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略與戰術的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220131
- 條形碼:9787514220131 ; 978-7-5142-2013-1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略與戰術的歷史 本書特色
☆ 一個軍事史愛好者沒法不崇拜英國人J.F.C.富勒,他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的軍事史學家
☆ 歐洲兵家,有四個人*有名。19世紀,拿破侖戰爭時代,他們出過兩個大師,瑞士的約米尼和普魯士的克勞塞維茨。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他們也出過兩個大師,富勒和利德爾•哈特。富勒是利德爾•哈特的老師。
(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略與戰術的歷史 內容簡介
世界所有大國卷入其中,1億軍人投身沙場,戰火燒遍四大洲四大洋,幾十場局部戰爭和難以計數的戰役,不同陣營、不同膚色、不同政治立場和信仰的人們相互廝殺。如何才能認識這場浩劫和前后兩個不同的世界?本書是“20世紀的克勞塞維茨”、軍史大師J.F.C.富勒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總結反思之作。他從全球的視角把握這場人類歷*大的戰爭,從德、英、蘇、美、日、法、中等多個角度,在戰略的高度對參戰各方的戰略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具體手段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做了自己極具理論思考深度的論斷。在富勒看來,交戰雙方都做了許多違背自己*終戰略意圖的行動,無論這些行動當時看起來有多么成功,都無益于整體目標的實現。舉例來說,富勒認為戰略轟炸不僅擠占了本可以用在登陸艦上的大量資源,而且對敵方作戰能力、工業體系和居民士氣產生的影響是不成比例的。作為英國陸軍少將,富勒有著*線的豐富經驗;作為裝甲兵理論的開創者,他看到德國人將自己的理論變成現實。幸運的是,他親眼看到自己理論在戰場上的實踐,不幸的是,首先取得成果的是英國的敵人德國。富勒敏銳地指出,雖然武器更加現代化,但很多軍事指揮者基于一戰過時經驗的指揮,是戰役乃至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他正確地指出戰爭的目的不是勝利而是和平,如果和這個手段背道而馳,那么勝利也就變成了勝利者難以承受的東西。即使是正確的戰略,如果不能克制勝利帶來的誘惑,也無法達成自己的手段。德日熟知自己面對美國和英國時的弱點,結果卻無法堅持正確的戰略,逐漸開始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而美國和英國也囿于自己的觀點,加大了自己勝利的代價。富勒在敘述和分析時,同時具備超越時代的眼光和緬懷往昔的情緒,他既譴責那些落后于時代的軍事家們,又用懷念的口吻寫道:我們所處的時代物欲橫流,科學發展而文化和道德卻日漸衰敗。戰爭也由此變成“匪幫的沖突”。
(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略與戰術的歷史 目錄
第2 章 德國的主動權、初期的成功與失敗
第3 章 德軍行動路線的變化
第4 章 日本的主動權、初期的成功與失敗
第5 章 德國主動權的喪失
第6 章 日本主動權的喪失
第7 章 盟軍在西線主動權的確立
第8 章 兩條戰線的主動權
第9 章 盟國在歐洲取得完全的主動權
第 10 章 盟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完全的主動權
附錄 照明攻擊
(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略與戰術的歷史 節選
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的一天”,哈羅德·尼科爾森在《1919年的媾和》中寫道:“我們抵達時,克萊蒙梭已經就座,他的頭上是厚重的天花板和‘國王獨治’的畫卷。他看上去瘦小、臉色蠟黃。這是一位重壓之下的矮人……門口的共和國衛隊士兵佩劍入鞘,發出響亮的聲音。‘請德方代表進場。’克萊蒙梭說。德國人被引導到自己的座位上,克萊蒙梭立即打破了沉默。‘先生們,’他粗聲粗氣地說,‘會議開始。’他還加進了幾個不恰當的詞:‘我們到這里來簽署和平條約。’然后,圣昆廷走向德方代表,神氣活現地將他們引導到一張小桌子處,和約已經在桌上展開。他們在上面簽字。”
“外面突然間傳來了禮炮聲,向巴黎宣告穆勒博士和貝爾博士已經簽署了第二次《凡爾賽和約》。克萊蒙梭又粗聲說:‘會議結束。’沒有多講一個字。”
“我們坐著不動,而德國人在引導下,就像犯人離開被告席一樣,他們的眼睛一動不動地盯著遠處的地平線。”
“我們繼續坐著,等待五巨頭走過。威爾遜、勞合·喬治、各自治領代表以及其他人,*后是步態搖擺不定的克萊蒙梭。我旁邊的潘勒韋站起身來向他致意,伸出兩只手握住克萊蒙梭右手的手套,向他表示祝賀。克萊蒙梭說道:‘是,這真是美麗的一天。’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
“在我附近的瑪麗·穆拉特聽到了他們的話。我問她:‘您相信嗎?’她回答:‘一點也不’,真是個聰明的女人。”
就這樣,“一戰”的炮聲遠去,“二戰”已在醞釀之中,雖然后者的根本原因和前者一樣,可以追溯到蒸汽機、賬房甚至部落人的本能,但直接原因就是《凡爾賽和約》。這并不是因為它的嚴苛,也不是因為它缺乏智慧,而是因為它違反了1918年11月11日的停戰協定。記住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正是這種無恥的行為,使得希特勒有能力引領整個德國,并向德國人民證明,他對和約的侵犯是合理合法的。
下面簡述一下這個故事:1918年10月5日,德國政府照會威爾遜總統,接受他的《十四點和平綱領》,請求進行和平談判。三天之后總統作出了回答,詢問自己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德國參加和談的目的,只是為了對《十四點和平綱領》《四項原則》和《五項細則》中的條款細節表示贊同?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并進一步聯系之后,11月5日,威爾遜向德國政府作出了*后的答復,稱協約國各政府“宣布愿意按照威爾遜總統1918年1月8日向國會提出的咨文(《十四點和平綱領》)中所列條款,以及此后的咨文談到的原則基礎上,與德國政府進行和談。”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后來的凱恩斯勛爵)寫道:“通過這一文件交換,德國與協約國之間的條約性質已經明確無疑。和平條款應該按照總統的演講,和會的目的是‘討論其適用細節’。簽訂和約的環境極其莊嚴且具有約束力;和約的條款之一就是德國應該遵守使其處于無助境地的《停戰協定》。德國無條件地信賴《和約》,協約國承諾履行它們在條約中的職責,如果條約有不明確的地方,不能利用戰勝國的優勢。”
但是,協約國并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相反,將德國置于無助境地之后,它們首先放棄了之前的和談(包括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談)中遵循的程序—與敵方全權代表進行口頭協商;其次,它們在整個和會期間封鎖消息;*后它們廢棄了《停戰協定》的條款,正如哈羅德·尼科爾森所指出的:“在威爾森總統的23個條件中,準確地說,只有4個進入了《凡爾賽和約》。”
關于**點,和約簽署時的意大利首相尼蒂在其《不平靜的歐洲》一書中說道:
“……這將在現代史上永遠留下一個惡劣的先例,違反所有誓言、先例和傳統,甚至全然不聽取德方代表的意見;此時留給他們的只有一個結局:簽署和約,因為饑荒、物資短缺和革命的威脅使其別無選擇……在教會的古老法律中規定,每個人都有解釋的權利,甚至連魔鬼也不例外:Etiam dia-bulus aidutur(即使魔鬼也有解釋的權利)。但是在國際社會認可的新民主制度下,竟然違背黑暗中世紀都恪守的戒律:保證被告的尊嚴。”
至于第二點,大家應該銘記溫斯頓·丘吉爾于1919年3月3日在下院發表的演講:
“我們保持著全面的高壓手段,或者使這些手段隨時可用。我們也將保持封鎖,保有強大的軍隊,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軍。德國已經非常接近彈盡糧絕的境地,我已經從陸軍部得到報告,首先,全德國人民都飽受貧困之苦,其次,在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壓力之下,德國的社會和民族生活結構已經瀕臨整體崩潰。因此,現在正是簽約的時機。”
由此可以看出,逼迫德國在槍口之下簽約正是西方列強的意圖。
在會議召開之際,凱恩斯寫道:“然后,他們就開始編織詭辯和虛偽解釋的羅網,*終用來文飾整個條約中偽善的文字和內容。他們用這樣的文字來迷惑巴黎人民:
公正是愚蠢的,只有愚蠢的人才公正
這句話在空中盤旋,穿過煙霧和污穢的空氣
“*狡猾的詭辯家和*虛偽的起草者們開始忙碌起來,煞費苦心地運用了許多欺騙手法,即使是比威爾遜總統更聰明的人,也可能會被蒙蔽上一陣子。”
接著,他寫道:
“他們并不關心歐洲的未來生活;也不會為未來的生存手段感到焦慮。他們的當務之急,或多或少的與國界和民族有關,與力量平衡有關,與帝國的權勢有關,與未來削弱強大危險的敵人有關,與復仇有關,與將勝利者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轉嫁給戰敗國有關。
“兩種對世界未來的政策框架展開了競爭——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和克萊蒙梭的迦太基式和平。但是,兩者之中只有一種能夠實現;敵人的投降并非無條件的,而是基于對與和平一般性質相關條款的承認。”
因此,爭斗的種子已經埋下,一場災難性的沖突已經無法避免,它將比《和約》所平息的戰爭更加慘烈。
(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略與戰術的歷史 相關資料
媒體評論
戰爭的真正目的是和平而不是勝利。——J.F.C.富勒
富勒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分析偉大戰略和偉大戰術之間至關重要的關系——目的和手段。——布賴恩·霍爾頓·里德(富勒傳記作者)
富勒巧妙結合了詳細的軍事歷史和自己的軍事理論洞見,出色地展現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廣闊場景。
(精)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戰略與戰術的歷史 作者簡介
約翰·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富勒(1878—1966),英國軍事理論家、裝甲兵理論創始人之一、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代表人物、陸軍少將、歷史學家,主要著作有《戰爭科學基礎》、《裝甲戰》、《西洋世界軍事史》、《亞歷山大大帝的統帥藝術》和《戰爭指導》等等,他的許多著作被英國陸軍軍事學院用作教科書,并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富勒代表了一個時代軍事理論的巔峰,制定了世界上第一次裝甲集群作戰計劃,對哲學、科學、藝術、歷史、文學的廣泛涉獵讓他更傾向于將軍事看成藝術和科學的綜合體。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