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總載》為中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90150
- 條形碼:9787010190150 ; 978-7-01-01901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總載》為中心 內容簡介
《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為中心》將朝鮮通信使紀行作品《海行總載》作為研究對象,分不同文化因子(日本人性格、服飾、禮儀、民俗、建筑、器物等)對《海行總載》進行系統研究,以跨文化、跨學科的方式揭示、解讀日本形象,從而多角度、多側面地呈現出朝鮮通信使眼中豐富斑斕、充滿張力和悖論的日本德川社會。通過細化的閱讀,在縱橫多維的論述中以異域之眼反觀日本文化,通過不同主題的深入挖掘,系統而全面地呈現17-19世紀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及其嬗變軌跡,這對于理解在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秩序下所出現的前近代東亞區域文化認同、社會總體想象、歷史記憶、彼此認知等問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在當下東亞文化轉型與自我意識再確認中,對重新思考東亞文明再建構與再塑路徑等重大問題都具有現實觀照意義。
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總載》為中心 目錄
**節 朝鮮通信使
第二節 《海行總載》的版本
第二章 朝鮮通信使的日本使行概況
**節 朝鮮通信使的使日過程
第二節 朝鮮通信使與日本人的文化交流
第三章 朝鮮通信使筆下優美潔凈的日本
**節 秀美、壯美的日本自然形勝
第二節 潔凈、優美的日本的寺院環境
第三節 凈化、美化自然環境的日本人
第四章 朝鮮通信使筆下日本人奇異獨特的生活習俗
**節 日本人的服飾禮俗
第二節 日本人的婚姻禮俗及兩性意識
第三節 日本人的喪祭禮俗
第五章 朝鮮通信使筆下日本人嚴謹循序的禮儀
**節 日本人的日常接待禮儀
第二節 日本地方官吏的接待賓禮
第三節 日本幕府將軍的國賓禮
第六章 朝鮮通信使筆下繁華的日本城市
**節 日本城市的發達與物產的豐饒
第二節 日本人工藝水平的高超與科技的發達
第七章 朝鮮對日本的社會總體想象與日本形象的塑造
**節 朝鮮對日本的社會總體想象及其日本形象的嬗變
第二節 朝鮮通信使的日本體驗與日本形象的塑造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總載》為中心 節選
《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總載》為中心》: 受到了嚴重損失,對馬島主迫切需要恢復同朝鮮的通商貿易。*后對日本而言,繼豐臣秀吉之后成立的德川幕府也認為有必要安定草創的政權,完全終結與朝鮮的戰爭狀態。 基于上述目的,對馬島主馬上重啟了與朝鮮的國交程序并提出交涉要求。根據部分資料所載,“壬辰倭亂”結束后的第二年,即1599年,對馬島主奉德川家康之命派出了交涉講和的使節。①此后,對馬島主以幕府代理人自居,強調與朝日和好是德川家康的意愿,并且明確了朝鮮與對馬島通交實際上就是與幕府政權恢復邦交。 于是,朝鮮也答應了為重啟國交而展開相關的外交交涉。朝鮮通過重啟外交同意與日本幕府政權進行媾和,允許朝鮮在對馬島開市。不過作為重啟國交的前提,朝鮮要求德川幕府提交題寫日本國王號的國書。王號是以接受明朝冊封為前提的,朝鮮想以此將德川幕府納入到中華交鄰體制之中,即把日本編人當時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當中,借此安定朝鮮周邊的國際秩序。朝鮮要求日本的國書要有對自己侵略行為表示謝罪之意的內容。②朝鮮還將引渡犯陵賊作為其講和的條件之一,而提出這一條件的目的就在于驗證日本德川幕府是否對朝鮮王室表示出相當的尊重。 朝鮮在以對馬島主為媒介展開的重啟國交的交涉中,將日本的德川幕府作為*終的外交對象。但如前所述,德川幕府政權對侵朝戰爭并不負直接的責任,因而要讓它答應朝鮮的這種要求難度很大。當然,朝鮮也不會對自己提出的媾和條件做出讓步。 在這種情況下,在朝鮮與德川幕府之間起聯絡作用的對馬島主認為,朝鮮方面提出的重啟國交的條件不容妥協,讓德川幕府同意這樣的條件也有問題。有鑒于此,對馬島主便尋找起既能滿足朝鮮方面提出的條件,又能符合德川幕府重啟國交旨意的方案。也就是說,對馬島主在朝日之間要同時滿足互不相讓的雙方的要求。于是,他采取了一種苦肉計,即對馬島主偽造了國書,并將假冒的犯陵賊送到了朝鮮,從而用一種欺騙的手段滿足了朝日重啟國交的條件。 在這個過程中,朝鮮雖然察覺到偽造國書和捏造犯陵賊的事實,但因為判斷日本方面已經在形式上滿足了己方所提出的要求,因而,朝鮮向日本派出了兼有回復日本送交“國書”的回答使和迎回戰時被擄走的朝鮮人的刷還使。正如這個使節的正式名稱所反映的那樣,朝鮮重啟國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接回被擄去的朝鮮人。 這樣就在1607年,朝鮮朝派到日本幕府的回答兼刷還使轉達了朝鮮宣祖的回復國書,并帶著以德川秀忠名義所撰寫的回答書回到朝鮮,即日本的幕府政權以“回答書”的形式將外交書信交給朝鮮的“回答兼刷還使”。由此,因“壬辰倭亂”而中斷的朝日外交關系得以重新恢復。1609年,朝鮮與對馬的貿易關系以通過“己酉條約”的形式得到全面恢復,該條約是由朝鮮宣慰使李志完和日本外交丞玄蘇共同簽署的。“己酉條約”的內容體現了朝鮮15世紀以來與日本交涉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與對策。 此外,要理解“壬辰倭亂”以后朝日兩國間重啟國交的相關問題,就要弄清朝鮮王朝應對日本幕藩體制的外交政策。眾所周知,朝鮮對日本幕府政權所采取的是以交鄰關系為前提的對等抗禮姿態。朝鮮在兩國關系上堅持居于優越地位的立場,總是試圖事先就杜絕日本對朝鮮的武力挑釁。 對馬島用偽造、欺騙的方法滿足了朝鮮方面要求日本重啟國交的條件,朝鮮則默認了對馬島的做法并派遣了回答兼刷還使。對馬島在1607年也改作了國書、推進了重啟與朝鮮實現外交關系正常化的步伐。 ……
朝鮮通信使眼中的日本形象-以《海行總載》為中心 作者簡介
徐東日,1963年生,吉林延吉人。現任延邊大學朝鮮半島研究院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延邊大學朝鮮半島研究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主要研究方向是朝鮮一韓國文學、東亞比較文學。在《中國比較文學》等期刊發表《論朝鮮朝使臣李窗眼中的順治帝形象》等論文70多篇。出版《朝鮮朝使臣眼中的中國形象》《辨源析流:徐東日教授講東亞文學關系》等專著十幾部。主持、參與“明清東亞漢文紀行文學中他國形象認知比較研究”等國家、省部級課題近十項。獲得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多次,獲得“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論文成果三等獎”。 金禹彤,1971年生,吉林省延吉市人。現任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東亞比較文化。在《學習與探索》等期刊發表《朝鮮通信使眼中的婚俗與兩性觀念》等論文30多篇。出版《入元高麗人研究》等專著5部。主持“朝鮮半島儒禮祀典建設與儒家化嬗變”等省部級課題3項。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