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啟功與筆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27934
- 條形碼:9787501027934 ; 978-7-5010-2793-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啟功與筆工 本書特色
啟功先生是當代著名學者、畫家和書法家。他著作豐富,通曉語言文字學,甚至對已成為歷史陳跡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詩詞,同時又是古書畫鑒定家,尤精碑帖之學。 李兆志、李日強著的《啟功與筆工》就像一部未經剪輯的記錄片一樣,是以**人稱寫就的一部訪記問學錄,詳細記錄了每一次訪問內容,包括場景、談話內容。
啟功與筆工 內容簡介
《啟功與筆工》就像一部未經剪輯的記錄片一樣,是以**人稱寫就的一部訪記問學錄,詳細記錄了每一次訪問內容,包括場景、談話內容。形式新穎、原汁原味,真實可信,沒有過多修飾,是一部回憶紀念啟功先生的好書。
啟功與筆工 目錄
盲闖小乘巷
初登紅六樓
遲到的墨寶
“青山白云”誕生記
觀書記
《中國毛筆》出爐記
題廠名賜墨寶
狼毫筆聯緣傅熹年
榜書筆幸緣世襄與苗子
賜《中國毛筆》序
做系列“青山白云”
送書起名記
啟源、鄭喆說啟老
擊掌為號顯真情
巧逢馮其庸
批改對聯得箴言
偉哉紅樓報知音
第三次談判
走麥城
講書法得寶記
永遠的笑容
兩世翰緣一生恩師
后記
啟功與筆工 節選
《啟功與筆工》: 盲闖小乘巷 1980年8月,我向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求援黃鼠狼尾來到北京。我們“掖縣苗家公社毛筆刷子廠”是一家社辦企業,生產需要的原料沒有納入國家計劃供應,我們只好背著花生米,提著芝麻油等土特產品,找親戚、求老鄉,四處求援計劃外指標。用當時流行的話說:社辦企業是屬小雞的,要自己刨食吃。 北京,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雄偉莊嚴的天安門,寬敞整潔的天安門廣場,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這一切,都令我是那么的向往。從我走進校門的**天起,就高舉小拳頭,用清脆的童聲,千遍萬遍地高呼:“偉大的祖國,我們熱愛您。” 那天,我終于來到了北京。但是,面對今天的北京,我這個34歲的農民卻是那樣的無奈:住旅館需要縣級以上單位的介紹信,我們社辦企業的介紹信,不論是旅館還是招待所,一律不予接待。幾經周折,在親戚的帶領下,換乘了幾次公共汽車,終于住進了一個單位的“內部招待所”。所謂“招待所”,其實只有四間低矮的西平房。每間屋里,有四張木板床,每張床上配置一套被褥、一個枕頭。靠近門口的墻角,放了一張搖搖晃晃卻仍然頑強站立的桌子,還有一個坐在上面就會吱吱呀呀叫喚的小方凳。桌上擱著一只鐵皮網做外殼的簡易熱水瓶,桌下放著一個搪瓷洗臉盆。這些用具,是四位求宿人的公共用品,房間倒收拾得干干凈凈。當然,能住上這樣的地方也是謝天謝地了,總比蹲火車站候車室好得多。 屋漏偏逢連陰雨,我去求援原料的單位領導到外地開會去了,我要在這里干等三天,這可真急人,這三天干什么?游覽名勝古跡,沒錢。而招待所里,又沒有電視機。思來想去,我終于想出一個辦法:我喜歡寫毛筆字,盡管寫得不入體,怎么也能把墨汁抹在紙上,用這個活打發時間,倒也不失為上策。說干就干,我從旅行袋里取出一支毛筆,用洗臉盆打來自來水代替墨汁,再到街上撿回幾張破報紙,“文房三寶”俱全。不一會兒,報紙上躍起了水跡。報紙濕了,晾干;再濕了,再晾干;昏頭昏腦地不知道寫了多少遍,**天總算熬過去了。 第二天早晨,我站在招待所的大門口,看著潮涌般的自行車隊,前輪咬后輪,后輪壓前輪,追逐著自己的目標,想今天再干什么?我突發奇想,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中心,會寫毛筆字的人一定很多,去找個老師教我寫毛筆字,再打發一天。 我回到招待所值班室,沖著一位50歲左右的值班員說:“同志,這附近有沒有會寫毛筆字的人?我今天沒什么事,想找位同志,跟他學寫毛筆字。” 我話音剛落,值班員頭也沒抬,甩出了一句:“出大門向右拐,向前走大約五十米,在馬路對面的胡同里,有一位會寫字的。” “他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 “他家的門牌是幾號?” “不知道。胡同里住的人家不多,你走進去打聽一下,就能找著。” 這位值班員,是一問三不知。我怕人家厭煩,不敢再問了,別忘了咱是“走后門”住進來的,處處要謹慎些。我回到房間,拿了三支毛筆,往背包里一揣,背上就走。按照值班員指點的路線,找到了這條胡同。當時,我來到北京,就像是“劉姥姥走進大觀園”,摸不著東西南北。現在,此事已經過去近三十年了,據我回憶,這條胡同大概是東西走向,我是從胡同的西口走進來的。胡同很窄,兩邊是殘破的青磚墻和灰瓦平房。胡同打掃得干干凈凈,行人也很少。走著走著,前面又分出一條向南的更窄的胡同。我站在這個丁字路口,不知道該向哪里走?等了好長時間,從向南的這條胡同里走來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女同志,我急忙迎上去問:“同志,請問這里有位會寫毛筆字的同志,他家住哪個門?” “向前走,路右邊那個小門。”女同志抬手一指,一步不停地走了。 這兩扇門實在是不大,似乎比我們山東農村的院門還窄,木門和門框上的黑油漆已經剝落殆盡,灰褐色的門板,記載著飽經風霜的痕跡。我走到門前,重重地拍了兩下門環。門開了,一位個子不高的老人向我深深地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微笑著說:“您好,您找誰?” ……
啟功與筆工 作者簡介
李兆志,1946年生,山東省萊州市朱橋鎮紫羅后李家村人。曾任掖縣制筆廠廠長,掖縣十屆人大代表,萊州市九屆、十屆政協委員。1982年被聘為全國毛筆質量評比會評委。輕工業部SG374—84毛筆標準起草小組成員。1988年被選為中國文房四寶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出版專著《中國毛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