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古代《周易》詮釋史綱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865688
- 條形碼:9787534865688 ; 978-7-5348-656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周易》詮釋史綱要 本書特色
《中國古代詮釋史綱要》在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有意識地借鑒“視域”“先行結構”等詮釋學理論,詳人所略,鉤玄提要地系統梳理了孟喜、京房、荀爽、鄭玄、虞翻、王弼、程頤、朱熹、吳澄、來知德、王夫之、李塨、焦循,以及高郵王氏父子的《周易》詮釋的突出成就,于微觀考據和宏觀論述都時出新意,可作為《易》學經典名著的導讀之作。
中國古代《周易》詮釋史綱要 內容簡介
《周易》是以卜筮為外衣的富含哲學智慧和歷史經驗的指導人生決策以趨吉避兇的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全書。“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自然界的星轉斗移,寒來暑往,社會的發生、發展變化和滅亡,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這些,都是周流于天地宇宙間的規律,《周易》囊括了這些規律。 《周易》的結構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由卦名、卦象、卦爻辭組成,《易傳》是對《易經》的詮釋。“傳者,轉也,轉受經旨,以授后人。”《易經》的意旨,后人不明,需要詮釋,這一詮釋工作,如同轉了一道手,故名“傳”。《易傳》中的《系辭傳》是對《易經》的通論性質的詮釋,故又名《易大傳》。《易傳》中的《彖辭傳》主要詮釋《易經》卦辭。《易傳》中的《象辭傳》包括大象傳和小象傳,大象傳詮釋《易經》卦象,小象傳詮釋《易經》爻象。《易傳》中的《文言傳》詮釋《易經》乾、坤兩卦。乾為天,坤為地,故詮釋乾、坤兩卦者稱《文言傳》。《易傳》中的《說卦傳》的主要內容是八卦萬物類象。《易傳》中的《序卦傳》詮釋《易經》由乾、坤以至于既濟、未濟的卦序。《易傳》中的《雜卦傳》將《易經》64卦分解為32對,錯雜其序而說之,故名《雜卦傳》。
中國古代《周易》詮釋史綱要 目錄
**節 孟喜和京房的《周易》詮釋
一、孟喜的《周易》詮釋
(一)四正卦說
(二)十二消息卦說
(三)六日七分法
(四)七十二候說
二、京房的《周易》詮釋
(一)納甲說
(二)八宮說
(三)飛伏說
(四)爵位說
(五)爻等說
(六)世卦起月例
第二節 鄭玄和荀爽的《周易》詮釋
一、鄭玄的《周易》詮釋
二、荀爽的《周易》詮釋
第三節 虞翻的《周易》詮釋
一、月體納甲說
二、逸象
(一)誤以非虞氏逸象者為虞氏逸象
(二)當補且能補而未補者
第二章 魏晉至宋元時期的《周易》詮釋
**節 王弼的《周易》詮釋
一、得意忘象
二、說以老莊
(一)以老莊“無為”思想詮《易》
(二)以老莊“處下不爭”思想詮《易》
(三)以老莊“崇靜”思想詮《易》
(四)以老莊“貴柔”思想詮《易》
第二節 程頤的《周易》詮釋
一、以“理”詮《易》
二、以“民生”思想詮《易》
三、“卦才”和“乾坤卦變”說
第三節 朱熹的《周易》詮釋
一、以筮詮《易》
二、以圖詮《易》
第四節 吳澄的《周易》詮釋
一、卦統說
二、卦主說
三、卦變說
第三章 明清時期的《周易》詮釋
**節 來知德的《周易》詮釋
一、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
二、以象詮《易》的意義
三、以象詮《易》的弊病
第二節 王夫之的《周易》詮釋
一、以唯物主義自然觀詮《易》
二、以“理氣”觀詮《易》
三、以“道器”觀詮《易》
四、以陰陽對立統一的矛盾觀詮《易》
五、以動靜對立統一的運動觀詮《易》
六、以“常”“變”對立統一的變化觀詮《易》
七、以其他思想詮《易》
(一)以注重實踐的認識論詮《易》
(二)以“理欲”觀詮《易》
(三)以民本思想詮《易》
第三節 李塨的《周易》詮釋
一、“專明人事,切於實用”的《易》學觀
二、為人處世之見解和主張的滲入
三、《周易傳注》中所見李熾的哲學思想
四、闡發政治倫理
五、超越功利的吉兇觀
六、《周易傳注》中的道家思想
七、引史事以證經文
第四節 焦循的《周易》詮釋
一、旁通、相錯與時行三說考述
(一)旁通
(二)相錯
(三)時行
二、焦循《易》學構架的道德義理詮釋與“聲訓”
(一)焦循《易》學構架的道德義理詮釋
(二)焦循《易》學構架與“聲訓”
第五節 高郵王氏父子的《周易》詮釋
一、對虞翻《易》注的辨駁
(一)對虞翻以“之正說”詮《易》的辨駁
(二)對虞翻以“旁通說”詮《易》的辨駁
(三)對虞翻其他《易》注的辨駁
二、對鄭玄和荀爽《易》注的辨駁
(一)對鄭玄《易》注的辨駁
(二)對荀爽《易》注的辨駁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附錄四
後記
中國古代《周易》詮釋史綱要 作者簡介
楊效雷,男,祖籍湖北浠水,1967年生于河南洛陽,先后于吉林大學和南開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為天津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會員,天津市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易經》研究院名譽院長。側重于《易》學史的研究,在《社會科學戰線》《文獻》《南開學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和《周易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有的被《新華文摘》摘編,有的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全文轉載,或被《中國哲學年鑒》《中國儒學年鑒》摘要介紹。至今單獨及合作完成著作5部,參加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一項、國家教育部規劃課題一項、國家重點委托課題一項,主持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一項。主要致力于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周易方向的研究。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