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讀懂中國農業農村農民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9114682
- 條形碼:9787119114682 ; 978-7-119-1146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讀懂中國農業農村農民 本書特色
陳錫文編著的《讀懂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精)/讀懂中國》講述了在當代中國的“三農”問題中,尤以土地制度和糧食問題*為根結,這是因為中國農業的歷史使命首先是需要養活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繁衍的人們,中國農村的發展就是要讓住在這方土地上的人民至少獲得溫飽。土地制度是一個**的根本制度,調整著這個**的政府與人、人與地、人與人之間基本的經濟關系和分配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講,土地問題也可以轉化為糧食問題。土地制度如果不符合農業的規律和農民的愿望,糧食問題必然就難以解決。
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讀懂中國農業農村農民 內容簡介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直貫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更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讀懂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是讀懂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起點,也是理解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現狀的邏輯原點。本書分四章,分別從悠久的中國農業文明、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道路的艱難探索、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中國農村巨變、新世紀以來中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的建立等方面梳理了中國農業在各歷史時期的發展、面臨的困難及政策舉措。全書架構清晰、分析客觀、數據翔實、史料豐富,在有限的篇幅內用盡量大眾化的語言為讀者展現出一幅中國農業發展的長卷。從源頭為讀者釋義中國農業發展的脈絡及目前發展狀況,解答了中國“三農”問題為何關系國家發展、經歷了哪些發展過程及今后如何發展。
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讀懂中國農業農村農民 目錄
**章 悠久的中國農業文明
**節 中國農業的起源與創造
1.中國農業文明與世界文明版圖
2.各具特色的中國農業發源地
3.領先世界的古代中國農業
第二節 4000年農業的東方思維
1.“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東方的民本思想
2.“天人合一”——對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農業的理解
3.“民以食為天”——歷史淬煉的信念
4.“重農抑商”——中國古代政府的基本國策
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主要農業制度
1.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小農經濟
2.從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
3.綿延2600年的農業稅賦制度
4.平糴法與常平倉
5.京杭大運河與南糧北運
6.傳統村落中的血緣關系和宗族制度
第二章 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道路的艱難探索
**節 一窮二白與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1.凋敝而瀕于破產的中國農村
2.極其薄弱的工農業基礎
3.糧棉囤積居奇與物價飛漲
第二節 直擊要害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1.土地的地主所有制——中國貧窮落后的根源
2.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變遷
3.解放后土地改革在全國的展開——小農所有制的建立
第三節 統購統銷體制的形成
1.統購統銷——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艱難選擇
2.中國式的糧食配給制——統購與統銷體制的運行
3.統購統銷制度的功過得失——對經濟社會各方的深刻影響
第四節 合作化運動與人民公社體制
1.合作化運動的緣起——既有理想主義成分也有
解決現實問題的多重考慮
2.從互助組到高級社——合作規模的非理性擴大
3.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與多次調整
第五節 中國為什么選擇了走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發展道路
第三章 從改革開放到世紀之交的中國農村巨變
**節 農業生產經營重歸家庭
1.從農業生產責任制開始突破——對包產到戶的大爭論
2.“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的區別——自主權落到哪
3.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確立——家庭經營與統一經營相結合
第二節 農產品市場機制的逐步恢復
1.從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開始的市場化改革
2.價格“雙軌制”與“物價闖關”對社會的沖擊
3.農產品統購派購從范圍縮小到徹底取消
第三節 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
1.以家庭經營為母體,專業化和產業化經營組織成為
農業發展的“領頭羊”
2.以家庭經營剩余為基礎,農村流通體系迅速發展
3.以家庭經營積累為基礎,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第四節 農村勞動力向人力資本的轉變
1.戶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動的管理制度
2.從“離土不離鄉”到“離土又離鄉”——民工潮的形成
3.世界*大的人口紅利,在農民工的酸甜苦辣中形成
第四章 新世紀以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讀懂中國農業農村農民 節選
《讀懂中國農業農村農民(中文版)》: 第三節中國古代的主要農業制度 1.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小農經濟 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365-427)所做的《桃花源記》這一傳世名篇,描述了一處良田美水、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往來種作、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其實,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這種理想中的小農經濟生產和生活方式一直在延續和演變,直至今天。 小農經濟是自隋唐以后逐步從“大農”中演化而來的。據史料記載,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男子十五以上受露田40畝、婦人受20畝,男子給桑田20畝,為世業田,終身不還。唐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均田令,規定丁男與中男,每人受田100畝,其中20畝為永業田,80畝為口分田,永業田可以繼承。據已有的歷史數據,中國人地比率(地畝/人口)自南宋(1127-1279)后就下降到了5.5畝/人左右,農戶絕大多數耕種面積都在25畝以下。至清一代甚至下降到2.83畝/人。 所謂小農經濟,特點有二:一是農業生產較為分散,集中度不強。主要是以家庭作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業生產與畜牧業和其他手工業生產相結合。二是其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自己的消費和繳納稅賦,而不是為了交換及牟利的需要,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中國小農經濟的形成有多種原因。一是人口的增長。自商周至公元紀年之初,中國人口約為6000萬。至北宋期間的12世紀初,人口突破1億。在明代超過2億以后,明末清初又降為不足1億,至19世紀中葉達到4.3億。二是農民對地主階層的依附。中國自春秋以后即確立了土地的私有制度,允許買賣土地,也必然引起土地兼并。歷史上大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自耕農和依附于地主階級的佃農只能以小農的形式存在。三是稅賦制度。在清代初期,田賦收入一般占到財政收入的80%左右。大量佃農向地主繳納的地租成為較易歸集和控制的稅收源泉,因而這樣的經濟組織形式對國家征稅顯然更為有利。 認識中國的農業問題,就必須認識和了解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將長期在中國存在的現實。即使中國的人口超過了14億,城鎮化率達到了70%,也還有4億多人生活在農村。而要改變這種小規模、分散的農業經營方式,是需要制度和技術進步為條件的,也是需要時間的。因此,小規模經營的農戶經濟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是中國農業的基本面,而這種狀況的改變,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同時,也應當看到,盡管當今中國仍有大量的小規模經營農戶,但它們與歷史上的小農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它們中絕大多數的生產目的都是為了將產品用于市場交易,而不是為了自給自足。 ……
外文出版社讀懂中國讀懂中國農業農村農民 作者簡介
陳錫文,祖籍江蘇丹陽,1950年生于上海。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畢業后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長期從事我國“三農”領域的理論和政策研究工作。參與了1983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指導農村改革發展的大部分重要文件起草工作。作為起草組負責人,參與了2004年至2016年13個中央一號文件的起草工作,參加了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以及多次中央全會的,決定》《建議》起草工作。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農業與國民經濟關系、農村土地制度、農業經營體制、國家糧食安全、農民收入增長、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論著,其與人合著和獨著的論著曾4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曾被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聘為特聘教授,被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聘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