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卑與超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73014
- 條形碼:9787511373014 ; 978-7-5113-7301-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卑與超越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阿德勒的奠基之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本書采用簡單方式表達,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在于戰勝自卑,在與別人的交往或互動中才能獲得正能量,才能成就強大完美的人生。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本書是心靈和肉體相互促進,只要克服了精神上的障礙,身體的缺陷就不再是障礙。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更需要好好閱讀本書,找到過去對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并需要提醒自己對自己的現在評價可能是過低的,你需要重新獲得一個對自己的評價,不斷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小評價,把惡性循環變成正能量。
★如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短板?正如作者提出的“尋找真正的生活意義和學會合作”的方法,克服自卑情結,朝著正確的人生目標奮斗,追求卓越,而非完美,就會避免陷入無意義的自卑和痛苦之中。
★本書為我們指明了人生重要的方向,無論你在做什么,都要克服自身的障礙,不斷追求卓越,你都要時刻感受到你與這個社會的鏈接,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很大的價值。
自卑與超越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人類心理學先驅阿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著作,通篇都會涉及到的一個內容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背負著三大約束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大約束是: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別無他所可局;第二大約束是:沒有誰是人類中一個的存在,我們生活在人群中,與他們息息相關;第三大約束是:人類是有男女兩性構成。將這三大問題總結就是,人類必須要面對職業、社會和性,其中的性可以理解為愛情婚姻。全書立足于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極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學術價值。
自卑與超越 目錄
Chapter 生命的意義何在
生命中的三大主題 /
社會情感 /
兒童的成長過程 /
童年的記憶和夢境 /
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
Chapter 心靈與身體
心靈與身體誰支配誰 /
感受的影響 /
心理特征和生理種類 /
Chapter 自卑感和優越感
自卑情結 /
追求優越感 /
Chapter 童年記憶
完整人格的鑰匙 /
早期記憶和生活方式 /
解讀*初記憶 /
Chapter 夢
傳統的夢境解讀 /
弗洛伊德學派對夢的看法 /
個體心理學對夢的剖析 /
司空見慣的夢有哪些 /
案例分析 /
Chapter 家庭影響
母親扮演的角色 /
父親扮演的角色 /
家庭的重視和忽視 /
家庭中的成員地位一致 /
出生順位 /
Chapter 學校的影響
教育的變革 /
教師要做好什么 /
孩子在課堂里的合作和競爭 /
測驗兒童的發展 /
天分和培養 /
認知性格的不同分類 /
教學觀察 /
顧問委員會的職責 /
Chapter 青春期
青春期的概念 /
心理特征 /
生理特征 /
成年沖突 /
青春期中的問題 /
青春期中的性欲 /
對青春期的到來充滿期待 /
Chapter 犯罪和犯罪的預防
犯罪心理 /
犯罪類型 /
合作有多重要 /
合作*初發揮的影響 /
如何解決犯罪問題 /
Chapter 工作
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務 /
早期職業訓練 /
兒童興趣的確定 /
哪些因素會影響職業選擇 /
有哪些解決方案 /
Chapter 個體和社會
人類要團結起來 /
社會興趣的缺失和關系建立的失敗 /
社會興趣和社會平等 /
Chapter 愛情和婚姻
愛、合作和社會興趣有多重要 /
結婚之前需要做什么 /
婚姻的承諾和責任 /
戀愛 /
如何擁有美滿婚姻 /
婚姻和男女平等 /
自卑與超越 節選
[自卑與超越]
我們知道,人們覺得能夠從夢中找到解決難題的方法。可以根據這一點推測,尋找關于未來的預測和解決當前困難的方法就是人們做夢的目的。這和夢能預示未來的觀點有著很大差異。還要考慮的是,做夢者想要怎樣的解決方案,以及從哪里才能找到。很明顯,與全面考察實際情況并經過仔細思考后得出的解決方案相比,夢中出現的無疑會更糟?偠灾,做夢者只是想在睡夢中讓麻煩趕緊得到解決而已。
弗洛伊德學派對夢的看法
弗洛伊德學派認為夢有一定意義,并且能夠運用科學方法解析其意義。但弗洛伊德學派對夢的解讀在很多方面已經離開了科學范疇。例如,它假設的前提條件是,心靈在白天和夜晚的活動有所區別。“意識”和“無意識”是對立的,夢的規則與白天的思維相矛盾。只要發現這樣的矛盾,我們就應該懷疑這是否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古代哲人和原始人的思想中經常有這樣的傾向:概念相互對立,針鋒相對。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也清晰地體現在神經官能癥患者身上。人們通常認為左和右、男和女、冷和熱、輕和重、強與弱,都是相互對立的。但從科學角度來看,它們之間并非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相對的變化。它們是按照與想象中理想點的距離坐落于坐標尺上不同的位置的。好和壞,正常和不正常之間也不是徹底的對立關系。所以,將睡夢與清醒、夢中思維與白日思維相對立的研究理論從本質上來說就缺乏科學性。
原始弗洛伊德學派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用單一的性來對夢進行研究。這也是把夢和人們的日常活動相割裂的做法。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夢就無法表現個體完整的性格,而只能表現出其中的一部分。弗洛伊德學派的學者自己也發現不能單純用性來研究夢,所以弗洛伊德提出,夢還能體現出對死亡的無意識渴望。我們能夠發現,這種觀點在某個層面上來說是對的。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做夢的目的就是想為眼前的困難找一個輕松的解決方法,夢說明做夢者不夠勇敢。但弗洛伊德學派的術語中有很多隱喻,對于我們研究人的完整個性是怎樣在夢中進行投射的毫無幫助。夢境和清醒時的生活再一次被徹底割裂。我們從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中得到了很多既有趣又有價值的提示。舉例來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提示是,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夢中隱藏的思想。個體心理學也得出了一個與之相似的結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問題出在它缺少心理學*重要的先決條件——了解性格中存在的一慣性,以及個體的思想、言行存在統一性。
這一缺陷貫穿在弗洛伊德學派對夢境解析的各種重要問題的解釋中。例如,精神分析對于“夢有什么目的?人為什么會做夢”這個問題是這樣回答的:“夢是對個體未能滿足的欲望的滿足。”但這個觀點無法對所有情況進行解釋。如果人不再做夢,或者醒來的時候就把夢忘了,又或者對夢完全不理解,那么這種滿足是怎么實現的呢?要是這樣的話,我們如何從夢中感到快樂或被安慰呢?如果夢和白天的生活沒有任何關系,夢的滿足感也只在夢中起作用,那也許可以對夢之于做夢者的意義稍有了解。然而,在這種解釋下,個體性格的一慣性就消失了。夢對于清醒的人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從科學角度來看,人在做夢時和清醒時是同一個個體,所以夢的意義肯定與具有一慣性的個性保持一致。確實,在某種特殊情況下,某一類人希望在夢中獲得滿足的努力和他的整體性格有一定關聯。那就是被寵壞的孩子,他們總在問:“如何才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呢?生活能給我什么?”此類人可能會通過夢獲取滿足感,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這樣。實際上,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弗洛伊德學派的理論只能用在被溺愛的孩子身上,他們覺得自己的天性是絕對真理,而且認為他人的存在沒有什么公平可言。他們總是認為:“我為什么要愛我的鄰居呢?他們愛我嗎?”
精神分析的基礎就是被溺愛的兒童,而且還完整且詳細地論述了這一基礎。但是,追求滿足感只是無數種追求優越感的表現之一,我們無法將之當作性格的所有表達的根本動機。而且,我們要是真能研究出夢的作用是什么,那我們就能夠了解遺忘夢境和不理解夢境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個體心理學對夢的剖析
大約在年前,我剛開始對夢的意義進行研究時,發現這個問題是*為困難的。我知道夢中的情形與白天的生活并不是對立的,它與生活中的其他活動并不會產生矛盾。如果說我們白天在努力地朝著優越目標前進,那么晚上我們肯定也是在做同一件事。不管是在夢里還是清醒的日常生活里,都有著個人統一的潛在目標,所以他在夢里所追求的肯定也是一樣的目標。所以,夢的來源肯定也是生活方式,而且與之相一致。
生活方式的強化
下面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搞清楚夢的意義。我們晚上做夢,早上醒來時卻把什么都忘了。就像水波一樣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真的什么痕跡都沒有嗎?答案是,有。我們還留有夢帶來的感覺。沒有畫面,沒有理解,留下來的只有感覺。夢的目的肯定就存在于它所帶來的感覺中。而夢則是一種引發感覺的工具和方式。夢之所以產生,就是為了引出這些感覺。
個體產生的感覺肯定和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夢里的思想和白天的思想并不存在絕對差異,兩者之間并非涇渭分明。簡單來說,兩者的差異就在于夢中的現實感要比清醒的時候更少,但并非完全脫離現實。我們如果白天遇到了一些問題,在夢里也會受到同樣的困擾。夢與現實之間仍然有一定聯系,能夠足以證明這一點的簡單證據就是:就算在做夢,我們也不會從床上滾下來。父母能夠在街頭的吵鬧聲中呼呼大睡,但卻會被孩子*輕微的動作喚醒。就算在睡夢中,我們仍然沒有切斷與周圍世界的聯系。但無論如何,就算感官知覺還在工作,但確實有所減弱,所以我們和外界現實的聯系會更加松散。做夢的時候我們只是一個人。我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也會變小。我們在夢中的思想不需要對身邊情況過于誠實。
自卑與超越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維也納醫學博士,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超過自己,1895年,他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并成為一名醫生;一戰期間,他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戰爭結束后退役,隨后在維也納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1926年,他受聘于哥倫比亞大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之后,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著作有:《自卑與...》、《生活的科學》、《人類面臨的挑戰》、《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癥問題》、《理解人類本性》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