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夏學:二○一七年第一期 總第十四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014910
- 條形碼:9787549014910 ; 978-7-5490-149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夏學:二○一七年第一期 總第十四輯 本書特色
《西夏學(2017年**期總**4輯***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建設15周年專輯)》是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杜建錄主編的西夏學界專家學者的新研究成果,內容包括西夏歷史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西夏文獻研究、黑水城文獻研究、西夏文物考古研究、宋遼金元史研究、學術述評幾個部分,是全面反映近期**外專家學者研究西夏學的主要成果的論文集。
西夏學:二○一七年第一期 總第十四輯 內容簡介
該書是由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主編的,前十三輯已經出版。此次出版的十四輯內容包括:西夏歷史研究、西夏文獻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宋遼金元史研究、西夏文物考古研究、學術述評,收錄論文37篇。
西夏學:二○一七年第一期 總第十四輯 目錄
西夏歷史研究
西夏時期的靈州
關于西夏圣容寺研究的幾個問題
西夏的官地和私地
西夏左廂神勇一年斜(寧西)監軍司考察研究
西夏天崇拜研究
試述西夏軍抄
黨項西夏的政治視野及其宮廷制度問題
西夏游牧經濟的幾個問題
西夏“上服”考
西夏語言文字研究
新見英藏西夏文《雜字》考釋
西夏文《經律異相》中的佛、俗時間概念
夏譯漢籍中的音譯誤字
西夏文《圣立義海》翻譯中的若干語法問題
西夏文“草書”書寫特征舉隅
西夏文獻研究
藏傳佛教“大手印”法在西夏的流傳
《通玄記》的西夏譯本
“嵬名法寶達賣地文書”年代考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鹽池”初探
西夏本《大隨求陀羅尼經》初探
黑水城文獻研究
關于元代亦集乃路糧食運輸的幾個相關問題
黑水城出土的幾種《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版本考述
關于黑水城出土北元文書中若干問題的考察
黑水城出土的北元M1·033[F277:W5反]典人契探研
黑水城文書中的孛羅帖木兒大王
《黑城出土漢文遺書敘錄》中TKl33敘錄辨正
西夏文物考古研究
西夏陵區帝陵陵主新探
西夏烽堠制度研究
西夏克夷門、右廂朝順監軍司駐地新考——內蒙古鄂托克旗西夏石城、長城的發現與研究
西夏裝飾紋樣中的龍紋及特點
宋遼金元史研究
北宋“郭子彥墓志”再考
試析遼朝的疆域觀
元代東遷不花刺人買述丁事跡補考
《青史演義》中“唐古特”事跡探源
臨海西郊大嶺石窟元代造像題名記所見人物考——兼商榷大嶺石窟造像的始建年代
學術述評
西夏星神圖像研究述評
西夏契約文書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展望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
建設15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西夏學:二○一七年第一期 總第十四輯 節選
《西夏學(2017年第1期總第14輯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建設15周年專輯)》: 五代時期,靈州先后屬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統治,仍然設朔方節度使。五代宋初,無論官員、商人還是僧人,自中原出發,去西方(西域),陸路多經靈州西行。靈州是中轉站,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靈州道也是一條佛教傳播之路。中原僧人西行去天竺、于闐,或者是西域僧侶東來長安、五臺山,他們為弘揚佛法絡繹不絕地穿梭于靈州道上。靈州道是當時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宋朝繼后周仍統治靈州,但只有短暫的42年(960-1002)即被新崛起的黨項族首領李繼遷占領,靈州成為西夏建國前黨項族新的政治中心。 由于西夏未入“正史”,其歷史、地理文獻資料凋零散亂,存留很少。漢文文獻中對靈州的記載有限。主要有黨項首領李繼遷時期攻打、占領靈州,其子李德明坐擁靈州16年的記錄。 北宋初年,黨項族首領臣屬宋朝。宋太平興國七年(982)黨項族首領李繼捧向宋獻五州地,宋授其為彰德軍節度使,留居宋都開封,發兵前往夏州接收統治權力。李繼捧族弟、定難軍管內都知蕃落使李繼遷(963-1004),反對宋朝直接接管五州之地和以黨項族首領親屬作變相人質,率眾抗宋自立。宋始勸降李繼遷。繼遷不聽,依附遼朝對抗宋朝,被遼封為夏國王。宋至道三年(997)李繼遷迫使宋朝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仍管領以夏州(今陜西省靖邊縣)為中心的五州之地。此后,李繼遷擴大地盤,把戰略重點指向靈州,積極進取,多次劫掠宋朝向靈州輸送的糧草,使靈州幾乎成為孤城。 宋太宗令朝臣對靈州棄守進行辯論,多數主張放棄,也有人主張固守,陜西轉運副使劉綜上書:“國家財力雄富,士卒精銳,而未能剪除兇孽者,誠以賞罰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今或輕從群議,遂棄靈州,是縱賊之奸計矣。且靈州民淳土沃,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以為扦蔽,然后于浦洛河建軍城,屯兵積糧,為之應援,此暫勞永逸之勢也。況鎮戎軍與靈州相接,今若棄之,則原、渭等州益須設備,較其勞費,十倍而多,則利害之理昭然可驗矣。”宋太宗決定“固守靈州”,派軍給靈州運送糧草,積極防御。 李繼遷奪取靈州得到了遼朝的支持,他先后發動過三次靈州之戰。**次于宋至道二年(996)6月開始,李繼遷率一萬人圍攻靈州,設伏浦洛河(今吳忠市東南苦水河),大敗宋軍,獲糧40萬石。宋靈州守將竇神寶率軍抵抗,雖保全了靈州,但損失很大。史載:“靈州之役,關西之民死者十五余萬。”第二次是翌年10月,李繼遷再次進攻靈州,被宋將楊瓊擊退。兩次攻靈州未得手,李繼遷于宋咸平三年(1000)再奪宋朝糧餉,翌年以五萬騎兵包圍靈州,并占據城外險要,還命士兵墾種附近膏腴耕地,以為長期圍困之策。繼遷又先后攻占了靈州外圍的幾處重鎮,斷絕了宋朝對靈州的接濟,實際上靈州已成繼遷的囊中之物。五年(1002)3月,繼遷大集軍旅,急攻靈州,宋知靈州裴濟奮力抵抗,求救不得,城破被殺。作為靈州守將,裴濟“在靈州凡二年,謀輯八鎮,興屯田之利,民甚賴焉。及被圍,餉道斷絕,孤城危急,濟刺指血染奏求救,大軍訖不至,城遂陷”。后宋朝祭靈州陣亡將士,表彰裴濟,贈其鎮江節度使,貝冒賻加等。繼遷得靈州后,立即向遼報捷。 咸平六年(1003)春,李繼遷遂都于靈州。李繼遷得靈州后,黨項政權統治境內有了一個較大的中心城池。繼遷改靈州為西平府,這里便成了黨項族政權新的統治中心。其東面的綏、銀等地,也為繼遷控制。后,李繼遷又攻占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兩年連得宋朝兩大城池,繼遷勢力蒸蒸日上,躊躇滿志。此時吐蕃西涼府六谷首領潘噦支與宋朝修好,稱集騎兵六萬,請求與宋朝會兵,協助宋軍收復靈州,宋朝便以潘噦支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四面都巡檢使。雖然靈州已歸西夏占領,宋仍授靈州職官給潘噦支。潘噦支向繼遷詐降,后遽集六谷蕃部及者龍族合擊繼遷,繼遷大敗,中流矢,奔還,景德元年(1004)春至靈州界三十井死。 李繼遷死后,其子李德明繼承王位。他繼續與遼通好,同時改善與宋朝的關系,使雙方大體上保持著友好往來。宋朝提出,如果歸順,則須獻靈州。德明當然不放棄靈州。后,宋朝調整策略,放寬了和解的條件,封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為鞏固和發展自己的統治,宋天禧四年(1020)李德明將其統治中心移往賀蘭山麓的懷遠鎮,改稱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其實,懷遠縣過去也屬靈州管轄下的一地,宋初廢為鎮。 ……
西夏學:二○一七年第一期 總第十四輯 作者簡介
杜建錄,1962年生,寧夏同心縣人,史學博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中國少數民族史博士點學術帶頭人、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中國經濟史研究會理事、中國古都學會理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