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東研究管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255702
- 條形碼:9787501255702 ; 978-7-5012-5570-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東研究管見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尼羅河畔的腳步聲、沙龍的路不好走、和平鑰匙在美以手中、專訪: 沙龍為何突然解禁阿拉法特、從被動到主動 —— 且看美國的和平計劃出臺等。
中東研究管見 目錄
上篇 隨筆時評選
尼羅河畔的腳步聲
阿以互不信任中東和談艱難
江澤民六國之行重合作也重溝通
戴維營會談久拖不決各有各的難處
中東充滿變數和平仍是大勢
談判、和平、發展——中東處于轉型期
沙龍的路不好走
國際社會調解忙以巴內部心不齊
中東戰火不斷和平亟待努力
和平鑰匙在美以手中
專訪:沙龍為何突然解禁阿拉法特?
從被動到主動——且看美國的和平計劃出臺
以色列的“安全隔離墻”能奏效嗎?
美國拋出和平計劃做大中東反恐文章
美國令阿拉伯擔憂
美國戰略調整欲在中東“試刀”
正本還須先清源
中非合作進入新階段
戰爭陰霾依然存在
美與中東國家的關系面臨劇變
伊戰后重建誰主導美機構提出時間表
試看伊拉克戰爭中的民心相背
伊拉克,不是*后一個
對話:經濟之手敲開中東和平之門?
專訪:巴以局勢堪憂
準確把握機遇,積極參與伊戰后重建
中東之變
后薩時代:伊拉克前景未卜
以巴談判:“路線圖”計劃起步阻力多
阿盟改革提上日程倡議眾多尚待協調
解讀伊通過“臨時憲法”
一場不容再重演的戰爭
天方訪舊雨
開辟能源之路
專訪:伊拉克局勢
巴以和談變數猶存
專訪:中埃合作必須改變低效投資結構
單邊行動后,是和談還是沖突?
沙龍:以色列的中間派?
中東局勢與阿拉伯世界改革
試論美國對伊新戰略及其對中東地區的影響
中東:美國嚴重受挫伊朗強硬挑戰
一個伊朗人在巴格達
希拉里更和平嗎?
中國與阿拉伯世界需消除認知誤區
“和平發展”是中國制造的公共產品
《南風窗》專訪:阿拉伯轉型陣痛與中國角色
對話:穆巴拉克、穆兄會和埃及局勢解讀
敘利亞問題源于阿拉伯國家改革訴求
中阿合作開拓新絲路
專訪:伊拉克卷入反恐和教派雙重斗爭
反恐與重建:中國發揮積極作用
俄空襲敘利亞成效顯著撬動地緣政治格局變化
政治解決敘問題,中國不可或缺
美國戰略重心移離中東是嚴重誤判
關于“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的建議
反恐統一戰線,伊斯蘭國家是主體
共奏中阿友好新樂章
下篇 世界熱點:中東
導論:觀察中東問題的三把鑰匙——沙漠文化、伊斯蘭教和石油資源
中東的核心問題——巴勒斯坦
一、巴勒斯坦問題和巴解組織
二、從四次阿以戰爭到埃以單獨媾和
三、埃及走出孤立和巴解態度的變化
四、阿以和談的前前后后
群雄崛起
一、從兩伊戰爭到海灣戰爭
二、埃及進入穆巴拉克時代
三、強硬的敘利亞
四、卡扎菲及其世界第三理論
方興未艾的伊斯蘭運動
一、當代伊斯蘭運動的興起
二、當代伊斯蘭運動的特點
三、當代伊斯蘭運動的影響
結束語:多極格局中的中東
中東研究管見 節選
《中東研究管見》: 春節前后出訪埃及,天天在報刊、電視上看到有關和平進程的消息。與當地政界、學術界人士晤談,更感受到他們不僅關注阿以談判的進展,而且已在預測和平進程結束后,中東究竟是會走上地區合作發展之路,還是會出現埃以建交以來那種“冷和平”的局面? 以色列工黨政府去年7月執政以來,決心繼承前總理拉賓遺志,加快推進和平進程。一時,樂觀的前景似乎已展現在人們眼前。但不久,敘以談判擱淺,巴以關于以從約旦河西岸撤軍以及*終地位框架協議的談判也接連受挫。這一切表明,中東地區矛盾年久日深,盤根錯節,和平進程倒退的危險始終存在。敘以談判的內容比較具體,包括以從戈蘭高地撤軍及其時間表,邊界、水資源、安全安排、兩國關系正常化等。以色列和美國曾估計,敘方迫于情勢,對談判達成協議的緊迫感可能會更強烈一點。但實際上,敘作為地區主要國家之一,參加對以談判既要全力維護本國利益,同時也必須顧及談判過程及其結果要有利于自身在地區和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因此,一進入談判,敘就要求以對撤出戈蘭高地要有書面承諾,而以則堅持撤軍應與兩國全面建立正常關系相聯系。戈蘭高地的談判,還牽涉到高地上1.8萬名猶太定居者的去留,占以色列境內約四分之一的水資源問題,以及以軍撤出后高地上的安全安排等。**輪談罷,以方認為敘缺乏“靈活性”,對沙雷外長甚至不愿與巴拉克總理握手十分不滿;而敘方以及阿拉伯輿論則指責以方違背“土地換和平”的原則,不愿放棄它通過戰爭侵占的阿拉伯土地。 正是在這種情勢下,敘拒絕了美國提出的1月19日再赴美談判的建議。接著,受外部勢力支持的黎巴嫩南部真主黨武裝襲擊了親以色列的南黎巴嫩軍。以軍與真主黨武裝之間遂頻頻交火,相互報復。以軍的炮火炸了黎巴嫩的電廠和民宅,其后果只能是激起黎與阿拉伯國家的強烈譴責。敘以談判中的問題,清楚地表明這兩個老對手相互不信任,需要時間再作醞釀調整,權衡利弊,逐步建立起互信。 巴以談判也不順利。雙方原定簽署*終地位框架協議的2月13日已經過去,以軍撤出西岸剩下的6.1%土地的問題,因具體地點難以達成一致也無法落實。阿拉法特主席原計劃在去年5月4日宣布建國,后因以色列提前大選,經各方做工作,建國一事便拖了下來。近日,巴領導成員一再聲稱今年9月宣布建國。而2月7日以色列外長利維卻說:“不要幻想以色列會撤回到1967年6月4日邊界(對敘),或會同意分割耶路撒冷(對巴)。”而且,巴方認為,如果以軍第三階段撤出的西岸土地,不能與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所在的老城相連,容巴建都之用,那么,不僅是巴勒斯坦人,恐怕所有的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國家都接受不了。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中東和平進程仍會繼續下去,除美、俄、英等國在繼續推動外,埃及、約旦等國也在積極斡旋。有關各方可能都得考慮和平進程之后自己的角色定位。看來,只有在談判中表現出誠信和勇氣,才能贏得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尊重和好評,也才會取得可信賴的主動地位。 ……
中東研究管見 作者簡介
朱威烈,1941年10月生,浙江嘉善人,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一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研究中心主任,《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主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綜合研究學部委員。 196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東語系阿拉伯語專業,長期在上海外國語大學任教。1978~1980年國家公派赴埃及開羅大學進修。回國后歷任上外阿拉伯語系副主任、主任(1984~1996),社科研究院院長(1996~200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東研究所所長(2000~2011.10)。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