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03934
- 條形碼:9787520303934 ; 978-7-5203-0393-4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為問題意識, 主要關注陽明后學的四大門派在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困境中出路的探尋、陽明學核心精神的傳承。書稿采用以點帶面的方式, 以鄒元標、方以智為點, 以傳心堂法脈中王陽明、歐陽德、鄒守益、羅洪先、聶豹、胡直、王時槐、鄒元標、方以智為線, 進而展現(xiàn)陽明學發(fā)展至再傳弟子后的整體狀況。陽明后學的分化導源于王陽明的良知教三變, 這直接影響了江右王門、泰州學派、浙中王門的良知學宗旨的形成及差異, 并進一步發(fā)展為良知異見紛呈的理論困境。
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 目錄
**節(jié) 研究內(nèi)容及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六個切入點
第三節(jié) 本書結構
**章 陽明學發(fā)展的學術背景
**節(jié) 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
第二節(jié) 傳心堂法脈薪火相傳:從王陽明至方以智
第三節(jié) 陽明學再傳后的分派
第二章 江右王門發(fā)展的困境及評判
**節(jié) 鄒元標與江右王門師承
第二節(jié) 良知以致方能得
第三節(jié) 無欲致良知
第四節(jié) 主靜潛密復良知
第五節(jié) 簡評江右王門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
第三章 泰州學派的發(fā)展及評判
**節(jié) 經(jīng)羅汝芳開啟人泰州學派
第二節(jié) 江右王門之收斂與泰州學派之放開
第三節(jié) 赤子之心道體論
第四節(jié) 不失赤子真心功夫論
第五節(jié) 泰州學派之評判
第四章 浙中王門的透關及困境
**節(jié) 鄒元標與浙中王門的交融
第二節(jié) 自有而入無:鄒元標陽明學三變
第三節(jié) 無之道體論
第四節(jié) 三悟功夫論
第五節(jié) 悟修合一
第六節(jié) 綜評浙中王門
第五章 止修學派的發(fā)展及陽明學的轉折
**節(jié) 王門二溪的問題及出路
第二節(jié) 止修學及其關聯(lián)學派的源流及展開
第三節(jié) 《大學》新詮釋與陽明學的轉折
第四節(jié) 止至善
第五節(jié) 艮背與修身
第六節(jié) 修身
第七節(jié) 綜評止修學及其關聯(lián)學派
第六章 鄒元標探求陽明學發(fā)展的出路
**節(jié) 鄒元標評判陽明學四大門派
第二節(jié) 鄒元標的學術視野及簡評
第三節(jié) 以“覺”為宗旨的良知道體論
第四節(jié) 以“愿學”為特征的功夫論
第五節(jié) 覺一體境界論
第六節(jié) 覺學之時義
第七節(jié) 收攝歸一
第七章 方以智探索陽明學發(fā)展的出路
**節(jié) 明末清初陽明學的重挫
第二節(jié) 方以智的三冒思想與陽明學發(fā)展
第三節(jié) 方以智追問自我及身心互余
第四節(jié) 覺、孝、學與真實主體的展開
第五節(jié) “新四句教”及“全仁全樹”
余論
**節(jié) 陽明學發(fā)展中的三個問題
第二節(jié) 陽明學發(fā)展的線索及要旨歸結
第三節(jié) 總體評價
參考文獻
后記
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 節(jié)選
本書: 三鄒元標的陽明學三變 盡管作為陽明學的嫡傳,有胡直、王時槐、羅汝芳、鄧以讃、張元忭等諸多陽明后學的大力提攜,鄒元標并未能一超直人如來地。如同王陽明經(jīng)三變而悟道一樣,鄒元標亦是由三變而透悟: 憶余幼從鄉(xiāng)先生游,言必曰先生,心竊疑之,而實嗜文清所為《讀書錄》也者,故日必有錄,然于先生學,未嘗置念也。及戍貴竹,留心格物之學,語人人殊,獨于先生致良知事事物物之間、格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語有入。因嘆日:“往儒博物理于外,先生約物理于內(nèi)。夫博約不同趨,內(nèi)外不相謀已久。約而反求諸身者,端本之學也。”然盤桓日久,知與事相持,正與不正相敵。因讀先生戒慎恐懼語曰:“戒慎恐懼是功夫,不睹不聞是本體。”又日:“不睹不聞是功夫,戒慎恐懼是本體。”曰:“合得本體是功夫,做得功夫是本體。”恍然日:“功夫即本體,本體即功夫。離本體而言功夫者,是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然心雖自信,而于所謂本體者,若猶有端倪可即,于心未有當也。年華浸盛,至道無聞。每一念及,潸然淚落,遂時時反觀自訟。一旦有契于先生所謂“無善無惡心之體”者,遂躍如日:“先生蓋已上達天德,非膚儒所能窺測!”然元標從事先生之學蓋三變矣。 上述引文是鄒元標悟人陽明學的真實經(jīng)歷,鄒元標在追憶良知上身的體驗中,“自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當新建之說一倡,海內(nèi)群而疑、疑而攻者十之九,獨吾吉諸君子起而信之。諸君子非信新建也,信自心也。”江右王門氣象*顯著的特點是真信陽明學,真信真行,在踐履中展現(xiàn)良知。通過諸恩師的提攜,通過學友的助發(fā),通過認真研析王陽明的著作,通過在夜郎深山中處心積慮地思考,通過本身的刻苦修道,鄒元標真正深人體知陽明學,此時信良知是真信真行,江右王門氣象在鄒元標身上得以充分展現(xiàn)。 “真信”可分解為三層意思:王陽明真信良知,成就陽明學;江右王門諸賢真信王陽明,由此發(fā)起臨摹效仿之心;江右王門諸賢相信自己內(nèi)在的良知,向內(nèi)在體證踐行。由本書**章的王陽明“教三變”可以看出,**個層次的真信密切關聯(lián)著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通過自信良知解決生命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立德、立言、立行充分展現(xiàn)良知,成就陽明學:“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回護”,“吾亦只依良知行”。“若不能自信其心,略為形跡所滯,機稍不密則失身,根稍不真則僨事。晦而明,曲而理,種種苦心,只好自知自信。”王陽明以此教導諸生,這在王陽明詩歌中多有表述,如:“肯信良知原不昧,從他外物豈能攖!”“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緣總在心”;“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爾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不信自家原具足,請君隨事反身觀”。第二個層次的真信主要在于江右王門諸賢對于陽明學的踐行,相信王陽明是一個真正的悟道者,由此發(fā)起景仰、臨摹、效仿之心,這在本書**章傳心堂法脈中已有詳論。第三個層次的真信來自內(nèi)在的自信。“道可受兮而不可傳”,盡管王陽明通過講學,詳細而深入闡釋良知教,但是,陽明學的核心精神仍需要學習者、效法臨摹者將良知融人自己的生命歷程中,轉化成個體的內(nèi)在資源,這才是真信。真信的過程又可分解為真信、真愿、真行,由真信而起愿,愿學王陽明,愿學作圣,由此而致良知,真踐履。**、第二層次是第三個層次的自信基礎,但只有轉化成第三層次的信,才能扎根到個體生命中,對于生命具有指導意義。鄒元標的陽明學三變,正是逐步深入自信良知的過程。 ……
陽明學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 作者簡介
張昭煒,男,1977年,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現(xiàn)任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講師,主要從事儒學文獻整理及研究工作。古籍整理代表作:1.《胡直集》,陽明后學文獻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萬廷言集》,理學叢書,中華書局,2015年。現(xiàn)主編陽明后學文獻第三編,約1000萬字。
- >
隨園食單
- >
經(jīng)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