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論語-(全4冊)-無障礙閱讀珍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029972
- 條形碼:9787512029972 ; 978-7-5120-299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全4冊)-無障礙閱讀珍藏版 本書特色
《論語(無障礙閱讀 珍藏版 套裝共4冊)》除《論語》原文之外,包括題解、注釋、譯文、精讀論語四個部分。“題解”中不僅有篇章結構、段落聯結上的提示,而且有對原文義旨以及歷史背景的點撥;“注釋”和“譯文”對《論語》進行了準確細致的翻譯;“精讀論語”在把握《論語》原文要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帶領讀者聆聽《論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方略。 該書是現代讀者領悟《論語》之魂的理想讀本。科學簡明的體例、充滿哲思的文字、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多種視覺要素有機結合,打造出一個多元的閱讀空間,全面提升該書的藝術價值。品讀傳世經典,汲取圣賢智慧,該書是值得你一生收藏、品讀的珍品,也是饋贈親朋的佳品。打開該書,讓我們輕松進入《論語》的豐饒世界,領悟《論語》的思想內涵,掌握其中的智慧精髓。 該書由孔子著、文若愚編。
論語-(全4冊)-無障礙閱讀珍藏版 內容簡介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作為中華文化的元典,其蘊涵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中。“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還是百姓當中,《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至高無上的圭臬。 在《論語(無障礙閱讀 珍藏版 套裝共4冊)》中,文若愚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致的注釋和翻譯,更便于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不失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論語-(全4冊)-無障礙閱讀珍藏版 目錄
學而篇**
學什么,怎樣學
孝悌的意義
要善于自我反省
學習做人的途徑
態度決定修為
圣賢的風采和境界
為什么要強調制度
怎樣才算是好學
追求更高境界
了解別人很重要
為政篇第二
以德服人
禮制與法治的區別
如何才算盡孝
老有所養不算孝
如何做學問
孔子的識人法則
溫故知新
說得好不如做得好
學習與思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為政當謹言慎行
治理民眾的三大要訣
政治無處不在
誠信比什么都重要
歷史損益法
亂作為與不作為
八佾篇第三
僭越禮儀的危害
禮樂的根基在于仁
文化是國家存續的命脈
君子不爭,爭則公平
要實事求是
禮為治國之本
心懷敬誠,真心投入
有繼承才會有發展
為人要謙虛,治學要嚴謹
必要的形式不能少
要懂得禮待下屬
凡事都要把握好尺度
量小非君子
重視禮樂精神
薪盡火傳,大道不絕
國樂當盡善盡美
禮是一種可操作的政略
里仁篇第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公正地評價別人
心存仁念,棄惡從善
仁德不是天生的
人應該追求大道
處世重義,無不通達
唯利是圖危害多
人*應該擔心的是什么
忠恕之道
省心向善去惡
不要讓父母擔心
要記住父母的年齡和生日
要懂得約束自己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
保持恰當的人際距離
公冶長篇第五
不以一時榮辱待人
人文環境的重要性
莫逞口舌之能
篤志而誠學
仁道至高
做人要言行如一
仁道與恕道
勇于實踐才能成功
做學問的正確態度
交際的大智慧
單一美德不能代替仁
大智若愚
如何才能成才
做人不可偽飾
仁者的志向
要學會自我批評
孔子的心得
雍也篇第六
孔子“曲線從政”
居敬而行簡
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論語(二)》
《論語(三)》
《論語(四)》
論語-(全4冊)-無障礙閱讀珍藏版 節選
【精讀論語】 追求更高境界 本章所描述的,是一個師徒探討學問的溫馨場景,弟子的真誠詢問、老師的循循善誘,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探討的內容,則是孔子適時引導子貢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儒家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其實是有著次序、等級和境界之分的,這和道家修道、佛家修佛是一樣的。只是現代人不太了解,故而視之為泛泛而修。這一章中,我們不難感受儒家人格修養的境界等差。子貢提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修養,并詢問老師這樣的人生境界怎么樣。夫子首先肯定了這樣的人生修養,但同時又向子貢指出更高的修養境界,那就是“貧而樂,富而好禮”。至于“貧而樂,富而好禮”之上又該是什么境界,孔子這里沒有說,想必還是有的。因為在儒家的人生修養課上,人的道德的提高是沒有盡頭的。 這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和“貧而樂,富而好禮”只是師徒討論道德修養的一個立足點,并非核心問題。但是即便如此,仍然值得我們注意。事實上,這樣的觀點告訴我們在不同生活處境下應該具有怎樣的人生態度。通常情況下,一般人與生活處境的關系是“人窮志短”和“財大氣粗”,也即是說,人處在貧窮狀態下,低三下四的多;當富貴在握之時,通常會傲視眾人,當然,這是沒有修養的人生境界。 在貧富不同的處境下,第二層境界便是“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也就是說,一個人雖然窮困,但不逢迎、討好他人,富有的人也不是恃財驕縱。能做到這一點,算是有修養的人了。能達到這個層次,已經比較可貴了,但這種人內心還存在著嚴重的貧富界限,還需更進一步。而更高的第三層境界則是“貧而樂,富而好禮”。達到這個層次的人已經認識到,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的因素,個人生活是否幸福、快樂,并不取決于這些外在的因素,關鍵在于精神上是否得到了滿足。達到這個層次的人通常不會讓貧富問題左右他們的思想,而是以發自內心的喜悅和禮讓作為生活的內容與準則。可以說,這些人基本上看透了“貧富”。可見,這句話所蘊含的哲理已不在財富之上,而是上升到了精神追求的界面,要比單論財富高出了許多。 通過對修養過程中貧富問題的探討,子貢有了感悟,便借助《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他的言下之意是:“老師,我明白了,人在道德的修養上是沒有止境的。在達到一個層次之后,不能以此為滿足,應該追求更高的境界。” 孔子對子貢的回答非常滿意,高興地夸贊起來,對子貢舉一反三的能力也作出了極大的肯定。師徒的這番對話,除了告訴我們在貧富處境中應該保持的正確人生態度之外,更是教導我們學無止境,修行無止境。還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應該永保進取之心,精修猛進,達到更高境界。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孔子教導學生的手段,他并不是單純地教授弟子們文學課,而是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剖析,善于通過啟發提升學生的境界和修為。這種思路,啟迪所有做師長的人應該怎樣去教導自己的學生。 【精讀論語】 了解別人很重要 這一章**句與篇首“人不知而不慍”相呼應,說明學習修養的根本目的還是完善自我,別人不了解自己,對自己并沒有什么損失,根本不用擔心什么。這一點,**章我們已經做了講解,不再多談,這里重點解讀一下第二句。 在孔子看來,“不知人”問題很嚴重。這里的不知人,并不是說不認識某個人,而是說我們對某人的人品、志趣、見識等了解得不夠準確,對其人的性格、情感、才干了解不夠全面。也即是說,對人的認識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把事情托給其人,不但難以達到目的,反而會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會給自己帶來性命之憂。 趙國時期,秦軍攻打趙國,廉頗率趙軍在長平阻擊秦軍。之后不久,趙王中了秦人的反間計,罷免廉頗,啟用趙括為將。由于對趙括才干缺乏準確認識,結果導致長平慘敗,40萬大軍被葬送。 春申君名黃歇,因深受楚王信任,擔任楚相。當時,有個奸詐的趙國人名叫李園,投到春申君門下,并騙取了春申君的信任。他先把妹妹獻給春申君,待妹妹懷孕后又教唆春申君把妹妹獻給膝下無子的楚王。他的妹妹果然生下太子,他也因此贏得楚王的信任,得以參與朝政。李園得志之后,生怕自己的丑行被春申君公開,便豢養死士,準備殺了春申君。楚王病重之機,門人朱英提醒春申君,李園將有陰謀。因為對李園的品行缺乏正確認識,春申君并未把朱英的警告放在心上。不久,楚王病危,召春申君議事,李園在官門設下埋伏,殺害了春申君。 不知人有兩種情況,一是上面所述,把無能者當成干才,把壞人當成好人,遭受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第二種情況則是把好人當成壞人,把才能卓著之人當作庸人,如此同樣會造成惡果。比如上文所說的趙王,把杰出的軍事家廉頗看成膽小鬼,剝奪了他的軍事指揮權,后果我們都知道了。明朝末年,后金大軍對中原虎視眈眈。明軍督師袁崇煥智勇雙全、忠肝義膽,率兵駐守寧遠,使后金軍無法施展。可悲的是,有眼無珠的崇禎皇帝竟把袁崇煥當作奸細,凌遲處死。這種自毀長城的做法,*終為明朝招來滅亡之禍。 不了解他人是正直還是邪惡,不知道孰是孰非,后果十分可怕。所以,孔子才強調“患不知人也”。 ……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