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民主建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34792
- 條形碼:9787511734792 ; 978-7-5117-347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民主建設研究 內容簡介
移動互聯網模式的創新,不斷催生新的事物,微博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媒體,微博的出現深刻改變了過去由傳統媒體掌控政治輿論的格局,每個個體獲得了面向社會發聲的機會。在中國,微博不再是簡單的社交工具,也不再是傳統輿論的一個補充,已經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輿論場,更被公認為新時期的“媒體之王”。伴隨微博出現而興起的“微博問政”,是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政治民主的一種新型社會實踐,與此同時也給執政黨及政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微博和權力的互相適配過程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式的改革與發展。因此,研究“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民主建設,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正如著名學者謝爾·以色列在其著作《微博力》中所說:“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換的時代——一個全新的交流時代正在代替老朽的、運轉不靈的傳播時代。在這個由微博推動的、正在到來的交流時代,如果我們還沒能跟上它的腳步,那么就可能會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民主建設研究/當代人文經典書庫》圍繞“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民主建設這一主題,主要包括“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微博問政”與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群眾路線、“微博問政”與執政黨反腐體制機制的創新,“微博問政”與政務微博的運營管理、“微博問政”與官方媒體的角色定位、“微博問政”與網絡意見領袖的管理和引導、“微博問政”與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微博問政”與國家輿論安全體系的完善、“微博問政”與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傳播現狀、“微博問政”與民主黨派的角色定位、微博輿論場中的民粹主義和網絡謠言等負面影響及應對策略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民主建設研究 目錄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義
二、國外研究和國內研究的現狀
**章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民主建設之間的互動
**節 微博及其傳播屬性
一、國內外微博的發展史
二、微博的傳播屬性
第二節 “微博問政”的利與弊
一、“微博問政”的優勢
二、“微博問政”的弊病
第三節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民主建設之間的關系
一、“微博問政”只是一種手段和工具
二、“微博問政”須避免“虛熱”和“作秀
三、”微博問政“須做到制度化和常態化
第二章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建設
**節 微博時代執政黨意識形態建設的新挑戰
一、政治信仰危機蔓延于微博平臺之上
二、主流思想輿論疏離于微博平臺之上
三、黨的引導能力弱化于微博平臺之上
四、親西方勢力話語活躍于微博平臺之上
第二節 微博時代執政黨意識形態建設的新思考
一、立足微博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
二、利用微博堅持意識形態主導權
三、依靠微博提高意識形態引導力
四、重視微博擴大意識形態話語權
第三章 “微博問政”與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
**節 微博時代公民政治參與的新特點
一、政治參與的主體更加廣泛
二、政治參與的形式不斷拓展
三、政治參與的能力不斷提升
四、政治參與的制度不斷完善
五、政治參與和執政黨的領導
第二節 微博時代公民政治參與的新問題
一、政治參與結構的失衡態
二、政治參與行為的無序化
三、政治參與傾向的冷漠性
第三節 微博時代推動公民政治參與的新思考
一、構建均衡的政治參與結構
二、規范有序的政治參與模式
三、提升積極的政治參與傾向
……
第四章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群眾路線
第五章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反腐體制機制的創新
第六章 “微博問政”與政務微博的語言藝術
第七章 “微博問政”與官方媒體的角色定位
第八章 “微博問政”與網絡意見領袖的管理和引導
第九章 “微博問政”與基層黨建工作創新——以武陵山區為例
第十章 “微博問政”與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
第十一章 “微博問政”與國家輿論安全體系的完善
第十二章 “微博問政”與民主黨派的角色定位
第十三章 微博時代民粹主義的負面影響及對策
第十四章 微博時代網絡謠言的負面影響及對策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民主建設研究 節選
《“微博問政”與執政黨的民主建設研究/當代人文經典書庫》: 美國學者弗蘭茲·舒曼曾說:“中國共產黨通過革命性斗爭登上權力地位,創造了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無論偉大的人物,還是平庸之輩,都在用組織化了的政治權力達到不同的目的,演出人類的戲劇。他們在重建一個偉大的國家,約束著她的人民,改善著人民的生活,打下了增長的基礎。共產黨中國猶如一棟由不同的磚石砌成的大樓,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著,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識形態和組織。”①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任何一個國家或者社會,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有一種主導性或者占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思想觀念,有鮮明的階級屬性,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意識形態是執政黨重要的執政資源和手段,其作為“軟國家機器”,在治國理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② 意識形態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全球化的沖擊以及社會轉型的陣痛,中國民眾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識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但在意識形態領域發揮主導地位的仍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形成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意識形態,同時又允許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政治意識形態的一元與社會思潮的多元并存,構成了中國現代化模式下意識形態的基本特征。雖然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實現經濟飛速增長以及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放棄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但事實上這不過是他們對于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的一種誤讀。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建設上一直堅持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創新,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科學指南。隨著移動互聯網絡和移動終端的發展與普及,網上信息源頭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網絡輿論規模與影響也日益擴大,互聯網已經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匯聚的重要平臺。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①而“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②。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志,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③根據互聯網監測研究平臺(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微博藍皮書》指出:中國的微博用戶總量約為3.27億.成為用戶增長*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中國已成為微博用戶世界**大國。④根據微博發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末,微博月活躍用戶數為2.82億,連續九個季度保持30%以上的增長,其中移動端月活躍用戶同比增長40%,表現搶眼。基于網絡而興的微博,以其強大的傳播優勢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社會與政治生態。“任何媒介形式的發展,或者說任何新的傳播技術的發展,都無法逃脫政治因素的糾纏。” ……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