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實踐導向及其雙重意義:1935-1942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82704
- 條形碼:9787010182704 ; 978-7-01-01827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實踐導向及其雙重意義:1935-1942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內容簡介
本選題分析了中共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現實問題時面臨的困難,并考察他們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如何塑造了其處理理論問題的獨特方式。為此,根據理論與政治之互動關系,本選題將1935至1942年中共之理論運用分為新啟蒙運動的興起與落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蘊再詮釋、延安學習運動中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幾個階段,通過對各階段的考察發現,這期間,中共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其面臨的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彰顯出強烈的“實踐導向”特色,更具體地說,這種以有效的實踐結果為目的的理論與政治的互動,是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過程的重要特點和中共馬克思主義觀的一大特征。這種“實踐優先性”產生了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并具有其內在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思想史的思想理論來源。
實踐導向及其雙重意義:1935-1942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目錄
**章 探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與內在邏輯
**節 研究思路、命題與創新點
第二節 研究現狀評述
第三節 學術檢視:方法論問題
第二章 新啟蒙運動的興起與落幕
**節 運動何以興起
一、“五四”后的文化與政治
二、“反革命”文化:國民黨和日本
三、民族危機、文化統一戰線與“新哲學”
第二節 救亡式啟蒙:新啟蒙運動的內在限制
一、陳伯達的*初吶喊
二、運動的自由、理性內涵
三、“文化作為政治的尾巴”
第三節 “五四”記憶與中共意識形態建構
一、“五四”的資產階級性
二、“五四”理論武器的貧乏
三、“五四”的大眾化論述
四、小結:理論與政治的關系
第四節 余論:革命導向與啟蒙任務的沖突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蘊再詮釋
**節 “中國化”命題的提出:歷史背景的分析
一、命題的“前驅先路”
二、時代氛圍和時代思潮
三、黨內“本身的內在活動”
第二節 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語義特征
一、內涵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二、“實踐導向”和功利主義
三、傳統認知的感性和晦澀
四、小結:一個“有經有權”的概念
第三節 三民主義論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再論“中國的特殊性”
二、“國營實業”及其合理性
三、馬克思主義、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
四、小結:“洞見”中的“不見”
第四節 余論:理論困境的反思與超越
第四章 學習運動中的馬列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
**節 歷史環境的“透視”
一、黨員干部的理論缺失
二、社會需要的歷史層面分析
三、政治文化生態圖景概觀
第二節 道德遺產的認識和學習
一、道德認知與批判“舊道德”
二、破舊立新:中共“新道德”的型塑
三、“新道德”與意識形態建構之互動
四、小結:道德構建的雙重意義
第三節 “建設大黨”中的理論融合
一、列寧黨建學說的承續
二、“理性趨向現代而情感又皈依傳統”
三、小結:轉換性的創造
第四節 余論:馬克思主義、民粹主義和道德主義
第五章 結論
**節 革命經驗的延續
第二節 革命實踐的局限
第三節 中共觀念背后的中國和馬克思主義背景
第四節 未完的思考
參考文獻
資料來源
后記
展開全部
實踐導向及其雙重意義:1935-1942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作者簡介
吳文瓏,男,四川內江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中央黨校黨史部講師,在《中共黨史研究》《教學與研究》等核心報刊上發表論文十余篇。
書友推薦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