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164939
- 條形碼:9787546164939 ; 978-7-5461-6493-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 本書特色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主要內容包括商業文明與宋元文學發展的動力,宋元商業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宋元商業文明與商人形象的文學特征,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商業化潮流,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的商業性傳播,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旨趣的轉變,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體式的演進,宋元商業文明與文人小說體式的演進,商業文明在中國文學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參考文獻,后記。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 內容簡介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主要內容包括商業文明與宋元文學發展的動力,宋元商業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宋元商業文明與商人形象的文學特征,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商業化潮流,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的商業性傳播,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旨趣的轉變,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體式的演進,宋元商業文明與文人小說體式的演進,商業文明在中國文學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參考文獻,后記。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 目錄
章 宋元商業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節 北宋商業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一、北宋官營商業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二、北宋私營商業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第二節 南宋商業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一、南宋商業管理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二、南宋商業結構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第三節 元代商業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一、元代官營商業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二、元代私營商業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三、元代商業管理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學反映
余論宋元商業文明與涉商婦女形象的轉型
一、商業文明的發展與商人婦形象的轉型
二、商業文明的發展與形象的轉型
第二章 宋元商業文明與商人形象的文學特征
節 宋元商業文明與商人形象的真實性
一、宋元商業發展與商人形象的真實性
二、宋元商業格局與商人形象的真實性
三、宋元商業環境與商人形象的真實性
第二節 宋元商業文明與商人形象的時代性
一、宋元商業地位與商人形象的時代性
二、宋元商業基礎與商人形象的時代性
三、宋元商業手段與商人形象的時代性
第三節 宋元商業文明與商人形象的邏輯性
一、宋元商人出身與商人形象的邏輯性
二、宋元商人實力與商人形象的邏輯性
三、宋元商人信仰與商人形象的邏輯性
第四節 宋元商業文明與女性商人形象的特殊性
一、商人身份確立與女性商人的家庭形象
二、商業項目選擇與女性商人的社會形象
三、經商手段運用與女性商人的職業形象
第三章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商業化潮流
節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商業化創作的條件
一、商業文明傳統與宋元文學商業化創作條件
二、商業文明新變與宋元文學商業化創作條件
……
第四章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的商業性傳播
第五章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旨趣的轉變
第六章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體式的演進
余論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人小說體式的演進
結語 商業文明在中國文學近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后記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 節選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 從方勺所記可以看出,北宋和買制度救民與害民,均始于地方官,雖然朝廷推廣的預買制度,本意是肯定其救民的作用,但是,北宋末有些地方官竟“不給和買本錢”,導致“民不堪命”。 北宋和買制度在軍需國用絹帛方面發展為預買制度,而且預買制度本身也不斷演變,這些特征在北宋政論文中也有一些反映。如仁宗慶歷七年(1047)三司使張方平《論國計出納事》云:“景佑年中,天下預買紬絹一百九十萬匹,去年至買三百萬匹,諸路轉運司率多訴者,有司末如之何已。”②反映了因與西夏戰爭,北宋政府預買綢絹數量增多。而蘇軾《上呂仆射論浙西災傷書》云:“去歲恩旨,寬減上供額米三分之一,而戶部必欲得見錢,浙中遂有錢荒之憂。軾奏乞以錢和買銀絹上供,三請而后可。”③則反映了北宋預買制度主要起著救濟災民的功能。《上執政乞度牒賑濟因修廨宇書》云:“今年漕司窘迫,實倍常歲。異時預買綢絹錢,常于歲前散絕,今尚闕大半,劃刷之急,蓋不遺余力矣。”④又反映了北宋政府一旦預買綢絹的本錢不足,就可能導致害民的情況。 “和買”一詞,若從制度實施而言,在北宋主要表現在預買絹帛方面。但是,作為傳統的概念,北宋人仍用它來指稱政府公平地購買商人或平民的各種物品。如仁宗皇佑五年(1043)七月,詔減開封災傷縣分“和買草三分之一”,則馬草也是官府“和買”的物品。此外,對于鹽、香、蕃馬等,北宋朝廷都曾有“和買”詔令。這種情況,在北宋人的政論文中也有反映。如神宗朝呂陶《奏乞罷榷名山等三處茶以廣德澤亦不闕備邊之費狀》和蘇轍《申本省論處置川茶未當狀》,都主張在蜀地實行“和買”茶葉政策。實際上,北宋人對“和買”一詞的理解是相關寬泛的,但凡官府向民間購買軍需國用物品,都屬“和買”范疇。 在各種“和買”之中,預買絹帛是為解決軍國“衣”的問題,而“和糴”則是為解決軍國“食”的問題。熙寧變法前,“和糴”主要是指官府向商人或農民采購糧食。熙寧變法后,“和糴”制度改革力度頗大。首先是“和糴”本錢改革,“熙寧五年,詔以銀絹各二十萬賜河東經略安撫司,聽人賒買,收本息封樁備邊”。其次是不僅向商人和農民采購糧食,有時還向弓箭手采購糧食,如熙寧七年,“陜西和糴,或以錢、茶、銀、綢、絹糴于弓箭手”。再次是將“和糴”改名為“助軍糧草”,“又有坐倉、博糴、結糴、兌糴、俵糴、寄糴、括糴、勸糴、均糴等名”,以更多途徑和形式采購糧食。 盡管北宋“和糴”制度相對于唐代有較大的改革,在名稱上也顯得格外多樣,但宋代文學中反映北宋“和糴”特征的較少,并且提及“和糴”的幾篇政論文也不全是直接討論“和糴”問題,如歐陽修嘉佑五年(1060)所寫《論茶法奏狀》提到河北“和糴”本與置場務專賣茶相關,而“場務盡廢”之后,“和糴”必然用現錢,于公私皆不便,直接討論的不過是置場務專賣茶的問題;范純仁熙寧二年(1069)所寫《條列陜西利害》提到“里外賣酒愈多,轉致谷米耗竭,和糴不行”,目的是專論陜西專賣酒的危害性。不過,李覯《富國策第九》也有直接討論“和糴”的內容,張方平《論京師軍儲事》還提到“和糴”本錢的來源:北宋“曲院、店宅務課利錢”是“和糴”本錢的重要來源之一;而沿邊“和糴”本錢也不是每年都按常數分撥的,根據沿邊糧食儲備以及中央政府財政狀況可以相機行事。 ……
宋元商業文明與文學 作者簡介
昌慶志,文學博士,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關系研究,撰寫并發表《北宋館閣詞研究》《宋代文學的文化學研究》等文章多篇,著有《唐代商業文明與文學》《北宋館閣文人詞創作研究》等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