邊界調音高Fo模式,認為漢語語調對聲調作用是單向的、層次性。他通過語音實驗指出:“漢語語調的主要特征是音高重調和邊界調的音高(Fo)曲線位置和/或范圍,而聲調的特征是其音高(Fo)曲拱,所以,語調和聲調在音高(Fo)上的表現是不同的。”(林茂燦,2004:65)馬秋武(2014)在討論漢語語調音系時同樣指出:聲調語言的語調是在字調的基礎上產生的。曹劍芬(2002)通過實驗研究認為,漢語里的語調跟聲調的確表現為兩種不同的音高運動方式。但是,兩者又不可完全分割。一方面,語調離不開聲調,它必須通過每個局部聲調的音高運動來體現;另一方面,在語句中,聲調的調型雖然可以保持基本不變,但它的具體音階和音域必須受總體語調格局的調節和制約。沈炯(1992)從趙元任先生音域調節的角度來考察語調,認為“代數和”往往用在多因素的內在語音變化中,它們跟語音的區別性質沒有直接的關系。至于聲調與語調的關系,目前學界大多認同:字調的表達方式是調型(曲線),功能是表義的;語調的表達方式是調階(基調),功能是表情的(吳宗濟,1996:60)。這樣,學界在漢語語調與聲調關系上達成共識:聲調的主要功能是辨別詞義,而語調則主要用于表達情感、態度等語用功能。 ……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13 作者簡介
段峰,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四川省翻譯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四川省應用外語研究會副會長、四川省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翻譯研究。承擔或已完成國家社科項目1項,教育部社科項目1項,四川省社科項目2項,所參加課題獲四川省社科二等獎。出版專著1部,參編教材2部,譯著5部以及發表論文30余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