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1884
- 條形碼:9787520321884 ; 978-7-5203-218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概論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概論/中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專著文庫》是學術界首部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概論。中國傳統村落是中華民族先民由采集與漁獵的游弋生存生活方式,進化到農耕文明定居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標志,是各民族在歷史演變中,由“聚族而居”這一基本族群聚居模式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社會單元,是中國農村廣闊地域上和歷史漸變中一種實際存在的、歷史為悠久的時空坐落。作為社會單元內在結構為緊密的小群體,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多樣、文化成分多元,蘊涵著豐富深邃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其相互關聯、內在互動,不斷傳承內部文化、發揮社會功能,成為了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根本的基礎。該書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度,提綱契領,從整體上對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進行審視,并著重指出傳統村落文化所涵蓋的幾個重要方面:堪輿規劃與建筑、生產與商貿、生活與習俗、精神信仰、文化教育與道德教化、組織與治理、保護與傳承。總之,不同歷史時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中國傳統村落,承載著大量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我國寶貴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更是世界人類文化遺產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概論 目錄
0.1 傳統村落及傳統村落文化
0.2 傳統村落文化所涵蓋的內容及研究意義
0.3 傳統村落文化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0.4 對傳統村落文化研究的展望
第1章 傳統村落及其文化概述
1.1 傳統村落的形成與發展
1.2 傳統村落文化的特征
1.3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功能
1.4 傳統村落文化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傳統村落的堪輿規劃與建筑
2.1 傳統村落的堪輿規劃
2.2 傳統村落的建筑
第3章 傳統村落的生產與商貿
3.1 傳統村落的生產與商貿概述
3.2 傳統村落的種植業
3.3 傳統村落的養殖業
3.4 傳統村落的手工業
3.5 傳統村落的商貿
第4章 傳統村落的生活習俗
4.1 傳統村落的生活與習俗概述
4.2 傳統村落的日常生活習俗
4.3 傳統村落的人生禮儀習俗
4.4 傳統村落的節慶習俗
第5章 傳統村落的精神信仰
5.1 傳統村落的精神信仰概述
5.2 傳統村落的自然崇拜
5.3 傳統村落的神靈崇拜
5.4 傳統村落的宗教信仰
5.5 傳統村落中精神信仰的特征與意義
第6章 傳統村落的組織與治理
6.1 傳統村落的組織
6.2 宗族與村落治理
6.3 鄉紳與村落治理
第7章 傳統村落的文化教育與道德教化
7.1 學校教育與道德教化
7.2 宗族宗法與道德教化
7.3 鄉約與道德教化
7.4 民間普及讀物:文化教育與道德教化的載體
第8章 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8.1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傳承對象
8.2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8.3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途徑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概論 節選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概論/中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專著文庫》: 而在高原地區,村落除農耕以外,多發展畜牧業,規劃工作需考慮各產業地塊的面積、交通聯系等因素。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要素。村落原住民對土地的依賴成為村落選址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考慮因素。土壤條件又直接影響土地的產出能力、產出農作物的品類等。《葬書》告訴我們:“夫土欲細而堅,潤而不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這是一個大致的分類。中國地域廣闊,自南而北依次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壤與黃棕壤帶。長江以北沿海多為棕壤分布帶;在東北地區由東向西依次為暗棕壤、黑土、黑鈣土等。這些土壤種類按照土質又有砂土、黏土、壤土三大類。砂土廣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地帶,抗旱能力弱,土壤養分少,保肥性能弱,有一定的耕種要求;黏土主要分布在華中及其以西大部分地區,土壤養分豐富,有機質含量高,保肥性能也好,但排水性差,不利于作物養分的吸收;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優點,耕性優良,適種的農作物種類多,是*理想的土質種類。在土壤條件好的地區,村落的集聚可能性大,占地面積大;如果土地貧瘠,沙化、干旱,或是土色焦枯不生草木,那么就不利于生產,也不宜居住。正如《三白寶海》中將濕泥與爛泥地列為不宜居住的惡地之一,要求村落選址避之。 水是生命之源。在堪輿理論中向來有“山水之氣以水為運”的說法。任何一個傳統村落,都不會在水資源匱乏,水源得不到保障,水質惡劣,或是水路運輸不便利的地方選址立村,因為它關系到村落原住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水源有地表水,主要是河水、湖水的存貯水和淺層流水,以及地下水的分屬。潮水、湖水、池塘等都是理想的選址地點,因為這類水系對人體健康有利;而有沼澤、泥漿、臭穢水之處則都是不吉利的。對于水質,則是根據村落原住民長期生活得到的經驗,總結出不同的水具有甘甜、辛咸、酸苦等不同的味道,具有科學性。同時;不同河流的不同特征也影響著村落的布局形式和位置;水流的走向、轉彎等條件也直接影響村落的基本形態。村落應取水便利,飲用安全,不受水害之苦。 生物資源不僅有動物和植物,還包括了以往村落原住民認為神秘莫測的微生物。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了此類資源的重要性和影響層面的廣泛性。動物繁盛、植被蒼茂、微生物鏈條完好的條件能夠營造良好的空氣環境,保持優質的土壤環境,保留了自然界*優的狀態,當然也適合原住民營建村落。在此環境下,人亦能夠與各類生物和平共處,也反映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的思想觀念。 從小的方面來說,氣候條件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舒適度;從大的方面來談,氣候條件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存。中國的地理位置處于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冬夏高低氣壓的活動頻繁,季風影響強烈,氣候變化分明。同時地域廣大,在經度和緯度上都存在巨大差異。這些條件決定了在每一個不同的地域都有著相異的氣候條件,村落選址與規劃會順其利避其害。例如,在冬季寒冷漫長的東北地區,村落絕不會將村口設置在寒風凜冽、毫無遮蔽之處;在潮濕的華中、華南部分地區,村落一定會避免在夏日陽光直曬、通風不暢的地點建村。也有不少村落沿海、沿河布置,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這些地區有良好的小氣候環境,適宜居住。此外,村落建筑的不同形制也充分考慮到了氣候條件的影響。例如,在干燥的河南至甘肅地區,建筑多為平頂,一方面增加有效使用面積,另一方面也便于在屋頂晾曬物品;在多雪的黑龍江,建筑采用厚重的墻體和多層窗,覆蓋保暖、環保的草頂或利于排雪的鐵皮頂;在多雨的兩湖地區,利于排泄雨水的瓦面屋頂幾乎是通用的形式。 ……
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概論 作者簡介
胡彬彬,男,1959年生,漢族,湖南雙峰人,無黨派人士,中南大學二級教授,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常委,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研究理論體系的創建者,被稱為“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人”“中國的摩爾根”等。2014年,人選國家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曾用30余年的時間,走訪了我國“(長)江(黃)河流域”4700多個傳統村落。2009年,他率先創建了“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他又率領團隊在中南大學創建了中國一個培養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研究與保護專門人才的博士點和碩士點。他為搶救保護和研究中國傳統村落文化艱苦奮斗,把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推向了國家文化保護戰略,把中國村落文化的研究引入國家人文學科研究的領域。 吳燦,男,1983年生,湖南汩羅人,歷史學博士,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