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華詩詞研究(第3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2445
- 條形碼:9787547312445 ; 978-7-5473-124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詩詞研究(第3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華詩詞研究》叢刊第三輯,收錄論文24篇,按“熱點聚焦”“詩史掃描”“詩學建構”“詩教縱橫”“譯詩切磋”諸欄目編排,涵蓋研究、創作、翻譯等多個視域,對現當代舊體詩詞入史、大學詩教等詩詞界熱點進行了深刻的研討,對當前詩詞研究與創作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中華詩詞研究(第3輯) 目錄
詩為專門之學——談加強現當代舊體詩詞的評鑒與研究
關于近百年詩詞史研究的思考
舊體詩詞人史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態度、器量及年紀
關于舊體詩詞進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幾點思考
懷舊與時尚——關于新世紀的舊體詩詞熱
詩史掃描
羅莊與民國滬上詞壇
香港詩壇三大家——陳湛銓、饒宗頤、蘇文擢
論樊增祥的贈內詩
左又宜《綴芬閣詞》及左宗棠家族女性詩詞述介與研究
倦鶴詞的精神內涵及其時代氣息
從《登杭州南高峰》到《遲桂花》——郁達夫舊體詩與小說創作關系一例
癡情與故夢——席慕蓉詩歌對古典傳統的承繼與新變
詩學建構
詩史言說與敘事傳統
詩詞創作的敘事理路
詩詞對日常生活的“直接插入”及其意義
也談詩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美的語言特征
詩教縱橫
臺灣學生的詩詞學習之路
傳統詩學話語觀照下的校園詩詞時尚
蕭友梅的歌曲創作
域外漢詩
明代復古派著作在日本近現代詩壇的傳播與接受——以泊園書院為主
編后記
中華詩詞研究(第3輯) 節選
《中華詩詞研究(第三輯)》: 【摘要】新世紀的舊體詩詞熱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義。它是社會轉型時期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一部分,寄托著人們對古典詩詞輝煌年代的美好記憶。可是這一帶有懷舊意味的“復古運動”因不再擁有舊體詩詞輝煌年代所擁有的語言環境,舊體詩詞也不再承擔其當年的社會角色,所以它只能是一種時尚,而舊體詩詞總體上的衰落也是不可逆轉的。一代有一代的文學,而古典詩詞既是古代的,又是當下的。【關鍵詞】新世紀舊體詩詞懷舊與時尚古代與當下 新世紀的舊體詩詞熱,我認為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義。 中國是個詩歌大國。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詩歌一直占據中國文壇的正宗地位,這與詩歌從孔子時代開始就積極參與社會教化的角色有關。詩歌是文人參與政治、進行日常交流和精神消費的重要形式,無數騷人墨客言志抒懷,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推動詩歌形式的發展,創造了民族文學的輝煌。 新世紀的舊體詩詞熱,可以說正是對這種集體記憶的動情回應。說動情,是因為經過“五四”文學革命,舊體詩詞的正統地位被徹底顛覆,能寫一手好詩的文化人不再以寫舊體詩詞為榮,即使他們偶爾“技癢難熬”,也只是在朋友圈里作為應和之作相互贈閱,極個別的因為作者身份特殊,或因為某一公共事件而披露于媒體,才受到社會的關注,而新詩則聲譽日隆。不管現在有多少人看不上新詩,文學界認它為正統則是事實,不僅有讀者喝彩,而且有批評家著力建構新詩美學,提供它合法性和正當性的依據。這種對比鮮明的反差,當然磨滅不了人們對古代詩詞輝煌成就的記憶,反而會使這種記憶更為深刻,并在長期的壓抑中積蓄力量,等待機會把記憶轉化為行動,爆發出一個呼喚古典詩詞傳統回歸的潮流。 這樣的機會來了:新的世紀之交,中國社會轉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興起,整個民族潛意識中對古典詩詞的那一份集體記憶被激活。舊體詩詞帶著民族的自豪感,帶著對古典詩詞盛況的懷念,從文人小圈子走向民間,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與此相應的,是國學熱,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反思,比如新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就曾說“五四”新文化運動否定民族傳統文化,導致中國意識的危機,社會道德秩序的混亂。也有人批評“五四”文學革命以白話取代文言,破壞了詩美的基礎,使詩成為非詩。其實,新文化運動否定的是禮教,而非中國文化;文學革命廢文言,不是廢詩美;新詩美學建立在白話的語言基礎上,有它自身的規則。 舊體詩詞熱,一旦放到整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興起的背景中來看,就能發現它并非偶然,而是文化發展的一種逆反現象,即文化的新舊代序因革新的激進而回過頭來引起懷舊的思潮,人們帶著對往昔輝煌的深深懷念,來表達對當下某種情勢的不滿。作為新文學正統文體的新詩到新的世紀之交忽然受到非議,而本來被排擠出文壇的舊體詩詞卻又似乎迎來轉機,不僅有人為它長期受冷落而鳴不平,而且許多人開始行動,投身創作,且有專門的刊物發表作品。據人統計,近來舊體詩詞的創作數量已大大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新詩。這種時來運轉,意味深長。 簡單地說,我認為這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告別革命”后人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結果。從辛亥、“五四”、左翼運動,直到“文革”,中國革命的內容前后變化很大,但其激進的姿態卻是一脈相承的。在革命的火紅年代,新舊對立,以“新”為本,幾乎是一種標準思維,一種價值觀念。新詩,好就好在它的“新”,而被文學革命否定的文言,因為它“舊”而只具承載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不再具有現實交往中的語言工具意義。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