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論者何以言規范-一項從分析形而上學到信息技術哲學的多視角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45122
- 條形碼:9787208145122 ; 978-7-208-1451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唯物論者何以言規范-一項從分析形而上學到信息技術哲學的多視角考察 本書特色
本書首先從分析形而上學的角度闡明什么是唯物論,然后分別從具體的科學——生物學與信息技術科學來探討物質世界的運作方式與規范性之間的問題,*后將討論結果用于政治哲學領域。
唯物論者何以言規范-一項從分析形而上學到信息技術哲學的多視角考察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從分析形而上學的角度闡明什么是唯物論,然后分別從具體的科學——生物學與信息技術科學來探討物質世界的運作方式與規范性之間的問題,*后將討論結果用于政治哲學領域。
唯物論者何以言規范-一項從分析形而上學到信息技術哲學的多視角考察 目錄
導論 不要以做唯物論者為恥
**篇 從分析形而上學的角度看
導語
**章 唯物論是一種膚淺的本體論立場嗎
**節 被“污名化”的唯物論
第二節 本體論范疇表與唯物論四大核心問題
第三節 唯物論、唯名論,以及關于謂述的本體論問題
第四節 唯物論需要怎樣的時間理論?
第五節 唯物論需要怎樣的模態理論?
第六節 唯物論需要怎樣的規范性理論?
第二章 歷史唯物論與“蘊相殊”論的對話
**節 尚待建立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哲學基礎”
第二節 何為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暗示”?
第三節 “蘊相殊”論要旨
第四節 將視線轉回到歷史唯物論上去
第五節 衍生性思考:“相對主義陷阱”與“自由主義一社群主義”之爭I
第三章 歷史唯物論與隨附式物理主義的對話
**節 問題重提:歷史唯物論何以姓“物”?
第二節 何為“隨附式物理主義”?
第三節 按照“隨附式物理主義”的模板來重構歷史唯物論
第四節 當代物理主義與經典辯證唯物論1
第四章 “感受質”為唯物論所造成的麻煩
**節 什么叫“感受質”?
第二節 “感受質”是一個自然類嗎?
第三節 如何解釋關于視覺的“感受質”之“不可言說性”
第四節 對于“關于道德的感受質”的自然主義化
第二篇 從生物學與認知科學的角度看
導語
第五章 對于倫理學研究中的生物學進路的五重辯護
**節 對于倫理學研究中的生物學進路的五重誤解
第二節 從麥金泰爾對于海德格爾的批評說起
第三節 所謂“自由意志”問題
第四節 所謂“基因決定論”
第五節 所謂“生物學無法說明道德的主觀感受”
第六節 所謂“生物學無法說明道德的客觀維度”
第六章 即使是康德倫理學也可以被自然主義化
**節 導論:康德倫理學及其敵人們
第二節 康德倫理學與本體論自然主義
第三節 康德倫理學與方法論自然主義
第四節 康德倫理學在人工智能領域內的可能運用
第七章 演化論模型與青年馬克思之“異化”觀的對話
**節 重新面對青年馬克思的“異化”概念
第二節 為何要引入演化心理學?
第三節 對《手稿》之“人性”觀點的演化心理學解讀
第四節 演化心理學視野中的“異化勞動”
第五節 泛演化論視野中的“非異化社會”
第三篇 從信息技術哲學的角度看
導語
第八章 從“信息哲學”到“信息技術哲學”的唯名論式轉向
**節 唯名論思想指導下的“信息技術哲學”
第二節 為何我們一定要從認知的角度去看待信息?
第三節 國際主流“信息哲學”研究之弊
第四節 如何突破既有的“信息哲學”研究范式?
第五節 “受限理性原則”約束下的信息技術哲學研究
第九章 虛擬現實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比較談
**節 為何要將“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相提并論?
第二節 “強虛擬實在”、“弱虛擬實在”與“更弱虛擬實在”
第三節 “更弱虛擬現實”與“更弱人工智能”,哪個更易變得稍強?
第四節 “弱虛擬現實”與“弱人工智能”,哪個更易變強?
第五節 “強虛擬現實”與“強人工智能”,哪個在倫理上更麻煩?
第六節 從“人性”的角度再看虛擬現實
第十章 對于軍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倫理學思考
**節 軍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所提出的倫理學挑戰
第二節 關于智能化軍事系統之倫理危害性的五個論證
第三節 倫理推理的程序化及軍用機器人誤傷責任的判定
第四節 民間自主改裝的“機器人戰士”所帶來的倫理風險
第十一章 通用人工智能技術與反恐
**節 現代反恐斗爭呼喚通用人工智能技術
第二節 對于大數據技術與深度學習技術的反思
第三節 “臨機決策”與“節 儉性理性”
第四節 納思邏輯:一種具有通用性的節 儉式算法
第五節 被納思邏輯武裝了“頭腦”的“機器凱爾”
第六節 引申性評論
第四篇 從唯物論的角度反觀政治哲學
導語
第十二章 馬克思與和過哲郎關于“倫理一空間”關系的對話
**節 柄谷行人論“共產主義—聯合主義”的倫理學面相
第二節 作為物質交換關系之外延化的“空間性”
第三節 “空間性”的“倫理性”面相
第四節 衍生性討論
第十三章 對于田邊元“共榮圈邏輯”的批判
**節 部分京都學派成員戰時言論背后的哲學背景
第二節 田邊元的“共榮圈邏輯”的大致理路
第三節 對于田邊的“家庭”觀的反思
第四節 對于田邊的“國家”觀與“共榮圈”觀的反思
第十四章 在“逆全球化”語境中重解“階級”概念
**節 “逆全球化”現象對于歷史唯物論所提出的新問題
第二節 通過信息化隱喻重述“階級”概念
第三節 通過信息化隱喻的升級版本來重解“地域性”
第四節 通過“地域性”重建“全球化”
結束語:唯物論者在當下的任務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唯物論者何以言規范-一項從分析形而上學到信息技術哲學的多視角考察 作者簡介
徐英瑾,1978年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長為語言哲學、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哲學和維特根斯坦思想研究。曾分別在意大利和美國訪學一年。為2006年度“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以及2009年“上海社科十大新人”稱號獲得者。著有《維特根斯坦哲學轉型期中的“現象學”之謎》(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演化、設計、心靈和道德——新達爾文主義哲學基礎探微》(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版)、《心智、語言和機器——維特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能科學的對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譯有《超越分析哲學——盡顯我們所知領域的本相》(原著王浩,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版)、《心靈導論學》(原著約翰·塞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編有《科學與宗教:二十一世紀的對話——英美四名家復旦演講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版)。在國內外雜志用中英文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