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美學研究-第十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7056
- 條形碼:9787100157056 ; 978-7-100-15705-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美學研究-第十輯 本書特色
《中國美學研究》集刊是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華東師范大學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編輯,朱志榮主編的一部美學研究刊物。該集刊前兩輯得到了前輩李澤厚、葉朗、胡經之、曾繁仁、朱立元等老一輩美學家們賜稿支持,在美學界產生了較大的的反響。續編的《中國美學研究》將繼續保持國內外美學名家占重要篇幅的特點,爭取在三五年的時間內沖刺CSSCI集刊,在國內外產生持續產生較大的影響。
中國美學研究-第十輯 內容簡介
《中國美學研究》集刊,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華東師范大學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編輯,朱志榮主編,計劃每年兩輯,刊載發表尚未正式發表并且還沒有出現在書中的首發論文,分別在6月份和12月份出版。 《中國美學研究(第10輯)》為第十輯。
中國美學研究-第十輯 目錄
從宗教到審美:“神明”概念進入藝術領域的歷史考察
論中國巖畫圖像的符咒意蘊
中國古典舞身韻的生命之美
生活世界是怎樣成為藝術世界的——葉秀山文藝本源探究
如何切中“藝術作品”
[古典美學]
天然天成之美: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自然美范疇
從中國傳統之“美”看“審美制度”問題研究
“風”的藝術觀念與美學內涵
莊子論樂三重境——以《咸池》之樂為中心
漢魏六朝唐代音樂詩賦中的場景描寫
黃宗羲詩學“性情論”詮釋
[現代美學]
“美是主客觀的統一”——一個有待進一步開掘和深化的命題
論朱光潛格律研究對新詩本體與民族性的堅持
論宗白華的“中國藝術哲學”體系之構成
李澤厚“情本體”研究述評
重申高爾泰美學的意義
索爾索“意識覺知”神經美學思想初探
人的自身生產與審美如何可能
[文藝批評]
中間即彼岸:論佛教哲學對廢名創作的影響
“中國式”啟蒙的無聲熒幕書寫——論五四啟蒙話語下國產無聲電影中的女性形象
打造新世紀雅俗共賞的華語荒誕喜劇——以《驢得水》和《健忘村》為例
[序跋書評]
讓美學走向迷人的遠方——《美學與遠方》序
歷史觀與藝術觀的雙重變奏——評劉成紀《先秦兩漢藝術觀念史》
“虛擬存在”:美學研究的新拓展——評楊建生、呂在《虛擬存在的美學研究》
[美學譯文]
視覺的歷史
文學自主性:一個現代概念的發展
實用主義美學與大眾文化
稿約
中國美學研究-第十輯 節選
《中國美學研究(第10輯)》: 一、主觀論美學:美是主觀的 (一)美是美感 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有一個邏輯,大多論者以馬克思為依據,實則持有機械決定論的思維方式,認為主觀的就是唯心的、資產階級的,客觀的就是唯物的、無產階級的,于是朱光潛的主觀論美學被定性為唯心主義的資產階級美學。但21歲的高爾泰作為一個美學界的新來者,在當時并沒有發現美學話語背后的政治邏輯,他根據自己的審美經驗和藝術經驗,明確地回答“客觀的美并不存在”,所謂“客觀的美”,即美的物象,不過是美的條件,美的產生有賴于美的條件,但是美的條件并不是美,因為美的條件要轉化為美,還需要引起人的美感,引起美感,美才能產生,否則客觀物象就只是客觀的存在,與美無關。因而高爾泰得出結論:“美和美感,實際上是一個東西。”① 美感是主觀的,那么美就是主觀的了,然而美還有普遍性嗎?為什么對于一個美的東西很多人都覺得美呢?如果美不是客觀的,這該如何解釋?高爾泰認為,這仍要到人的內心去尋找,而不能用美的客觀性來解釋。在這里,高爾泰進一步區分了“美的產生”和“美的條件”,美的產生既需要客觀物象的存在,也需要美感的發生,前者可以稱為美的客觀條件,后者稱為美的主觀條件。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都只是條件,而不是美。但客觀論者把美的客觀條件與美混淆在一起,主觀論者又往往把美的主觀條件誤認為作為個體的人,而忽略了作為共同的世界歷史產物的文化心理結構。正因為共同的文化心理結構,美感的產生才具有共性;而因為在共同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上,還有個體的成長背景以及審美素養的差異,美感的產生也具有個性。美并不存在一個客觀的標準。因而美雖然是主觀的,但不是任意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卻也不是標準化的。其實,在這時,高爾泰的美學中已經隱含了一種思想,即美不是一種客體的屬性,而是一個瞬時產生的經驗,或者說,美是主體的美感創造。美是主觀的,就意味著,美不僅是被人感受到的(客觀論者也持有這一觀點),更重要的是,被人所感受到的美,也是被人創造的,因此人的價值得到了肯定。任何忽視美感和主體的美學,都是不可能的,或者沒有意義的。 (二)美感的絕對性 《論美》發表之后,即受到批判,高爾泰又發表《美感的絕對性》捍衛和強化自己的觀點,美不僅是美感,而且美感具有絕對性。高爾泰的論述分為兩步。**步,他分析了“事物引起美感”和“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區別,這一區分延續了他區分“美的產生”和“美的條件”的思路。“事物引起美感”是一種概率事件,具有或然性,一件事物可能引起美感,也可能無法引起美感,而能否引起美感的關鍵在人,一件事物可能引起某人的美感,卻不能引起另一個人的美感,事物是同一個,而人卻不同;“事物本身就是美”則是對于事物固有屬性的描述,與人沒有任何關系,有沒有人,對于什么人,都無關緊要,因為美就在那里,它是客觀的。在此基礎上,他指出,批判他的客觀論者把美與美感、事物引起的經驗和事物本身的屬性混為一談,但經驗并不是屬性。經驗是屬于人的,屬性是屬于事物的;經驗是變動不居的,而事物的屬性是固定的。事物可以引起人的經驗,但一定是不完全相同的經驗,甚至是差異很大的經驗。而美是經驗,不是事物的屬性。因此一個事物的美與不美,不在事物本身,而在它能否引起美感,如果能夠引起美感,則此事物就是美的,這一美感經驗就是一個審美事實,無論別人承認與否,它都是鐵證一般的事實,如同現實經歷一樣無法否認的事實,這就是美感的絕對性。 ……
中國美學研究-第十輯 作者簡介
朱志榮,男,1961年生,安徽省天長市人,1995年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博士學位。原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學研究所所長,現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