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795251
- 條形碼:9787534795251 ; 978-7-5347-952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 本書特色
王安祈是我國臺灣著名戲劇史家、劇作家,近二十余年來潛心研究昆曲與京劇,有著突出的貢獻。康保成主編的這本《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收錄了他的十五篇重要論文,內容包括元明雜劇、傳奇、昆曲、京劇等,全面展現了他的研究興趣與學術風貌,尤其是對他的昆曲和京劇研究做了總結,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叢書之一。叢書旨在全面匯聚和展示新時期海內外中國戲劇史研究成果, 由在該領域有卓越成就和廣泛影響的中外學者遴選自己*具代表性的論文, 結集出版。王安祈是我國臺灣的著名戲劇史家、劇作家, 近二十余年來潛心研究昆曲與京劇, 有著突出的貢獻。本自選集收錄了作者的十五篇重要論文, 內容包括元明雜劇、傳奇、昆曲、京劇等, 全面展現了作者的研究興趣與學術風貌, 尤其是對作者的昆曲和京劇研究做了總結, 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 目錄
元雜劇《單刀會》的流傳演出與祀神功能
引言
一、昆曲《單刀會》劇本的形成經過
二、京劇《單刀會》的劇本與表演
三、《單刀會》與祀神活動的關系
結語
明雜劇的演出場合與舞臺藝術
引言
一、明雜劇的演出場合
二、明雜劇的舞臺藝術
結語
關公在明代戲曲里的形象、神格、顯圣意義與儀式功能
引言
一、現存的明代關公戲
二、明代戲曲中關公的人物形象
三、明代戲曲中關公的神格、神職及顯圣的意義
四、明代關公戲的表演藝術
五、明代關公戲演出的儀式性
結語
從散出到折子——由《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論起
引言
一、嘉靖《禮節傳簿》里的散出
二、萬歷年問的散出選本
三、天啟、崇禎年間的折子戲演出資料
結語
從《陽告》到《打神》看折子戲流傳過程中的加工深化——附川劇王魁戲與搬目連的關系
引言
一、《陽告》精神之發端——尚仲賢雜劇
二、《陽告》藝術之完成——《焚香記》及其后之選本
三、《打神》動作之加入——《綴白裘》選本
四、《打神》藝術之完成——川劇周慕蓮本
結語
附:川劇王魁戲與搬目連的關系
折子戲變形轉化四例——大戲小戲間的穿梭出入
引言
一、《紅梅記》與《打花鼓》
二、《缽中蓮》與《鋸大缸》
三、《幽閨記》與《老黃請醫》
四、源自劉文龍戲曲的《小上墳》——折子變形為小戲
結語
縱覽與諦觀——昆劇全本與折子的不同觀賞視角
引言
一、善惡分明里的平庸與卑微
二、在全本與折子歧異間發聲的女性
三、編劇之筆還是人物心聲?——《活捉》曲文的吊詭
結語
從折子到全本——民國以來昆劇發展的一種方式
一、從全本到折子
二、清末上海的昆劇“本戲”
三、“文全福”的全本戲
四、“傳”字輩的全本戲
五、“國風”蘇劇的歷練
六、《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
七、當代職業昆劇團對全本戲的推動之一——整編本
八、當代職業昆劇團對全本戲的推動之二——改編本
九、當代職業昆劇團對全本戲的推動之三——新編全本及其衍生的問題
結語
如何檢測昆劇全本復原的意義
引言
一、新昆劇全本結構受板腔體戲曲影響的歷史與實例
二、結構影響主題:以“相框結構”無從施展的新全本《桃花扇》為例
三、全本《長生殿》:拈取愛情一線為主軸時新視角提出的可能
四、全本《牡丹亭》:連綿意象與映照對襯的結構
余言:昆劇全本復原不必普遍化
雅俗之辨與京劇研究——從花部《借老婆》到昆劇《天緣債》的改編論起
一、從《借老婆》到《天緣債》
二、雅俗之辨與京劇研究
關于京劇劇本來源的幾點考察——以車王府曲本為實證
引言
一、車王府《斷密澗》與楚曲《李密降唐》
二、車王府《安五路》與楚曲《英雄志》
三、楚曲《祭風臺》與車王府《盜書》《草船借箭》《苦肉記(計)》《擋曹》《擋曹交令》
四、《缽中蓮》傳奇與車王府本《百草山》
五、由昆至京四例:《雙珠球》《梅玉配》《五花洞》《瓊林宴》
結語
由梅蘭芳之“自我建構”論梅派之分期與內涵——兼論梅蘭芳以雅正為女性塑造的內在隱衷
引言
一、梅派戲的分期:演員與劇中人形象疊映的過程
二、面對文化沖擊和藝術轉型的自我抉擇
三、梅派在流派發展史上的意義——確立演員自我形象建構為流派藝術之內涵
結語
附論:梅蘭芳以雅正為女性塑造的內在隱衷
兼扮、雙演、代角、反串——論戲曲腳色運用
引言
一、“兼扮”的歷史淵源與劇場效果
二、“代角”實例與藝術效果
三、“雙演”的類別形態
四、“反串”的歷史淵源與劇場呈現
五、“兼扮、雙演、代角、反串”彼此的關系及其在演劇史上的意義
余言
“星宿謫凡、本命顯形”在京劇中的意義與位置
引言
一、青龍復仇,白虎誤射:京劇《汾河灣》的星宿情節
二、青龍白虎轉世纏斗在戲曲與小說里情節運用的詳略差異
三、星宿謫凡的文化意義
四、本命顯形的刪改對劇本的影響
結語:對民間京劇的評賞態度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 節選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 明雜劇的演出場合,大致可以嘉靖為界,分前后兩期敘述。前期非但劇本體制仍承元雜劇余緒,甚至演員來源與演出場合也都與元代相近。這點在明初雜劇劇本中有充分的反映。當時的演員多由妓女樂戶兼任,他們彼此間也多存在著親屬的關系,例如:《桃源景》里女主角的婆婆橘園奴,年少時是“這城中做勾欄的**名旦色”;《復落娼》中的劉金兒,非但其夫楚五為宣平巷樂工,其妹劉臘兒也是宣平巷的上廳行首;《小天香》里女主角之母樂名四季春;《悟真如》的卜兒李媽媽“自小時是太原府上廳行首”,其子賽恩喜、媳婦段山秀俱是行院人家;《煙花夢》女主角蘭紅葉的婆婆魏媽媽是汴梁樂戶;《香囊怨》里正旦劉盼春之父劉鳴高也是汴梁樂人院里出名的末泥。以上諸劇均為周憲王朱有燉之作,時代約為永宣之際,尤其《香囊怨》一劇,據作者自序,所演內容為宣德七年(1432)河南樂籍中樂工劉鳴高家之實事,其中所述的現象,應是明初之實錄,可見當時“以娼兼優”風氣之盛,而戲班組織基本上仍承襲元代的特色,尚未越出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規模。妓女們除必須具備吹彈歌舞的才藝外,還必須會“做雜劇”才能受到客人的欣賞。例如《桃源景》里的卜兒特別稱說桃源景“又做的好雜劇”,《香囊怨》的劉盼春更以“記得有五六十個雜劇”而聞名。他們所演的,不僅是元代舊雜劇,更包括了當時的新劇本,這在《香囊怨》中也有很好的證明:當劉盼春唱出了數十種雜劇名目后,末飾的客人揀了《呂云英風月玉盒記》,說道:“這《玉盒記》正可我心,又是新近老書會先生做的,十分好關目。”《玉盒記》是“明初十六子”之一的楊文奎所作,并非元代舊劇。 他們演劇的場合,根據劇本的曲文或賓白,可歸納為“勾欄、官廳、妓院、茶房酒肆、鄉間廟會”等處。《桃源景》的橘園奴,說正旦做得好雜劇,在“勾欄里”及“官長家”都受到喝彩;《復落娼》的劉臘兒感嘆妓女生涯時,也唱道“每日價坐排場做勾欄秦箏象板,迎官員接使客杖鼓羌笛”;《桃源景》的橘園奴勸正旦嫁給樂人李咬兒,可在“城里官長家”及“鄉里趕賽處”覓些衣食,而桃源景則自嘆妓女們每日“串了些茶房酒肆,常則是待客迎賓”;《劉行首》中也有重陽佳節官吏們差樂探喚劉行首至官衙中飲酒演唱的情節;《香囊怨》則反映了客商至妓院看演雜劇的事實。由以上所舉之例,可見妓女們不僅在妓院中演劇,還要參與勾欄中的營利公演,或到茶房酒肆、鄉間廟會串戲覓衣食,而當官府“喚官身”時,更必須立即趕往官衙表演。她們除了要在酒席前承歡侍宴,更得在戲臺上獻藝娛人,《煙花夢》中蘭紅葉所唱的“每日價縈身在花柳中,常則是戲臺前費自己精神,酒席上與別人和哄”(【南呂一枝花】),正是妓女生涯的寫照。而明代初期雜劇的演出,主要便靠這些娼妓的推動。 明代初期,雜劇在宮中也是十分活躍盛行的。明初北雜劇余勢猶存,宮廷之中也愛好北曲,當時“鐘鼓司”及教坊樂戶表演節目也都以北曲為主。成祖對于明初雜劇十六子十分禮遇,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等也都有宮中演劇的資料,而其中明雜劇演于內廷的記錄有二:一是《也是園舊藏古今雜劇》中有“本朝教坊編演”的雜劇十六本,據曾永義老師考證,大部分都是憲宗成化年間所作,于節日、壽誕時演于內廷。成化時民間新編的南曲戲文雖已進入大內,但內廷演出仍是以雜劇為盛。另外,在《也是園舊藏古今雜劇》的教坊劇《五龍朝圣》賓白中,有“為因下方當今圣人壽誕之辰,年年三界神祗在南天門下祝贊”及“嘉靖年海宴河清”之句,可見是嘉靖時的內廷供奉劇。由排場看來,當時宮中演劇必有一番盛況。 而到神宗萬歷以后,內廷演劇逐漸以傳奇為主了,宮中另選近侍二三百名,在玉熙宮學習昆山、海鹽、弋陽諸“外戲”,此后雖仍可看到明雜劇在內廷上演的記載,例如熹宗躬踐排場親演《訪普》,但明雜劇在宮中的地位顯然已不似初期重要了。 ……
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王安祈卷 作者簡介
王安祈,1955年生于臺北。臺灣大學文學博士。曾于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并擔任系主任,現為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導師,“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出版學術專書十余種,發表單篇論文百余篇。近幾年內專書為《錄影留聲名伶爭鋒——戲曲物質載體研究》《昆劇論集——全本與折子》《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等。新編戲曲三十余部。1985年起新編京劇《通濟橋》《孔雀膽》《紅樓夢》《王子復仇記》《袁崇煥》等。2002年起擔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新編《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探春》《十八羅漢圖》《孝莊與多爾袞》等(部分為合編)。與國際導演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合作《歐蘭朵》。出版劇本集四本。 曾獲臺灣“科技部”杰出研究獎,擔任臺灣大學胡適講座教授。2005年以編劇獲臺灣文藝獎,并獲金像獎(連獲四屆)、十大杰出女青年、金鼎獎、“教育部”文藝獎、魁星獎、金曲獎、金鐘獎、臺新藝術獎等榮譽。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