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被傾聽-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20169
- 條形碼:9787559420169 ; 978-7-5594-2016-9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只想被傾聽-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本書特色
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藝術,那還有一種藝術是能夠讓人傾聽你的真實想法。習得后一種藝術比前一種難得多,以至于我們往往不惜任何代價去說服別人,為自己爭取被認可、被尊重的機會,堅定我們存在的價值。
我們經常用“沉重”來描述生命的艱辛,而“輕視”和“忽略”往往更足夠在精神上把一個人壓垮。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向生命中*親密的愛人、父母、子女、朋友、同事發出信號,請你們看看我,在意我,理解我,支持我,宛如生命之初,我們需要被抱在懷里。能夠被傾聽,這是我們尋找生命意義與幸福的必經之路。
本書為讀者介紹了有效表達的幾大原則,幫助讀者被人聆聽內心的聲音,獲得更好的理解、支持和關注,也獲得直面生命中一切困難的精神力量。
只想被傾聽-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內容簡介
★【法國有廣大影響力、專注大眾心理圖書的出版社Odile Jacob重磅簽約引進,被譽為法國版的《非暴力溝通》 !】
哈佛大學80年幸福研究結果表明:
和我們人生幸福度的聯系*為緊密的是,我們人際關系的質量。
在失敗的溝通和關系中,
我們會憤怒:“我告訴你!……”
我們會失望:“你從來沒考慮過我的感受!……”
我們會無奈:“無論我怎么說,他還是那樣……”
所有負面情緒的核心,都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心理學家給出你實用的心理表達技巧,幫助你告別親情、友情、愛情、職場關系中的弱勢處境】
從此告別“沒有人尊重我的努力”“這樣的結果對我不公平”“我好需要你,但我說不出口”的狀態
·在工作上取得話語權——努力被認可,事情易推進,學會爭取升職和加薪的機會
·在親密關系中不再總是迎合對方——讓親密關系因為交心與平等,而成為通往靈魂的橋梁
·在人際交往中保有自己的立場——說出自己的想法,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真實的自己
★【請想象一下那個讀完本書,你將喜歡上的睿智、淡定、內心安寧那個的自己】
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被看見和療愈;理解并接納每個人、每件事的局限性;看到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真正因素,讓壞情緒提示你哪些糟糕的境況需要改變、如何通過溝通技巧改變;用不傷人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收獲每段關系間的平等與尊重。
只想被傾聽-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目錄
序言
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藝術,那還有一種藝術是能夠讓人傾聽你的真實想法。習得后一種藝術比前一種難得多,以至于我們往往不惜任何代價去說服別人,為自己爭取被認可、被尊重的機會,堅定我們存在的價值。我們憤怒,“我告訴你!……”;我們失望,“你從來沒有考慮過我的感受!……”;我們無奈,“無論我怎么說,他還是那個樣子……”。所有負面情緒的核心都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向生命中*親密的愛人、父母、子女、朋友、同事發出信號,請你們看看我,在意我,理解我,支持我,宛如生命之初,我們需要被抱在懷里。能夠被傾聽,這是我們尋找生命意義與幸福的必經之路。
**部分 為什么沒人聽我的?
**章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戰爭”
每一個難哄的、叛逆的孩子的內心,一定懷有不被父母傾聽和理解的憤怒。每一個暴跳如雷、控制欲強的父母的問題,在于他們缺乏共情力和語言表達力,也缺乏安全感,結果不僅讓孩子痛苦,自己更痛苦。
第二章
無力維系親密關系的愛人
“總是我不停地在遷就,所以我們還是分開了。”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需求或因被否定和拒絕而選擇放棄自己的立場,一味地遷就,會逐漸將自己置于一個被動的境地里。缺少被愛的感覺,會讓人變得多疑、嫉妒、自我否定,爆發爭吵直至關系破裂。
第三章
工作很努力,還是被忽視
“我很努力地加班完成了策劃案,給上司審核,可一周過去上司都沒有反饋,我發現他完全忘記了這份文件。而新來的××工作能力明明不如我,卻很招上司的喜歡,總能及時得到上司的指點……”得不到同事的好感,也不擅長適當地表現自己,埋頭苦干卻缺乏存在感,感覺自己像個“透明人”,總是被忽視,失去動力,想要辭職。
第四章
成年人與正在老去、難以親近的父母
“我也不是不想家,可是一回去不出三天就會和父母吵架……”“感覺爸媽總是看我不順眼,想挑我的毛病……”夸張和極端的情緒表達會在失望之后徹底地宣泄出來,為什么明明渴望親近,溝通之后卻變得憤怒、挫敗和憂心忡忡,一次次拉近距離卻互相推開。
第二部分 感受自己的存在
第五章
明確自己所在的位置
在走得更遠之前,我們必須先向內審視。希望自己說的話能讓人聽進去,就要先想清楚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模式,考慮到他人的敏感性,這也取決于你要解決的問題。注意不同問題的差異化表達方式,時不時停下來與對方交流觀點而不是爭吵。在表達的時候,不要混淆你的希望和*終的決定,避免讓對方窒息的感覺。
第六章
了解自己的擔憂,自己的缺點
你永遠無須過度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每一種情緒都是存在價值的。當我們感到恐懼和擔憂之類的負面情緒產生時,往往就是對我們的提示,告訴我們應當及時想辦法去擺脫讓自己感到不舒適的處境。你亦無須對過去的失敗過于敏感和挫敗,只需記住其中的經驗便足夠了。
第七章
感知他人的態度和情緒傳達出的信息
在表達我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后,我們會渴望得到他人的反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總好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如果對方像“聾”了一樣沒有給出回應,你不妨反問他一個問題,借此來感知他的態度和情緒傳達出的信息,如懷疑、排斥或只是還沒有完全消化你的意思。
第八章
如何爭取到他人對你的改觀
先反思一下:在之前的關系中,你是否存在太強勢、太緊張、太悲觀、太啰唆、愛反駁、愛抱怨等讓人不舒服的信息表達?當你處于弱勢的低位時,也不要出于恐懼、內疚、羞愧、職責或義務來選擇你的生活,想讓他人重視你,先從學會愛自己開始。
第九章
有些人,只是假裝聽進去了
很多時候無論結果如何,我們總有“不吐不快”的感受。當你終于鼓起勇氣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可他人往往卻仿佛沒有在聽。有時候他做出承諾只是為了讓你別再繼續說下去,顯然不會履行承諾;有時候他雖然表現得積極和友好,卻暗藏著對你的敵意……唯一的補救機會,就是你及時意識到真相究竟是如何。
第十章
超越自卑與恐懼
嬰兒時期,我們會用哭泣和尖叫表達我們的恐懼與憤怒,而長大以后,我們擔心面對拒絕或責備,往往會選擇壓抑真實的自己。情感空虛和負面情緒積壓帶來的傷害,并不比拒絕和責備更讓人感到舒適。不要否認你渴望傾訴的感覺,然后,大膽表達。
第十一章
讓自己與合適的人為伍
何必把自己置于被動、壓抑的人際關系中?即使不存在“完美”,“足夠好”卻肯定是存在的。你從來都有選擇自己生活、交際圈和伴侶的權利。適合你的人,不會打斷你說話,不會站在道德的高度評判你,不會逼你決定而給你留有余地。他尊重你,他只會建議你,不會強迫你。
第三部分 越被傾聽,越幸福
第十二章
不要逃避,進一步永遠比退一步好
被世界孤立的人,更難抵抗糖果的誘惑。不要害怕失望,也無須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般的苛求,想好自己的底限,也明確自己的渴望。當你缺乏勇氣時請問問自己:我能保證我的價值觀、寬容和真實性不會受他人態度的影響而偏離嗎?
第十三章
不要情緒失控,才能保證主動權
你爭取的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還是只因為感到不甘心?拙劣的謊言往往比不好的真相更讓人感到難受。即使情緒激動,你也應當注意盡量只發泄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用語言暴力去攻擊對方,以免造成關系中難以填補的裂痕。我們*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就是擔心失去主動權想表現得強硬的時候。
第十四章
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他的故事,他的個人感情,自己的價值觀。為了能夠暢所欲言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需要找到關系當中的平衡點,不靠自己的想象虛構出來一個他人的形象去評價和抱有期望。
第十五章
好的表達,要有說服力
別忘了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語言足夠豐富和靈活,你可以學會在不同場景中調整你的措辭,不要讓人有侵犯的感覺;不要跳到另一個話題而影響對方的思路;不要過度強調一些不重要的細節;無須不停重復同樣的事情;不要忘記主題;記住哪些問題需要反思和討論……
第十六章
拉近彼此的距離
作為精神分析中*重要的術語“移情”,其中的含義是把過去對重要人物的情感、沖動、態度、愿望、幻想等移至當前的某個人物身上。移情有時候可以拉近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在朦朧的覺知中,往往一些無法面對的生活中的問題,反而被恰到好處地遮掩了。
第四部分 被人傾聽和理解的感覺,真好
第十七章
有一種幸福,叫作“被傾聽”
人都是害怕孤獨的,誰也不想郁郁而生,甚至很多名人也會因為孤獨、不被理解而感到痛苦,產生抑郁。在生活中我們無可避免地與一些負面情緒不期而遇,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途徑被傾聽、被理解,我們就容易陷在情緒的旋渦里,周而復始,無法自拔。當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溫暖、存在和幸福。
第十八章
總有一種愛,是你的港灣和歸宿
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第十九章
學會傾聽別人,關系會變得更美好
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去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去體會他們的情感、狀態和需求。我們可以主動地描述我們理解的信息,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展開全部
只想被傾聽-讓自己說得出口.對方聽得進去 作者簡介
(法)阿蘭
Alain Braconnier
法國知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咨詢師。阿蘭致力于研究人的焦慮、溝通及親密關系的維系與經營。他一生心理學著作頗豐,包括《用精神的力量保護自己》《生命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焦慮》《聰明的樂觀主義者》《藍色的靈魂:童年的焦慮,焦慮的成人》等,本書是他*的作品,也是他的成熟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