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88867
- 條形碼:9787010188867 ; 978-7-01-01888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 本書特色
“平民”主要是一個社會學集體概念,專著力求構建基于個體生命的平民理論,以此對當代小說的發展進行了頗具新意的宏觀考察。中國古代小說作為平民文體,重在娛樂游戲;現代以降形成啟蒙小說與革命小說主潮。新時期以后,由于歷史現實多重因素作用,當代小說重續并拓展平民化風格,形成了復雜斑斕的美學風格。 劉志權著的《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先從“平民”概念淵源出發,構建基于個體生命的平民理論。指出“權力的相對缺失”是主要特征;生命意識與生存倫理是其兩大核心;在傳統日常生活中,生命意識為了反抗生存倫理所導致的異化,發展出了以作為“第二種生活”的狂歡節為代表的種種平民抵抗方式。平民小說同樣具有“第二種生活”的特質。以此理論為基礎,本書先梳理以尋根小說標志的平民立場的形成;然后分別對鄉土平民小說與城市平民小說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本書并不意在獨標平民話語。因此,本書對平民小說的局限與邊界、平民與知識分子立場整合的可能、當代小說聯通古代的通道等再作宏觀考察,在此基礎上,力求在固有“主流/啟蒙”小說的二維坐標系中,再添“再添“平民”之第三維坐標。
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 內容簡介
“平民”主要是一個社會學集體概念,專著力求構建基于個體生命的平民理論,以此對當代小說的發展進行了頗具新意的宏觀考察。中國古代小說作為平民文體,重在娛樂游戲;現代以降形成啟蒙小說與革命小說主潮。新時期以后,由于歷史現實多重因素作用,當代小說重續并拓展平民化風格,形成了復雜斑斕的美學風格。 本書先從“平民”概念淵源出發,構建基于個體生命的平民理論。指出“權力的相對缺失”是主要特征;生命意識與生存倫理是其兩大核心;在傳統日常生活中,生命意識為了反抗生存倫理所導致的異化,發展出了以作為“第二種生活”的狂歡節為代表的種種平民抵抗方式。平民小說同樣具有“第二種生活”的特質。以此理論為基礎,本書先梳理以尋根小說標志的平民立場的形成;然后分別對鄉土平民小說與城市平民小說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本書并不意在獨標平民話語。因此,本書對平民小說的局限與邊界、平民與知識分子立場整合的可能、當代小說聯通古代的通道等再作宏觀考察,在此基礎上,力求在固有“主流/啟蒙”小說的二維坐標系中,再添“再添“平民”之第三維坐標。
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 目錄
一、“文人其表、平民其里”的古代小說
二、“平民其表、精英其里”的現代小說
三、平民小說的當代召喚
**章 面向生存和平等對話的平民理論
**節 “平民”的淵源及基本概念
第二節 平民自我的主要特點與發展
第三節 抵抗與收編:從狂歡節到大眾文化
第四節 平民小說:定義、內涵與形態
第二章 背景:民間記憶與世俗現實
**節 歷史記憶與民間經驗
第二節 “黃金時代”與“狂歡節”
第三節 從理想激情到世俗日常
第三章 轉折:尋根思潮與平民覺醒
**節 從文化尋根走向民間日常
第二節 多立場纏繞與民間立場凸現
第三節 原生態:粗鄙沉默與生存過載
第四節 當代小說的平民美學概述
第四章 鄉土平民小說的生命意識
**節 吃、性與排泄
第二節 生、死與疾病
第三節 節慶儀式、廣場戲劇與漫游
第五章 城市平民小說的敘事困境
**節 難以進入的城市
第二節 日常性愛的重與輕
第三節 游蕩、躁動與游戲
第四節 城市空間的階層與性別
第六章 語言狂歡與文體解放
**節 口語與方言的復興
第二節 語言膨脹與對話戲擬
第三節 眾聲喧嘩與開放結構
第七章 平民小說的可能及邊界
**節 被想象的平民
第二節 無法自我完成的革命
第三節 分裂能否融合
結語 構建當代小說史的第三維坐標
一、兩種傳統范式與當代挑戰
二、平民小說之維的構建與意義
參考文獻
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 節選
《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 在當代作家可以切身體驗到的五六十年代,物資短缺占據了他們的直觀記憶。出生于農村或邊遠地區的作家固然如此,而右派作家與知青作家也大多數都程度不等地經歷了新中國建立后右派下放、知青上山下鄉、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天災人禍。因此,與前輩現代作家不同的是,民間價值立場代替了原有的知識分子立場,內部的生存體驗取代了外部觀照與感受,同情(不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是身在此中的“感同身受”)代替了批判。立場與視角的變化,使得生存困境哪怕比現代時期更為慘烈,作品所體現的情感態度,也遠非絕望、悲涼所能概括。例如,“雞頭寨”中,即便族人們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老人孩子服毒殉古,青壯年們舉族遷徙,籠罩在他們身上的也不是絕望,而是從古歌傳達出的生命的堅韌;在小鮑莊貧瘠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愛情、溫暖、同情與自我犧牲。當然,也有民間的粗鄙、丑陋甚至野蠻等。所有這些方面的合成,構成了民間不同分割的混沌或者說整體性,也表明尋根作家對民間的挖掘深度超過了現代鄉土小說所能達到的豐富度。 粗鄙的原生態生活,也體現在隨后興起的新寫實小說中。因1989年《鐘山》“新寫實小說大聯展”而知名的新寫實小說,初衷與尋根文學的訴求顯然是完全一致的:“這些新寫實小說的創作方法仍是以寫實為主要特征,但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①當時的倡導者也是從突破傳統現實主義規范的高度,給予其很高的期望。劉震云的《一地雞毛》以瑣碎的筆觸,寫了豆腐餿了、偷水、送禮走后門等日常生活的家長里短。由于生存資源的獲得,不再取決于生命意識甚至個人的能力,而取決于復雜的人際關系的計算。因此,在“生存過載”下被抑制的生命意識,甚至還沒有覺醒,就被進一步弱化了。其表征就是對日常生活邏輯的徹底投降:小林弄明白了一個道理,“按道理辦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過下去,也滿舒服。”池莉的《煩惱人生》*后,將睡時的印家厚把瑣碎的煩惱人生,潛意識地歸結為“夢”:“你現在所經歷的這一切都是夢,你在做一個很長的夢,醒來之后其實一切都不是這樣的。”“夢”,無論是從現實意義上還是象征意義上,都是生命體的表征,而“無夢”,正表明了人向機器的轉化一可以想象,夢的存在與否,將會是未來的機器人區別于人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也體現了恩瑟爾所說的城市“又使醉心于這種安逸的人們進一步機器化”①的診斷。這個夢注定無法在短時期內醒來,而生命意識,注定只能與之一同沉睡。 方方的《風景》更突出地呈現出了粗糲的原生態生存。小說題詞引用波特萊爾的詩句:“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淵*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見那些奇異世界。”小說中,一家十一口擁擠在十三平米的河南板壁屋子。父親喝酒、沉醉于打碼頭(做打手)的過去,毒打孩子對他們的死活毫不關心;媽媽風騷喜歡挑逗男人;老大和鄰居的老婆偷情、和父親打架;姐姐大香小香變著法子欺負老七;老七面對打罵陷入了沉默,他在上大學后終于想通了不擇手段和方式改變命運;五哥六哥輪奸女孩,改革開放后成為個體戶;兄弟姐妹之間,鉤心斗角超過了血脈親情,有的甚至互不熟悉。小說采用了夭折的老八的視角:“我對他們那個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 如果說新寫實小說只是呈現了作家世界觀主導下面對城市生活的“片面的深刻”,同一時期的鄉土原生態寫作,則由于鄉土日常生活本身與自然生命的融合無間,也由于其恒常性的屬性,幾乎每一段生活之流,都得以“全息”地體現日常生活的全部:民間價值倫理,被務實的生存倫理拖累著,只要在一定限度之內,都是合宜的、可以理解的;而那種強旺野性的生命力,不需要評判,只需要“描述”就可以了。民間立場和價值懸置的寫作的結果,是在汪、賈等人的日常生活地表下,挖掘出了一個更為豐富復雜的民間圖景。 ……
第三維度:平民理論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小說 作者簡介
劉志權,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副院長,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江蘇省中華詩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魯迅文學研究會秘書長,在《光明日報》《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比較文學》《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等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著有《聞一多傳》《純粹的詩人——朱湘》,編著作品《江蘇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張弦卷》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