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卑與超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957064
- 條形碼:9787563957064 ; 978-7-5639-5706-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卑與超越 本書特色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就已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并且會據此而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不過,由于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相同,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也不相同,所以,研究心理過程應當以每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的《自卑與超越》為個體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權威著作,通過深入剖析與研究每個人與生俱來,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結,為我們提供了化自卑為動力,從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斷超越自己、追求優越、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自卑與超越 內容簡介
本書為個體心理學研究領域的著作,通過深入剖析與研究每個人與生俱來,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結,為我們提供了化自卑為動力,從而克服自卑心理、追求優越、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書中,作者對人們在童年時期的自卑與優越心理進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導人們如何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還可以指導父母更好地開展家教;此外,人們的出生順序、早期的記憶,還有神奇的夢等等,會對人們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響?本書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一一給出切實的答復。
自卑與超越 目錄
**章 人生的意義.......................................................................................... 1
第二章 思維與肉體........................................................................................ 17
第三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 36
第四章 早期記憶............................................................................................. 53
第五章 夢境....................................................................................................... 70
第六章 家庭的影響........................................................................................ 90
第七章 學校的影響..................................................................................... 117
第八章 青春期............................................................................................... 136
第九章 犯罪與預防..................................................................................... 147
第十章 職業.................................................................................................... 180
第十一章 人類與同胞................................................................................ 189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198
自卑與超越 節選
**章 人生的意義 人類生活在一個充斥著各種意義的世界里。我們感受到的,并非只是純粹的環境;我們感受到的,始終都是對人類具有意義的環境。即便是尋根溯源,我們的感受也受到了人類的種種目的的限定。“木頭”指的是“與人類相關的木頭”,“石頭”則是指“可以成為人類生活中一種要素的石頭”。假如一個人試圖逃避意義,只關注環境,那么他就會變得非常不幸:他會讓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他的一舉一動,對于自己和其他人來說,都會毫無用處。簡而言之就是,他的行為將毫無意義。不過,沒有人能夠避開意義。我們始終都是通過賦予現實意義來感受現實的;我們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經過了理解的某種東西。因此,我們自然可以認為,這種意義往往或多或少是沒有完成的、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說,這種意義永遠都不是徹底正確的。意義這個領域,就是一個存在謬誤的領域。 倘若我們問一個人說:“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呢?”他可能回答不上來。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自尋煩惱去想這個問題,也不會努力去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的確,這個問題有如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而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還有年紀較大的人),經常也會發出這樣的呼聲來:“活著是為了什么?人生意味著什么?”然而,我們可以說,他們只是在自己遭遇了某種失敗的時候,才會這樣去問。只要所有事情都一帆風順,沒有艱難的考驗擺在他們面前的話,他們就絕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行為過程中都必然會提出這個問題,并且加以回答。假如堵上耳朵,不聽其言,而是觀察他的一舉一動,那么我們就會發現,他具有屬于其個人的“人生真義”,而他的所有心境、態度、舉動、話語、癖好、抱負、習慣和性格缺陷,全都會與這種意義相一致。他的表現,就像是自己可以倚仗對于人生的某種詮釋似的。他的所有行為當中,有一種隱含的、對整個世界及其自身的整體判斷,也就是這樣一種結論:“我像這個,世界就像那個。”這既是賦予他自身的一種意義,也是賦予人生的一種意義。 我們賦予人生的意義,就像世間蕓蕓眾生那樣繁多;并且,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可能每種意義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某種謬誤。沒有人擁有絕對的人生真義;而我們也可以說,任何一種真正有用的意義,都不能稱之為絕對謬誤。所有意義,都是介乎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不同類型。然而,在這些類型當中,我們還是能夠將那些回答得較好與回答得較差的意義區分開來,能夠將其中謬誤較小和其中謬誤較大的意義區分開來。我們能夠看出,那些回答得更好的意義之間具有什么共性,而那些回答得較差的意義當中又欠缺了什么。這樣,我們就可以獲得一種科學的“人生真義”,獲得一種衡量真義的通行辦法,獲得一種意義。這種意義,可以讓我們在其涉及人類的范圍內面對現實。在這里,我們必須再次牢記,“真正”的意思,是指對人類而言是真正的,是指對人類的目的和目標來說是真正的。再也沒有其他什么真理,會比這一真理更加重要;而且,就算是存在著另一種真理,也絕不會涉及我們自身,我們也永遠不可能了解,從而使得這種真理變得毫無意義。 每個人都擁有三種關系,我們必須重視的,也正是這三種關系,因為它們構成了每個人所處的現實。一個人面臨的所有問題,指向的也都是這些關系。一個人始終都必須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始終都在困擾著他;而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則會向我們表明這個人對于人生真義的看法。這些關系當中,**種就是我們都生活在地球這顆貧瘠行星的表面,而不是生活在其他地方。我們必須在自身居住之地所設定的種種限制條件下,利用各種可能性來發展。我們在身心方面的發展,同樣必須做到既讓我們能夠在世間繼續自己的個人生活,同時又有助于確保人類未來的延續。這是一個需要每個人都來做出回答的問題,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逃避。不管做什么,我們的行為都是自己對人類生活境況所做的回應,因為它們表明了我們認為哪些東西是必需的,哪些東西是合適的,哪些東西是可能的,哪些東西又是可取的。每一種回答,必定都會受到這樣一種事實的制約,那就是我們屬于人類一員,人類則是居住在這個地球之上的生物。 注意,倘若我們考慮到人類身體的脆弱以及自身處境的不安全,那么我們就能看出,為了自己的生活,為了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將每個人的回答統一起來,使它們具有遠見性與凝聚力才行。這就像是面對一個數學問題,我們必須努力找出解答方法來。我們不能盲目地去求解,也不能憑空猜測,而是必須利用手頭已有的全部工具,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地努力。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絕對完美的答案,不可能找到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必須竭盡所能,找到一個接近完美、接近一勞永逸的答案才行。我們必須一直努力,找出一個更加完備的答案。這個答案,也必須始終直接適用于這樣一種事實:我們被束縛在地球這顆貧瘠行星的表面,而我們所處的位置也為我們帶來了諸多的優勢與劣勢。 。。。。。。
自卑與超越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是與弗洛伊德并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