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楊家舊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134586
- 條形碼:9787565134586 ; 978-7-5651-3458-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楊家舊事 本書特色
楊絳生前撰寫的回憶文章由于年代久遠的緣故,對其生平、特別是解放前的一些事跡的描繪,并不完全確切,也有語焉不詳之處。陸陽著的《楊家舊事(楊絳記憶之外的故事)(精)》以同時代人物的回憶、當時報刊資料為參考資料,力圖用原始資料說清楊絳記憶之外的一些歷史細節,由此展示錢鐘書、楊絳兩個文化大家族鮮為人知的舊事。
楊家舊事 內容簡介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楊絳生前除翻譯大量國外經典著作之外,還撰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回憶文章,如《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干校六記》《我們仨》《洗澡》《丙午丁未年紀事》《記錢鐘書與〈圍城〉》等。陸陽著的《楊家舊事(楊絳記憶之外的故事)(精)》前兩章講述的是楊絳先生與她父輩兩代人的舊事,后兩章著重于楊絳的讀書時光 ,以及和錢鍾書一起在抗戰歲月中所經歷的人與事。
楊家舊事 目錄
**章 父親楊蔭杭
世系
早年歲月
從“北洋”到“南洋”
留學日本
鼓吹革命
在南洋公學譯書院
學生胡適
遠赴美國
《留芳記》里的楊蔭杭
早期的報人生涯
蹺“二郎腿”的楊律師
步入政壇
在上海,適逢“刺宋案”
在浙江,秉公處理“惡霸殺人案”
在京師,拘傳許世英
律師和報人
病中恩人
執筆《申報》
重操律師舊業
逝世
附:母親
第二章 姑母楊蔭榆
“女師大風潮”
風潮乍起
“局外人”登臺
楊蔭榆辭職后的“爛攤子”
“不合時宜”的教育理念
早年的楊蔭榆
離婚創舉
東京的莘莘學子
學監
太平洋彼岸
沉隱中的堅守
重拾教鞭
“大戰”王駿聲
創辦“二樂”
楊蔭榆之死
附:伯父、叔父與其他姑母
第三章 楊絳:讀書時光
幼年季康
在啟明女校
楊絳在啟明的成績
“酒丐”與勞神父
“小鬼”好友
在振華女校
記章太炎談掌故
當伴娘
特殊的“女同學”
《振華校友》卅周年紀念特刊中的楊絳
陸家兄弟
在東吳大學
《東吳年刊》上的楊絳
《申報》中的楊絳
東吳學潮中的楊絳
楊絳與周芬
老師蘇雪林
與錢鍾書在一起
初次見面
“情敵”葉崇范
去英國留學
參加**屆世界青年大會
錢鍾書為何沒有申請牛津學位
“史博定”教席之爭
在巴黎
第四章 楊絳:抗戰歲月
初抵“孤島”
苦難中的笑聲
對日本士兵的記憶
甘當“灶下婢”
“香粉鋪”和“活春宮”
小妹楊必
楊家舊事 節選
《楊家舊事(楊絳記憶之外的故事)》: 學生胡適 1903年譯書院停辦以后,楊蔭杭在上海多所學校擔任教職。據楊絳回憶:(楊蔭杭)“曾在澄衷學校、務本女校、中國公學教課;不知在哪個學校教過胡適。” 1905年春,剛從安徽山村走出的胡適,就讀于上海澄衷學校。第二年,也就是1906年暑間,胡適又考取剛剛成立的中國公學,而此時的楊蔭杭已經東渡日本,所以楊蔭杭只有可能在澄衷學校教過胡適。但在早版本《回憶我的父親》中,有這樣一段話:“據說他(胡適)那時在中國公學讀書。鍾書對我說,胡適決不肯亂認老師,他也不會記錯。”楊絳把楊蔭杭教授胡適的時間,顯然搞錯了。 不過,胡適在日后的對上海求學的回憶中未提及楊蔭杭。 楊蔭杭與胡適,在日后的歲月中似乎沒有什么交集。1922年夏,胡適短暫去往上海。6月25日,丁文江和胡敦復同去胡適家。胡適在日記中特別寫道:“敦復十年不到京了,今日談的很好,他竟很贊成我們*近的舉動,我們勸他在上海聚集一班好人,如楊補塘、徐振飛……養成一個中心。他也很贊成。”這里的“好人”出自胡適、丁文江等16名知識分子剛剛在《努力周報》發表的宣言《我們的政治主張》。該宣言提出當時改革中國政治的*低限度的要求是“好政府”,從而引發了一場“好政府主義”的論爭。胡適日記中的楊補塘,就是楊蔭杭。胡敦復,無錫人,早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回國后在游美學務處負責選送第二批庚款留學生赴美,這批學生中就有胡適,因而胡敦復與胡適也有師生之誼。 楊絳后來認識了胡適。抗戰勝利后,楊絳在上海,陳衡哲請楊絳喝茶,會見胡適。胡適用半上海話對楊絳說:“我認識你的姑母,認識你的叔叔,你老娘家(蘇滬土語‘尊大人’的意思)是我的先生。”楊絳有三位姑母,但胡適所指當為楊蔭榆。楊絳還有伯父和叔叔各一位,均因事故或疾病而早逝,可見胡適“認識你的叔叔”所指非其親叔叔,而是楊蔭杭叔父兼好友楊志洵。在這里,胡適搞錯了,楊志洵不是楊絳的叔父,而是叔祖父(楊絳稱為“叔公”)。“你老娘家是我的先生”,胡適說這句話,當然承認楊蔭杭當過他的老師。 楊志洵,號景蘇,先于楊蔭杭進南洋公學,就讀師范院。此后,長期在商務印書館任職,并在中國公學兼教授。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回憶中國公學求學情景時,并未提到楊志洵。但是,1910年,胡適北上參加考選第二批庚款留學生,楊志洵出了大力,而且對胡適的學業提供了有益的建議。胡適寫道:“我閉戶讀了兩個月的書,就和二哥紹之一同北上。到了北京。蒙二哥的好朋友楊景蘇先生(志洵)的厚待,介紹我住在新在建筑中的女子師范學校(后來的女師大)校舍里,所以費用極省。”“楊先生指點我讀舊書,要我從《十三經注疏》用功起。我讀漢儒的經學,是從這個時候起的。”考選結束,胡適回到上海,“南下的旅費是楊景蘇先生借的。……沒有這些好人的幫助,我是不能北去,也不能放心出國的”。對于楊志洵指導胡適讀書之事,時隔數十年后的2013年,102歲的楊絳在《憶孩時(五則)》有這樣的描寫:“我記得客廳里還坐著個人,現在想來,這人準是爸爸的族叔(我稱叔公)楊景蘇,號志洵,是胡適的老師。胡適說:‘自從認了這位老師,才開始用功讀書。’” 此時的楊蔭杭,鼓吹革命的熱情依然不減。據楊絳說:“聽說他暑假回無錫,在埃實中學公開鼓吹革命,又拒絕對祠堂里的祖先叩頭,同族某某等曾要驅逐他出族。”在2004.年出版的《楊絳文集》和2014年出版的《楊絳全集》中,都將“埃實”錄為“俟實”,這是一個不應該犯的錯誤。鄉紳許玨曾憤然說:“此人該槍斃。”楊蔭杭因“革命邪說”招致清廷的通緝,于是他籌借了一筆款子,于1906年初再度東渡日本,次年由日赴美,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法律。 同族某某,楊絳沒有點名,而據錢鍾書堂弟錢鍾漢回憶文章,是為楊章甫。“他(楊蔭杭)又因帶頭反對跪拜祭祖,為同族楊章甫等開祠堂驅逐出族,當時被稱為‘叛逆之徒’。”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當年楊蔭杭之舉的確驚世駭俗,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 楊章甫(1869一?),即楊鍾鈺,是楊蔭杭同族叔祖,拔貢生,信奉佛教,從事慈善,著有《寰球名人德育寶鑒》《覺世寶經中西匯證》《觀音經咒靈感錄要》《圣哲嘉言類纂續編》《濟公活佛真傳》《治平統鑒》(十二卷)等。但他思想保守,到了1926年時還與別人一同呈請“禁止男女同校,特重讀經與國文,禁用白話,并多設宣講所”,被斥為“僵尸的出祟”。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