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大家學術叢書國學常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501793
- 條形碼:9787570501793 ; 978-7-5705-0179-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家學術叢書國學常識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國學愛好者
★國學入門書多有,然通俗易懂、面面俱到若此書者少有。
★一書在手,得窺國學全貌。
大家學術叢書國學常識 內容簡介
《國學常識》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入門讀物。作者以淺顯流暢的筆觸,首先對國學作了概述,進而分章節對語言文字、史學、哲學、文學、自然科學、藝術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別和學術觀點予以介紹,并作了評述。作者在《編例》中說:“本書以供中等學校學生課外閱讀為主要目的,亦可供一般對國學開始發生興趣者之參考。”閱讀本書,讀者不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形成關于國學的較為全面的概念;有志于深入研究者,亦可通過本書探尋進入國學殿堂之門徑。
大家學術叢書國學常識 目錄
目錄
編例 001
概說 001
語文 013
古物 031
書籍 040
經學 051
史地 066
諸子 080
佛學 094
理學 108
詩賦詞曲 124
散文和駢文 139
新被重視的文學 152
科學及藝術 162
大家學術叢書國學常識 節選
一 所謂國學
國學這個名詞發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誰所創造。有人說,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組織“國學講習會”,劉師培(申叔)氏也有“國學保存會”的發起,大概他們就是國學兩個字的*初使用者。這是不是正確,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國學這個名詞,是因為歐美學術輸入才發生的。它的范圍,是把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包括進去的。
和國學相當的名詞,還有國粹和國故。國粹兩個字,似乎有點夸大中國學術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點選擇精粹部分而拋棄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們覺得不甚妥當,改稱國故。國故,就是本國文獻的意思。不論精粹不精粹,過去的文獻總是可寶貴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國故范圍里面去,這樣看起來,國故這個名詞總算是公平而完備了。但它也有它的缺點,就是只能夠代表研究的對象,而不能代表研究這種對象的學問,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國故學的名稱來代替它,*后又簡化而稱為國學。
可是這個名稱還不是十分合理的,因為學術沒有國界,當代各國都沒有特殊的國學,而我們所謂國學,從內容上看,也就是哲學、文學、史學等等的東西,都是可以作為世界學術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實上外國也已經有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的人了,我們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稱,如中國史、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等類的名詞呢?而且對于具有種種內容的學術,為什么不加以各別的名稱而必須采用籠統的總名稱呢?這都是值得考慮的。
但我們為了依從習慣,并且因為中國各科學術還沒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學術融合為一的緣故,只得仍舊采用國學這個名稱。
二國學在清代
中國學術,以周秦諸子時代*為發達,當時諸子百家,各有專長,不相剿襲。自漢代表彰六經,儒家定于一尊,諸子之學衰落,而經學成為唯一的學術。兩千年來,除解釋經書外無學問。但到了清朝,似乎從解經之中有開辟一條新路的趨勢。過去漢儒解經,注重字句的解釋和制度的考證,但宋儒反對漢儒的方法,主張依經義而修養心性。清初學者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諸儒無補時艱,于是起而批評宋明心性之學的流弊,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然而他們所謂實學,仍然以通經致用為中心,因此便是非常留心當世之務的顧亭林,也不敢稍為懈怠他的經學研究,并由經學而奠立了清代考證學的初基。顏習齋(元)、李恕谷(塨)繼起,提倡實踐,反對空言,無論性理考據,都在排擊之列,但由于他們要實行三代政治,*后也不得不歸于考古。其后戴東原(震)出來,一方面以新理學姿態批評宋明思想,一方面繼承顧亭林的考證學而加以發展。同時惠定宇(棟)亦標榜漢學。惠、戴以后,繼起有人,考證學派于是占了學術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統的考證學派繼承東漢經師為學而學的精神,埋頭研究,不談現實政治,到道光、咸豐以后,內憂外患交逼而來,不容許士大夫的脫離現實,于是正統漢學又逐漸衰落了。代之而興的于是有繼承西漢學者經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學派。公羊學派中的康(有為)、梁(啟超),*后亦不嚴格地遵守西漢經說,而直接以己意解釋孔孟,以作維新運動的根據,清代思想如再進一步,就有解脫孔孟束縛的可能。本來正統派中著名的學者如王念孫、王引之、俞樾、孫詒讓以及*后的章炳麟,都是對孔孟以外的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們開始的時候只是“以子證經”,拿子學做經學的工具,其結果便使擱置了幾千年的諸子學說也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譚嗣同,更主張“沖決一切網羅”(見《仁學》)。這種發展的趨勢,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顯然的。因此梁啟超氏曾說清代很像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時代,但是有一個問題。歐洲的文藝復興,是研究希臘羅馬的古學,解放中世紀的思想鐐銬,其結果引起了近代科學的勃興;中國的文藝復興,是闡揚周秦時代的古學,解放秦漢以來儒家思想的束縛,其結果應當也引起科學的發達,可是我國的科學為什么沒有發達起來呢?這是清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及反動政治的妨害所致。
如上所說,清代考證學派本來是因糾正性理學派的缺點而起,性理學派的缺點是空疏而不切實用,考證學派以客觀態度研究經書,就解經而言,誠然不空疏,但是流于瑣碎支離,解經也終于不得要領,至于國計民生之現實問題,更是他們所不了解的,他們學問的不切實用,仍然同性理學派一樣。晚清諸學者因為受了列強內侵的刺激,及外來思想的影響,大家對于現實問題有所主張,如康有為的倡導維新,章炳麟的參加革命,他們各自代表考證學派的一分支,作為二千年來經學的光榮的殿軍者。辛亥革命以后,儒家的地位,至少在一般學者的眼里,已經回復到與諸子同等的地位,國學不應當再以解釋經書為唯一任務,已是當然之理,而自己創立的學說,尤其不必假托古人的招牌來傳布,也是無庸多說的。不過前代學術的源流和得失,可供我們借鏡的地方很不少,而且他們整理古代典籍的成果,很可以供我們利用,所以我們不能忽視。
三國學的分科
中國學術向來無所謂分科的,一般儒者都是以萬能博士自命,他們常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所以那些學者的全集里面,也有詩詞歌賦的文學作品,也有評論史事的論文,也有代圣賢立言的經書注疏,可說對整個學術范圍內的各方面都有所貢獻。但就個人的才性及用力的淺深說,本來不能不有所偏至;所以一些有名的學人仍然只能以一種專長著名,如朱熹以理學著名,李白以詩著名,人們決不會指朱熹為詩人,指李白為理學家。所以事實上,國學仍然是分了部門的。
曾國藩把學術分成“義理”(即性理之學或理學)、“考據”(即考證學)、“詞章”三大部門(戴東原亦曾如是分類),他寫給他弟弟的信說:“蓋自西漢以至于今,識字之儒,約有三途:曰義理之學,曰考據之學,曰詞章之學,各執一途,互相詆毀。兄之私意,以為義理之學*大,義理明則躬行有要,而經濟有本。詞章之學,亦所以發揮義理者也。考據之學,吾無取焉矣。此三途者皆從事經史,各有門徑。吾以為欲讀經史,但當研究義理,則心一而不紛。是故經則專守一經,史則專熟一代,讀經史則專主義理,此皆守約之道,確乎不可易者也。若夫經史而外,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在這個指導讀書方法的信中,我們看到他們怎樣說明三大部門的學術,怎樣主張選科,并且指出在義理一門之下,還可以按照經書的種類及史書的朝代而分科研究。不過三大部門的研究對象,都是經史,整個學術范圍,非常狹小。諸子百家,只當作參考書,全部學術集中在儒家一派的范圍以內。三大部門的重要性,是義理**,詞章第二,考據*末了,他的話完全是宋明以來儒家正統派的傳統意見。
義理之學,照理應該還有老學、墨學……等等的專科,但因儒家的獨占,就沒有它們的份兒了。
詞章之學,包括詩及古文兩個主要部門,其次有賦、詞、曲、駢文等。現代文學所尊重的小說及戲曲,過去不被重視。
考據之學,除按照經書的種類分科外,又按照問題性質而分科,如專門考名物制度的狹義的“考證學”及專門考文字訓詁的“小學”,以及專門考書籍源流真偽的“校讎學”,是三大科別,此外還分出許多獨立的部門,如小學內分出聲韻學、訓詁學,以及金石學、甲骨學等,校讎學又分成目錄學、校勘學、版本學等。
……
大家學術叢書國學常識 作者簡介
曹伯韓(1897—1959),湖南長沙人,著名語言學家,曾任香港《華商報》翻譯、桂林《自學》月刊主編、昆明《進修月刊》編輯。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研究員、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國語文》編委等職。著有《通俗文化與語文》《中國文字的演變》《中國文法初階》等語言學專著,《國學常識》《通俗社會科學二十講》《中國近百年史十講》等文化普及讀物。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