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制度與倫理張力中的生態文明觀念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02441
- 條形碼:9787203102441 ; 978-7-203-1024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制度與倫理張力中的生態文明觀念 內容簡介
在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由對立走向融合的今天,汲取以往一切文明積極成果基礎上的生態文明成為人類必然的未來走向,中國在近些年就探索并踐行著這樣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既強調了未來發展的倫理旨趣,又為確立生態觀念提供了價值論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從理論到實踐,從舉措到戰略,從國內到全球,體現了整體主義視域下的大生態觀。 《制度與倫理張力中的生態文明觀念》正是試圖在發掘影響生態觀念產生與變革的生態倫理的基礎之上,開展面向生態文明制度建構實踐的整體性的生態觀念研究。在制度與倫理的適度張力中確立適應生態文明時代的生態觀念,既有助于解決生態方面的觀念問題,更有益于通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各個不同系統對于生態系統的影響,全方位地理解、變革和塑造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生態觀念體系,從而為生態文明制度的建成提供堅實的精神基礎。
制度與倫理張力中的生態文明觀念 目錄
一、問題的緣起
二、生態文明觀念的30年變遷
三、制度與倫理缺失張力時的生態觀念問題
**章 生態文明觀念的倫理基礎
一、生態文明觀念的倫理資源
二、生態文明觀念的政治倫理基礎
三、生態文明觀念的經濟倫理基礎
四、生態文明觀念的社會倫理基礎
五、生態文明觀念的美德倫理基礎
第二章 生態文明制度的倫理規制
一、生態文明制度規制的倫理原則
二、正義:政治制度的生態倫理規制
三、可持續:經濟制度的生態倫理規制
四、和諧:社會制度的生態倫理規制
五、自洽:文化制度的生態倫理規制
第三章 現代國家治理視域中的生態文明政治觀念
一、建構基礎:小而強的政府
二、價值共識:文明、公正、自由
三、實踐方向:共洽、善治、垂范、綠色
第四章 新常態視域中的生態文明經濟觀念
一、建構基礎:平穩向好的經濟趨勢
二、價值共識:人本、可持續、共享、理性
三、實踐方向:經濟全面生態化
第五章 文化共同體視域中的生態文明文化觀念
一、建構基礎:價值觀共享的“脫域共同體”
二、價值共識:共生、生態化及多樣性
三、實踐方向:生態化的認知、判斷、審美與行動
第六章 個體美德重構視域中的生態文明生活觀念
一、建構基礎:生態的美德倫理
二、價值共識:超越、批判、自發
三、實踐路徑:基礎一推進一提升一目標
參考文獻
一、中文類
二、英文類
后記
制度與倫理張力中的生態文明觀念 節選
《制度與倫理張力中的生態文明觀念》: (一)明確經濟活動的生態道德主體 中國經濟經過一個時期的高速發展,基本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經濟新常態從客觀和必然性上對未來經濟活動提出更高要求,但是中國經濟倫理學仍然面臨一個基礎性的實踐難題,即經濟活動的生態道德主體沒有完全形成。這是由于經濟主體不明晰,行為者的權限不清造成的。因為道德評價的對象是道德行為者的行為和品性,因此道德責任也無法落實,相應地,生態道德責任也不明確。在走向生態文明的經濟新常態下,經濟活動的生態道德主體有三個,即政府,企業和個人。政府對經濟活動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承擔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生態道德責任,這種責任是宏觀的且是全局性的,責任十分重大。例如政府從制定政策的層面倡導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用市場手段發展低碳經濟,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并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備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些都是政府作為國家層面的經濟活動主體所表現出的生態道德擔當,是一個國家得以生態地發展并實現生態文明這一人類文明進步階段的必要前提。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具體實施者和參與者,承擔國家經濟發展的具體生態道德責任,這種責任顯見卻不易自發形成,必須受到制度和法律的規范與約束。首先,企業對自然負有直接的生態道德責任。企業必須明確自己的新身份,傳統企業僅僅以“經濟人”身份面世,可持續發展要求企業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的價值,確立自身“社會人”和“生態人”的身份,走技術進步、提高效益、節約資源的道路,真正確立對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負責的精神,合理調節自身與自然的物質交換,控制自身對自然的損害行為,自覺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保證包括自身在內的整體自然生態能夠和諧生存和發展。其次,企業對市場負有決定性的生態道德責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通過交易的維系形成了市場。在與國際市場不斷接軌的大背景下,優等市場要求更加嚴厲的環境準入標準,市場篩選企業,要求企業只有通過這些環境標準的產品才能進入優等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上進行交易也將會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因此,企業對于市場有決定性的生態責任,不只是因為能夠影響市場的生態標準規則的制定而擁有較大的規則制定權,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市場產生“生態競爭優勢”。此外,生態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也要求企業真正以市場為導向來生產綠色產品,通過綠色包裝、綠色認證,提供滿足市場需要的健康產品。再次,企業對公眾負有重要的生態道德責任。企業經濟活動從生態倫理學的根本指向上來說是一種有悖倫理道德的行為,其生產運行在影響自然環境狀況的同時也壓縮著人類的生存空間。企業必須有“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的生態倫理觀念,自身發展不應損害其他群體和未來群體的發展。企業還有對公眾生態意識進行正確引導的責任,特別是一些大企業,其行為與運作方式成為了公眾效仿的對象和模板。 ……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