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世紀以來臺灣地區電影的新變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48747
- 條形碼:9787106048747 ; 978-7-106-0487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世紀以來臺灣地區電影的新變化 內容簡介
周斌、厲震林主編的《新世紀以來臺灣電影的新變化》為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臺灣電影委員召開的第二次學術研討會論文的結集,該論文集按內容分為會議致辭、電影編劇導演和演員研究、類型電影和紀錄片研究、電影時空文化研究。該論文集的內容豐富、深入,涉及面較廣,有一定的新意和創見。
新世紀以來臺灣地區電影的新變化 目錄
**輯 會議致辭和特稿
關注新變化,開拓新領域——在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臺灣電影委員會第2屆學術研討會開幕武上的致辭/周斌
日漸多元,日趨繁榮——中國大陸學者臺灣電影研究述評/周斌
第二輯 電影編劇、導演和演員研究
《醉·生夢死》的邊緣經驗與詩意隱喻/鮑士將 李曉紅
關于臺灣演員大陸演劇現狀及其文化分析/厲震林 羅馨兒
從現實的生存境況到紀實的影像風格——趙德胤“歸鄉三部曲”的底層敘事研究/鮑士將 李曉紅
理智與情感:楊德昌的情感困惑與作者立場——楊德昌及其電影研究/萬傳法田碩
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世界視野講述人類故事——李安電影的哲學思想、敘事方法與市場策略對當前電影創作的重要啟示/馬明高
歷史重構與文化訴求:新世紀以來李安電影的美學傾向/王玉良
臺灣女性導演電影中的原鄉情結與情感認同/劉亞玉
離散與聚合——緬甸華人導演趙德胤電影研究/黃鐘軍 龐盛驍
臺灣電影中中國身份認同的建構與再現——以李行的《兩相好》為例/李洋楊穎達
論新世紀侯孝賢電影創作的轉變/周仲謀
煩擾的肉身:楊德昌電影里的少女形象/鄧筠
《刺客聶隱娘》:侯孝賢的文人武俠視界與東方美學追求/馬婷
鄉愁與迷惘的變奏——臺灣導演鈕承澤電影研究/張曉歐
黑與白的演繹——淺析侯孝賢電影中的人格隱喻/刁穎
從吳語到譯注再到電影的演變——以《海上花列傳》為例/李婕
衰敗的城市。無常的生命——臺灣導演鐘孟宏作者論/談潔
張震:新世紀以來臺灣影星的跨地表演/艾青
第三輯 類型電影和紀錄片研究
臺灣同性戀題材電影在大陸傳播受眾分析/王慶福 任弼華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別樣鏡語。別樣青春/楊曉林
打造新世紀雅俗共賞的華語荒誕喜劇——以《驢得水》和《健忘村》為例/徐巍
《健忘村》:荒誕中的思想實驗和政治寓言/龔金平
“看見的”與“看不見的”——兩岸共同輿論場中的臺灣紀錄片(2000—2016)/王偉
臺灣的歷史題材紀錄片:“他者”視野中的影像建構/王慶福
第四輯 電影時空文化研究
當前臺灣電影創作的文化趨向/謝建華
淺談臺灣電影中的閩南語元素/吳青青
懷鄉主題與臺灣新電影的文化情懷/尹曉麗
中國崛起與文化本真性:當代華語電影的國家形象構建/周云龍
重建日常生活世界——論“后海角時代”臺灣電影中的民俗文化/顏匯成
臺灣客家電影的歷史敘事與文化建構/劉麗蕓
臺灣電影的“1994”現象/王玉明
歷史淵源、美學特征與發展困境——臺灣“后新電影”探微/賈斌武
近年來大陸與臺灣電影相互公映的票房落差淺析/葉勤
新世紀臺灣電影中臺北的跨地移工族群景觀研究/黃詩嫻
新世紀以來臺灣銀幕上的“日據時期”/黃亞利
新世紀以來日據時期臺灣電影研究/林豪
淺談香港黑幫電影中的臺灣形象/張春曉
幾米繪本作為IP的跨“次元”電影化敘事/王帥
附錄
“新世紀以來臺灣電影的新變化——中國臺灣電影研究會臺灣電影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艾青
后記/周斌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