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崇先祖 重道統: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25894
- 條形碼:9787101125894 ; 978-7-101-12589-4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崇先祖 重道統: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于世界文化發展的視野, 從文化與文明切入, 對中華文化的內涵、中華文化的起源及其本質特點進行了點睛式論述, 對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與道教、南北朝隋唐佛學、宋明理學進行了較為系統地梳理, 對儒、釋、道三教在中國文化中地位以及儒學何以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進行了探討 ; 對中華文化的核心觀念諸如天人合一、守中貴和、與時偕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推己及人、舍生取義、以德服人、天下一家、民胞物與等所體現的民族精神的現代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該書論說平實, 觀點新穎, 文風清新。
崇先祖 重道統: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目錄
**章 何謂中華文化
一、何謂中華文化
1.文化與文明
2.什么是中華文化
3.中華文化的特點
二、中華文化,上下究竟多少年
1.盤古開天地傳說
2.三皇五帝
第二章 道統的萌生與孔子的六藝之教
一、中華文化的道統:文化的根脈與靈魂
1.什么是道統
2.堯舜之道即中道
3.夏商周與湯武革命
二、孔子與六藝之教
1.孔子:“喪家狗”還是“至圣先師”
2.孔子與六藝之教
3.道統與政統
第三章 諸子并作,百家爭鳴
一、儒家:仁者愛人,推己及人
1.儒分為八
2.孟子:道性善,言仁政
3.荀子:辨性惡,重禮義
二、墨家:兼愛非攻,崇尚科技
1.墨家源于儒家與墨離為三
2.兼相愛,交相利
3.尚賢非攻
4.科技貢獻
三、道家:道法自然,無待逍遙
1.老子:道法自然
2.莊子:無待而逍遙
四、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1.李悝與《法經》
2.商鞅“徙木立信”
3.韓非集法家之大成
第四章 秦漢帝國的建立與儒家獨尊時代的來臨
一、秦始皇:焚書坑儒,獨尊法家
1.秦始皇統一六國與秦漢帝國的建立
2.焚書坑儒
二、漢初儒道之爭
1.馬上得之,不能馬上治之
2.湯武革命合法性之爭
3.以身殉道:王臧與趙綰
三、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1.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2.董仲舒與天人感應
3.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
第五章 玄學的興起與佛教的流傳
一、玄學的興起
二、佛教傳人及中國化
1.佛教傳人
2.南朝四百八十寺
3.一葦渡江
4.仁者心動
第六章 道教興起及三教會通
一、道家與道教
二、道教興起
1.黃巾起義與太平道
2.五斗米道
三、南北天師道
1.寇謙之與北天師道
2.陸修靜與南天師道
四、全真教與三教合流
1.“活死人墓”與王重陽創教
2.邱處機與“一言止殺”
3.三教合一
第七章 宋明理學
一、“五經”的厘定與道統的確立
1.“五經”與貞觀之治
2.道統的確立
二、程朱理學
1.宋初三先生與泰山書院
2.北宋五子
3.朱熹:集理學之大成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心即理
2.王陽明:致良知
四、明清之際對宋明理學的反省
1.理想與現實
2.批判與反省
3.責任與擔當
第八章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一、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
二、守中貴和的處事方法
三、與時偕行的應變心態
四、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
五、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
六、推己及人的仁愛精神
七、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
八、希賢希圣的人格理想
九、以德服人的全球治理方式
十、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
十一、民胞物與的宇宙情懷
后記
崇先祖 重道統: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節選
《崇先祖 重道統: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系列讀物》: 周王朝取代商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壽命*長的王朝,存續約800年。周朝分為東周與西周。周王朝大約于公元前1046年始建,到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被稱為西周,東周從周平王東遷一直到公元前256年名義上的周王朝被秦國所滅。周王朝實際上由三人奠基:一是周文王,一是周武王,一是周公。周文王奠定周王朝的基業,周武王打天下,周公安天下! ≈芪耐,姬姓,名昌,因繼西伯侯之位,稱西伯昌,周朝建立后被追封為王,又稱周文王。周文王為西伯侯期間,能“明德慎罰”,勤于政事,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使得“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但仍服事殷商,做到以大事小,受到天下諸侯的擁戴,為周武王滅商打下堅實的基礎。 周武王,周文王之次子,姬姓,名發。文王死后,武王繼位,以姜尚為相國,以周公、召公為助手,積極從事興兵伐紂的工作。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殘暴不仁,周武王大會諸侯于孟津,八百多諸侯參與會盟,進行*后攻商的演習。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乘商紂王精銳之師東征未還之機,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與商王朝的軍隊展開決戰,紂王軍隊臨陣倒戈,*終商王朝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武王伐紂之后,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其子周成王還年輕,周公不顧天下非議,毅然攝政,掌控中央大權,以穩定大局。攝政不久,管叔、蔡叔與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周公率軍東征,一舉而使天下太平。周公總結了夏、商兩代滅亡的教訓,深刻地認識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道理,由此提出“敬德保民”的主張。周公還“制禮作樂”,完善了中國禮樂制度與教化機制,為周王朝的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實基礎! ∠摹⑸獭⒅苋幕嵌Y樂文化?鬃诱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孔子這里所說的“禮”是文化的代稱,夏禮是夏文化,殷禮是殷文化,周禮是周文化,夏、商、周三代在文化上先后繼起,因革損益。夏、商、周三代文化各有其特點,《札記·表記》說:“子日: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笕俗鹕瘢拭褚允律,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苋俗鸲Y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毕、商、周三代文化之演進恰恰是一個正、反、正的過程。夏人“事鬼敬神而遠之”,殷人走向夏道的反面,強調鬼神的作用,甚至“率民以事神”,而周人回歸夏人“事鬼敬神而遠之”。夏代的意義在于打破了“公天下”的傳統,開創了中國政治“家天下”的格局。在“公天下”的時代里,所有權與管理權是分離的,天下是誰之天下?堯舜時代只能說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理論上講應由天下人共管,事實上,遠古時代不可能找到一種辦法讓天下人扛起天下之責。誰來扛起這個責?當然是天子及其大臣,管理權決定所有權!凹姨煜隆睍r代所有權與管理權是合一的,權責明確。從“公天下”到“家天下”,誠然人們那種純美的、無私的道德失落了,但歷史卻是進步了! 涓锩囊饬x在于打破了“君權神授”“天命不易”的魔咒,對統治者而言,必須好好經營天下,否則天命就會轉移。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它用分封制確立中央政府與天下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建立起諸侯與天子之間的朝貢體制。第二,確立了嫡長子繼承之法,一改殷人兄終弟及與父子相及并用的政權交接方式所產生的混亂局面。第三,周公制禮作樂,將中國禮樂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