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5)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86009
- 條形碼:9787010186009 ; 978-7-01-01860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5) 內容簡介
2017年是《資本論》靠前版出版150周年,世界各地都舉行了一些重要活動,基于前期研究基礎,《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靠前5輯(2017年第2期),題為“《資本論》與辯證法”(也是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舉辦的一次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本輯收有專題論文14篇,均是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激進理論前沿視域中展開的專題性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反映了目前國外本領域研究的前沿性。本輯還收有國外激進理論研究5篇論文,包括兩位重量級人物即德勒茲與弗斯特的專題論文,推進了相關研究。新左翼理論界近年來較為關注語言哲學,本輯收入兩篇研究論文。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5) 目錄
本專題主持人導語
《大綱》的“解放辯證法”
——兼論《資本論》與《大綱》的思想差別
亞瑟的“新辯證法”與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
亞瑟的“新辯證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可能性
重新理解“價值形式”概念的激進政治向度
——對亞瑟“新辯證法”的批判及其改造
《資本論》的辯證法“新”在哪里?
從“拜物教批判”到“拜權教批判”
——破解“權力之謎”的馬克思視角
馬克思早期的“形式”概念與黑格爾的“形式”概念
論實踐哲學視域中的《資本論》辯證法
資本的無限性所隱含的雙重社會對抗
何謂“新辯證法”
——從亞瑟(Christopher J.Arthur)說起
歷史的還是邏輯的?
——價值形式分析的兩個不同闡釋方向
試論“思辨認識”及其批判
——以《<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對黑格爾法哲學方法的批判為切口
奧爾曼對辯證法辯護的限度
——從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再考察談起
從價值形式中發現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皮凱蒂對主流經濟學意識形態的批判
論社會批判理論的政治經濟學基礎
——阿多諾視域下的巴克豪斯價值形式理論
二、激進理論專題
斯賓諾莎與馬克思
德勒茲與自然主義
馬克思工人階級不穩定性理論
從民族國家到網絡國家
——卡斯特論網絡社會中的國家轉型
論卡利尼科斯的新帝國主義論
批判的對話:評西蒙·喬特對馬克思主義與
后結構主義的重構
三、新左翼語言哲學研究專題
語言學的地平:結構主義、解釋學與馬克思的“相遇”
語言哲學的現實功能
——以英國新左派語言哲學四重奏特質為例
主要論文的英文目錄及提要政治經濟學批判>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5) 節選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5)》: 筆者認為,《大綱》*偉大的貢獻是提出了把人類歷史三階段論,在這里,他把人類發展的實踐與客觀生活條件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一種規范一條件論解釋的特點。“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②馬克思從當代人類的解放出發反思歷史,不是把共產主義闡述為一種客觀的歷史必然性,而是把它闡述為一種經驗現實中應該加以實現的可能性。正如黑格爾所說:“人根據在他本身內的直接實存是一種自然的東西,對概念說來是外在的東西。只有通過對他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的培養,本質上說,通過他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是自由的,他才占有自己……倒過來說,這種占有,就是人把人在概念上存在的東西(即可能性、能力、素質)轉變為現實……”③同樣,在馬克思這里,個人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不是自然的饋贈,而是自身努力的結果。資本主義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通過以物的依賴性的異化形式,為人的需要和多方面才能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條件既有客觀的條件,也有主觀的條件,它們只不過是同一些條件的兩種不同的形式。”① 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活勞動與資本的死勞動的顛倒,即工人的勞動及其成果作為異己的權力與勞動相對立,“關鍵不在于對象化,而在于異化、外化、外在化,在于不歸工人所有,而歸人格化的生產條件即資本所有,歸巨大的對象[化]的權力所有,”并特別強調,這種顛倒“但決不是生產的一種絕對的必然性,倒是一種暫時的必然性。”②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受其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觀念的嚴重束縛,看不到超越這種必然性的可能性,看不到從人類發展的第二個階段轉向第三個階段的可能性,而共產主義意味著對新的歷史可能性的把握和向新的歷史階段發展的實踐必要性的意識。在馬克思這里,共產主義主要不是被理解為目的論意義上的終極狀態,而是被理解是一種基于現實可能性的實踐籌劃。 傳統的對馬克思辯證法的理解把共產主義解放目標與歷史過程必然性鉚得太緊了,雖然訴諸歷史必然性可以給馬克思主義以意識形態的強大威力,但也容易使馬克思主義陷入理論危機,似乎只要資本主義不發生危機,或者,資本主義危機沒有導致其瓦解,任何改善人的自由和為人的能力發展都沒有意義。相對來說,《大綱》對資本主義現實與共產主義理想之間關系的規范一條件論解釋則可以避免這樣的難題。按照規范一條件論解釋,無論在經驗技術層面,還是交往關系和社會制度層面,只要能夠推動個人能力發展和自我組織,社會的變化和變革都具有獨立于終極目標的自身意義。人類歷史過程不應該理解為奴役與解放、壓迫與自由之間的零和游戲,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不同形態需要做規范的和經驗的分析和批判,譬如,我們就需要在法西斯主義運動與自由資本主義的改革之間做出判斷,即使前者加速資本主義滅亡,而后者暫時地挽救了資本主義的命運,也不能證明前者對我們更有利。 ……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