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學術轉型與游國恩楚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77649
- 條形碼:9787010177649 ; 978-7-01-01776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術轉型與游國恩楚辭研究 本書特色
《學術轉型與游國恩楚辭研究》擬從整理和分析游國恩的論著、筆記、選集、札記等文獻入手,在對文學批評史料鉤沉的基礎上,在社會文化思潮的大背景之下,聯系游國恩楚辭學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統地梳理游國恩楚辭研究的概貌,并對屈原研究、屈賦研究、宋玉研究等各角度的具體批評進行深入地細化研究,將學者批評與楚辭研究實際密切結合,力圖做到宏觀闡釋與微觀分析并重,彌補前人相關專題研究的不足。
學術轉型與游國恩楚辭研究 內容簡介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學東漸,在楚辭研究方面,游國恩奠定了現代楚辭學的基礎,成為我國現代楚辭學的集大成者。游國恩楚辭學體系的構建包括楚辭學作家論、楚辭學作品論、楚辭學文獻論、楚辭學史論。纂義體例是游國恩對楚辭學的一個重大貢獻,它是對兩千年楚辭學研究的一個總結,是楚辭學資料豐富的寶庫。游國恩的學術個性“平正通達”。他既繼承了乾嘉學派的治學傳統,又吸收融合了20世紀初的現代意識。游國恩楚辭學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使命等對當代楚辭學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研究理念很突出的一點就是他的整體觀與歷史觀。他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方法,民族、民俗學的研究方法,文獻學的研究方法等對20世紀的楚辭文獻學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游國恩把研究楚辭學與學者的社會責任緊密聯系起來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學術轉型與游國恩楚辭研究 目錄
**章 游國恩楚辭學的產生和發展
**節 游國恩楚辭學思想根源
第二節 游國恩楚辭學思想的演進軌跡
第二章 游國恩楚辭學體系的構建
**節 楚辭學作家論
第二節 楚辭作品考論
第三節 楚辭學文獻論
第四節 楚辭史學論
第三章 游國恩楚辭學藝術審美論
**節 楚辭藝術論
第二節 楚辭審美論
第四章 游國恩纂義體例論
**節 纂義體例述評
第二節 纂義體例與聞一多校補的比較
第五章 游國恩楚辭學學術個性
**節 植根乾嘉學派
第二節 立足現代意識
第三節 “平正通達”
第六章 游國恩對楚辭學的影響
**節 楚辭學研究理念
第二節 楚辭學研究方法
第三節 楚辭學研究使命
結語
附錄 游國恩年譜
參考文獻
學術轉型與游國恩楚辭研究 節選
《學術轉型與游國恩楚辭研究》: 今文經學興起的文化原因在于晚清的今文經學家面對復雜的外部世界,對經典的解讀受文本文字的限制,不能自由地表達新思想。今文經學家的“微言大義”是為了突破經典本文的文字制約,表達他們新見解。王閩運注釋楚辭可能隱含著對清政府內政和外交的某些看法,有所寄托。陳子展在分析《九章·悲回風》時說:“(王閩運)凡所云云,則近鑿矣。彼蓋自傷一生縱橫計不就,而有托焉者。”①王閩運的仕途如屈原一樣坎坷,屢遭挫折。他26歲中舉,平步青云,人肅順帳下。咸豐死后,肅順被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訴殺掉,王閩運則被打上了“肅黨”的烙印。之后葉赫那拉氏開始了對中國長達四十多年的統治,王闿運的政治生涯從此畫上了句號,他注釋楚辭也與自己的遭遇分不開。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的帝制,新文化運動繼而席卷全國,這不僅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學術研究在這場“革命”中開始覺醒,學人開始對中國傳統學術進行反思。作為中國傳統學術源頭的經學,成為這場革命的核心。章太炎和胡適在經學瓦解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章太炎在思想文化上推崇國學,成立了國學保存會,辦((國粹學報》。他不是機械地復古,而是借鑒西學的思想和方法,對國粹進行全面評判。他的研究宗旨是“研究國學,保存國粹”。他強調以史為本,民族獨立和國家自強建立在對歷史清楚認知的基之上。“所貴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發明社會政治進化衰微之原理為主,則于典志見之;一方以鼓舞民氣、啟導未來為主,則亦必于紀傳見之。”(2)因此他主張把中國的傳統學術放到古今中外大的學術背景下進行考察,探求其價值。在研究方法上要汲取新思想,形成新的闡釋,“以古經說為客體,新思想為主觀,庶幾無愧于作者”。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胡適對中國的學術傳統進行了批判,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他提出對傳統的學術思想要進行清算,反對盲從、反對調和,主張整理國故。他采取批判的態度反對盲目遵循已有的傳統;革命家的責任是認定一個方向,不回頭,不講調和;“整理國故”則是用觀冷靜的態度和科學分析的方法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整理,“從亂七八糟里面尋出一個條理脈絡來;從無頭無腦里面尋出一個前因后果來;從胡說謬解里面尋出一個真意義來;從武斷迷信里面尋出一個真價值來”②。他認為中國文化的出路在于接受近代西方文化,以革新中國文化。他在學術研究方法上借鑒了杜威的實用主義,主張“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胡適對傳統學術的批判,體現了他中西交融文化觀。他的這些觀點對后來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開啟了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傳統文化的先聲。 朱杰人認為:“中國學術的現代轉型,是以章太炎為先導,以胡適為中心的。而經學的瓦解恰恰是這二位權(學術影響與領導之權)傾一時的大學者推波助瀾的結果,只不過前者是歷史的耦合,而后者是著意為之而已。”③陳壁生認為此時“全面移植西方學術分科,從而實現中國學術的現代轉型”。 ……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