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陜西抗戰事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1308618
- 條形碼:9787551308618 ; 978-7-5513-086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陜西抗戰事件 本書特色
瓦窯堡會議、西安事變,中條山戰役八百壯士盡顯楞娃本色。難忘那血雨腥風的抗戰年代里軍民一心、保家衛國、同仇敵愾的一幕一幕
陜西抗戰事件 內容簡介
《陜西抗戰記憶》叢書包括《陜西抗戰將領》《陜西抗戰遺存》《抗戰中的陜西民眾》和《陜西抗戰事件》,太白文藝出版社策劃出版這套叢書,就是為了紀念那段難忘的歲月,再現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抗戰精神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告慰在抗戰中犧牲的千千萬萬英烈。
陜西抗戰事件 目錄
**節 “哀哉中華其亡其亡”
第二節 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路線的確立
第三節 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聯合
第二章 西安捉蔣翻危局
**節 窮途末路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第二節 臨潼兵諫
第三節 中華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
第三章 抗戰初期各戰場上英勇抗日的陜軍
**節 八十四師高桂滋部的對日作戰
第二節 三十八軍孫蔚如部的對日作戰
第三節 馮欽哉、王勁哉部的對日作戰
第四章 中條山的鐵柱子
**節 血戰永濟
第二節 堅守中條山
第三節 喋血中州
第五章 日機轟炸陜西與陜西軍民的防空戰
**節 日機轟炸陜西概況
第二節 日機轟炸西安簡述
第三節 日機轟炸延安簡述
第四節 日機轟炸陜西其他地方簡述
第五節 陜西軍民的防空戰
第六章 千里河防保衛戰
**節 陜甘寧邊區的河防保衛戰
第二節 國民黨軍隊的河防保衛戰
陜西抗戰事件 節選
《陜西抗戰事件/陜西抗戰記憶叢書》: 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側的島國日本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在兩千多年的交往史上,兩國關系的主流是友好與和睦的。然而到了1868年明治維新后,具有濃厚軍事封建傳統的日本主動順應國際潮流,效法西方,實行資本主義改革。在促進日本近代化發展的同時,也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蕞爾小國日本遂逐漸成為世界東方戰爭的策源地。 日本軍國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有其深厚的社會歷史根源的。公元8世紀后半葉起,伴隨著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以征戰殺伐為職業,帶有濃厚的宗教意識和主從依附特征的武士階級不斷發展,并逐步成為“四民”(士、農、工、商)之首。1192年,武士首領源賴朝建立鐮倉幕府,標志著日本**個武家政權的誕生。日本武家政權素有海外掠奪的傳統。16世紀末,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武士首領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即提出了征服朝鮮、占領中國、稱霸東南亞及印度的“大日本帝國”的構想,并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企圖假道朝鮮侵略中國。只是由于中國政府出兵援朝以及朝鮮軍民的頑強抵抗,日本的這一構想才化為泡影。到了近代,和中國一樣執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日本也同樣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的情況下,以下級武士為中心的改革派掀起了“倒幕維新運動”。1868年,倒幕維新派推翻了*后一個武家政權——德川幕府,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中心、由下級武士掌權的地主資產階級政府。新的天皇政權實行“明治維新”,以令人炫目的速度開始了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進程。但是由于此次資產階級變革的不徹底性,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大量的封建因素得以保留,使得日本資本主義近代化進程帶有極大的不平衡性和先天的畸形性,從而為日本近代軍國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提供了土壤和條件。具體而言如下: **,明治維新后確立起來的絕對專制的近代天皇制度是日本軍國主義產生和推動其發展的根本保證。第二,天皇治下的軍部勢力是日本軍國主義生存和發展的主體。在明治維新的過程中,軍隊的權力被推到了能夠左右國家全局的地步,政府不能控制軍隊,軍隊卻可以左右政府。特別是隨著后來對外侵略戰爭的擴大,軍隊全面介入了國家外交、內政的各個領域,遂使軍部成為獨立于政府、議會之外操縱國家政權的政治勢力,從而形成了充滿軍國主義色彩的軍人政治。第三,畸形的民族文化觀念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靈魂。在倒幕和維新運動中,新興資產階級與下級武士結成了改革聯盟,一大批下級武士掌握了國家的政治航向。他們用傳統的封建武士觀念指導國家,致使日本千年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諸如“大和民族優秀論”“日本乃萬國之本的國家”等觀念和人性扭曲的武士道精神進一步泛濫開來,從而為軍國主義的猖獗打開了方便之門。第四,先天不足的畸形經濟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的動因。日本國內市場極為狹小,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性極為嚴重,原始資本積累的對外掠奪性極強。進入19世紀90年代以后,先天不足的缺陷與迅猛發展的工業化對于市場、原料需求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為解決這一難題,日本不斷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而這又反過來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快速發展。上述種種因素的不斷強化,遂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典型的極富侵略性的軍國主義國家。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軍國主義打算對朝鮮半島和東亞大陸進行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即已萌芽。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日本開始連續發動對外侵略戰爭,以戰爭掠奪的方式來解決本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資本原始積累問題。1874年日本侵略中國臺灣,從清政府手中勒索白銀五十萬兩;甲午戰爭中,向戰敗的清政府共計索得相當于本國1895年財政收入四倍還多的二點三一五億兩白銀的賠款;隨后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日本又從中國的賠款中分得白銀三千四百七十九萬兩。巨額的戰爭賠款收入,一方面加速了日本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進程,另一方面也進一步強化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 在軍國主義勢力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適應其對內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的需要,19世紀20年代中期日本法西斯勢力首先在軍部應運而生,并成為日本法西斯運動的主導力量。隨著法西斯勢力的日益崛起,一戰后因中國人民反帝斗爭高漲和歐美列強重返亞洲爭奪而一度受挫的日本大陸政策再度強化,并產生出了日本企圖稱霸世界的總構想。 1927年4月,日本政壇發生變動,出身長州軍閥的田中義一大將出任首相兼外相,這標志著軍部直接控制了日本的外交。田中內閣決定不擇手段地維持中國的分裂并攫取滿蒙。6月,針對中國大革命和北伐戰爭勢如破竹的形勢,日本外務省特地召開“東方會議”以制定對華政策。會議出籠的《對華政策綱領》赤裸裸地表露了日本對華動用武力和以中國的滿蒙地區特別是東北為重心的強硬政策。以此次會議為起點,日本軍國主義者大大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1927年5月,蔣介石下令繼續北伐,日本急忙出兵山東。1928年4月,第二期北伐開始,日本再次出兵山東,并制造了濟南慘案,企圖控制山東,阻撓國民黨北伐。然而蔣介石卻以完成“北伐”為由,置日本的侵略、屠殺于不顧,提出了“不抵抗主義”。1928年6月,日本在沈陽郊外的皇姑屯密謀炸死他們認為還不夠“聽話”的張作霖。濟南慘案和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執行新一輪對華侵略政策、挑起新的對華戰爭的起點,對中華民族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陰影正在一步步逼近。 ……
陜西抗戰事件 作者簡介
陳答才,男,1955年10月生于陜西藍田。中國人民大學中外政治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1996年6月晉升副教授,當年被遴選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1998年6月破格晉升教授。2003年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學科帶頭人。1995年12月至今先后任馬列教研部副主任、政治經濟學院副院長、文科部主任兼黨總支書記。2006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