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城市的精神-包容與認同-II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24304
- 條形碼:9787229124304 ; 978-7-229-12430-4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的精神-包容與認同-II 本書特色
★ 中國影響力圖書《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續篇★ 從東京到迪拜,從上海到成都,從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到檳城;全球著名政治學者貝淡寧和艾維納再度合作,邀約全球十五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解讀所愛之城的精神內核。 青島之所以美,不僅僅在于碧海藍天的自然景觀,更是因為這里富有“異國情調”,讓人們能夠從一般熟知的生活之中稍稍跳脫出來,提醒人們還有與當下生活完全不同的可能。 ——汪沛 貝淡寧 《青島:理想之城》 不斷面對地震和火災的威脅,東京人依然充滿活力地與人交際,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飄零的花朵和墜落的樹葉”。他們用“游戲”精神來對面無常,由此創造出了著名的江戶時代的浮世繪。 ——琳恩·小笠原(Leanne Ogasawara)《東京:花與火之城》倫敦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它提供了這種加強版的人間喜劇。薩繆爾·約翰遜有句名言,“一個人如果厭倦了倫敦,也就厭倦了生活。”這或許是因為倫敦正是戲劇化的生活。 ——馬克·貝維爾(Mark Bevir)《倫敦:人本主義和權力之城》現代阿姆斯特丹對待多元化的態度可以用“奶昔”來比喻,他們認為包容是一種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人們融合在一起,吸收同化彼此的個性、價值觀、標準和習俗。 ——艾維納·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阿姆斯特丹:一個屬于所有人的地方》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快速的城市化發展。 我們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員,回不去故鄉,也離不開城市。 馬克·吐溫說:“一個人每天都要無聊地在同一條漫無盡頭的路上走數英里,擠過嘈雜的人群,卻看不到一張熟悉的臉孔。”但這只是城市的一個面目。 孤獨、疏遠、快節奏、緊迫感、危機感,等等,是我們遠離熟人社會所必須承擔的壓力。而另一方面,我們也享受著城市的自由和平臺,多樣的文化生活與無限的機遇可能。 我們住在城市里,但城市也住在我們內心。 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中,行走在城市的土地上,呼吸著它的空氣,感受著它的氛圍。無論是仍然漂泊的,還是已經扎根的,唯有認同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覺得它與眾不同,城市生活才比鄉村生活更令人滿意。 我們的天性中深植著想要經歷獨特感的愿望,所以,全球著名政治學者貝淡寧教授和艾維納教授提出的“城市的精神”(“市民精神”或“愛城主義”),看上去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實際上關涉我們每個個體的自豪感、認同感、歸宿感與安全感。 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前,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而貝淡寧、艾維納教授們提出這個新議題,是因為經濟模式的一致,造就了極其相似的城市空間。重提“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獨特身份與氣質”,實際上是邀請大家一起來回顧和感受城市的歷史,體味城市的細節特點,并思考在挖掘和彰顯城市精神的過程中盡一己之力。 幾年前,貝淡寧、艾維納教授推出《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時,適逢中國各個城市大力提倡“城市精神”,因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城市的精神》一書也因此獲得“中國影響力圖書”的殊榮。 與《城市的精神》不一樣的是,《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聚集了全球15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所探討的城市也更加多樣化:從東京到迪拜,從上海到成都,從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到檳城,無論是大型全球化城市,還是特色小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也應該擁有獨特的精神氣質。 除了貝淡寧和艾維納教授,15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還包括一直致力于當下中國城市問題研究的復旦大學的于海教授,全球暢銷書作家、《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帕拉格·康納(《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中“迪拜:從貝都因村莊到全球大城市”一文的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室主任吉勒斯·坎帕尼奧洛(“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地方主義之城”一文的作者),希臘外交部高級特別顧問德斯伯納·格拉羅(“塞薩洛尼基:愛陌生人的社會融合模式”一文的作者),等等。 書中對“城市的精神”這一議題的思考更加多元化,書中的爭議和反思,也啟發著我們將“城市的精神”思考更加深入化。 通過復旦大學于海教授風趣幽默的描寫,我們了解到上海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看待別人,讀懂了上海人的身份認同。 在媒體人琳恩·小笠原的筆下,我們**次了解到作為時尚、先鋒的“未來城市”東京,也有著類似曼谷一樣的村莊城市的特點。而日本人獨特的國民性,經歷巨大的混亂仍然保持樂觀的強大恢復能力,在全球化現實面前保留傳統的做法,都發人深思。 學者法拉赫·哥德瑞吉對于孟買“世界主義”城市精神這一神話的解構,讓我們思考“城市精神”的名與實,還有歷代政府在打造城市精神過程中所掩飾的城市的另一面,也是為孟買的商業主義貢獻了血汗的下層民眾。 出生迪拜、作為真正的迪拜人,暢銷書作者帕拉格·康納對迪拜歷史的追述、對迪拜作為當今阿拉伯世界中心的地位分析、對迪拜未來的展望,讓我們打開眼界,至少掃除了我們過去對于迪拜浮華的印象。 而德斯伯納·格拉羅和艾維納教授對于希臘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愛陌生人”城市精神的分析,更是引發我們對當下國人對陌生人冷漠的反思。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不僅可以作為一部社科讀物,來提高自己對當下熱點問題的思考力度,還可以作為一本漲知識的人文旅游圖書來閱讀,跟隨作者,一起領略青島的異域風情、東京的絢麗櫻花、伊斯坦布爾迷人的多元文化、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的山居歲月與“甜蜜生活”…… 讓我們從《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這樣的文本中獲得啟迪,讓我們每個人都盡力把自己所在的城市變成“真正偉大的城市”,變成“能夠讓人活著并且活得更好的城市。”
城市的精神-包容與認同-II 內容簡介
全球著名政治學者貝淡寧和艾維納在成功合著《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時代,城市何以安頓我們》一書后,為展示世界更多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內核,他們聯合全球十五位知名學者及媒體人,深入研究自己常住或常往的城市的歷史、人文和現狀,寫就成《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所選取的十四個城市,既包括中國的上海、曲阜、青島、成都,也包括具有全球聯系和遠大抱負的世界城市如東京、孟買、迪拜等,還有一些特色小城市如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這些城市規模上各有不同,卻都有獨樹一幟的身份。 在《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中,學者們以個人經歷為基礎,在大量閱讀資料的同時,以“漫步城市”這種方式獲得的感想和對當地居民的采訪和討論為創作素材,力圖描繪出更為全面的城市特性畫卷。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和“此時此地”的現場經歷以通俗易懂的筆觸表達出來,引人共鳴,發人深思。 《城市的精神2:包容與認同》對“城市的精神”這一議題的思考更加多元化,書中的爭議和反思,也揭示出在發掘和塑造城市精神的過程中,認同是復雜的,包容是需要時間的,塑造城市精神如羅馬之城的建造,非一日建成,也非一人之力可行,需要擺脫現實的一些桎梏,突破“身份認同”的地方主義局限,以包容的姿態為城市成為人們共同宜居的開放空間而努力。
城市的精神-包容與認同-II 目錄
導言
**部分 中國城市
003 上海:融匯人塑造人的城………… 于海
了解上海精神,從上海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別人入手,不失為一條方便的路徑。他把自己看成上海人,而其他的人都是鄉下人,這不免太過自大,但有意思的是,多數自大的上海人,原本也是鄉下人,只是因為先來了大上海,自己時髦了,看人就自大了。
019 曲阜:儒家文化之城…………孔新峰 貝淡寧
曲阜是古代中國*重要的思想家孔子的故鄉。世界上再也沒有哪個城市像曲阜這樣,同時兼具上古文明、軸心時期偉大思想家及其后代家族這三大元素。這座城市的歷史和孔氏家族的歷史交纏在了一起。更為重要的是,這座并不大的城市,生動地體現出儒家文化的現當代命運,在經歷激進的反傳統主義、商業主義等威脅之后,儒家文化圣城似乎正迎來它的春天。
055 青島:理想之城…… 汪沛 貝淡寧
青島是一座有著悠久理想化歷史的城市。在設立這座城市之前,這片區域名叫嶗山,是政治領袖、思想家和藝術家理想化地表現出各種精神理想的地方。20世紀初,青島市成立,這里激發出了中國改革者的政治理想。
089 成都:閑適包容的花園之城………… 叢牧
安逸不僅僅是成都人的休閑方式,更是成都的城市精神和文化淵源。這一精神或源于戰國時期興建、澤被后世數千年的都江堰,長于道教發祥地之一的青城山,流淌在岷江支流府南河的河水之中,并貫穿于成都大街小巷市民文化的毛細血管里。
第二部分 大型全球化城市
115 東京:花與火之城………… 琳恩·小笠原
東京是一座國際性城市,與此同時,當地文化對國際性構成了挑戰。琳恩·小笠原稱,東京很大,有很多面貌,很難定義其特征。小笠原仔細思考了她在這座城市里的經歷,指出很多東京以外的人都對這座城市有所誤解。東京經歷了巨大的混亂,但東京是樂觀的,具有強大的恢復能力。
145 孟買:世界主義之死………… 法拉赫·哥德瑞
據說,孟買更名代表著世界主義之死和近來興起的反世俗和原教旨主義政治等力量的勝利,這些力量呼吁對孟買城中的少數族裔進行種族大清洗。通過歷史和文學上對孟買的描述來思考上述說法的來源,通過審視外部情況與她個人經歷之間的交會點,哥德瑞吉分析了這一神話創造。
173 伊斯坦布爾:多樣化和逆流之城………… 凱特瑞·卡莫拉
這里是三大文明的首都: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座城市或許是世界上*受歡迎的旅游地之一,是文明和大陸的交會處,是一個“處于中間地帶”的城市:從地理上而言,伊斯坦布爾處在大海之間;從政治上而言,它處于現代和傳統之間。
209 倫敦:人本主義和權力之城…………馬克·貝維爾
大多數倫敦人口都居住在這一中心周圍的城市村莊,很多人每天都要去該中心區上班。他們的日常生活展現出了喧鬧的人文主義,從街市的欄桿上、從歡鬧的酒吧中、從喬叟和狄更斯的文學中,都可見一斑。
239 阿姆斯特丹:一個屬于所有人的地方………… 艾維納·德夏里特
一座城市幾個世紀以來都是猶太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的避難所,為何會在猶太人大屠殺期間反而成為猶太人被殺*多的城市,并且在這之后再次成為同性戀、穆斯林和其他少數族裔的避難所?他的回答是,阿姆斯特丹的寬容特質分為兩個階段。
迪拜從貝都因村莊到全球大都市………… 帕拉格·坎納
迪拜近來躋身“全球化城市”行列,是越來越重要的貨物、服務、資本、人員和數據流通的中心和通道。迪拜在很多外人眼里如此獨特,是因為這里不像倫敦和紐約那樣,擁有豐富的歷史厚重感。
第三部分 小城市
297 丹佛:地方主義、合作和后政治時代前景………… 蘇珊.E.克拉克
美國的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同樣實現了快速發展。蘇珊·E. 克拉克在她的文章中稱,丹佛的精神是地方主義和合作精神。克拉克稱是地理和歷史造就了這一精神。而且,丹佛不得不走這條路,畢竟這座城市距離美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比較遠,卻是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秉持著樂觀進取的生活態度。
313 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地方主義之城………… 吉勒斯·坎帕尼奧洛
吉勒斯·坎帕尼奧洛對法國城市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的描寫言辭犀利,卻又不失詼諧幽默,他在文章中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他將城市品牌化推廣和當地人眼中的真正城市特性區分開來;第二,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一方面堪稱魚米之鄉,主要出產紅酒和橄欖油,同時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地方。
347 塞薩洛尼基:愛陌生人的社會融合模式………… 德斯伯納·格拉羅、艾維納·德夏里特
這座城市及其所屬國家正處在經濟危機之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市民失業,同時還面臨著巨大的移民潮: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讓格拉羅和艾維納極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看到整座城市都聯合起來,堅持“愛陌生人”這一特性。
373 檳城:地緣上的一顆明珠與物質主義精神………… 彼得·扎別勒斯克伊斯
檳城具有如此成功的多元文化城市環境,原因在于各種族群的居民都有很多機會公開表達他們自己的文化,而這些機會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無形的,比如食物和節日,比如官方不會通過集中規劃這樣的方式來指定或控制文化資源。
城市的精神-包容與認同-II 節選
倫敦 人本主義和權力之城 by 馬克·貝維爾 Mark Bevir 城市各有各的地理特點。倫敦就像一枚雙黃蛋:東邊的蛋黃是金融區,銀行、交易所和貿易公司林立,是金融實力的象征;西邊的蛋黃中有威斯敏斯特、法庭和倫敦西區,是君主和政治權力的中心,王宮、國家機構大樓、貴族的宅邸都位于那里,還有閃動著耀眼光芒的夜生活。兩個蛋黃周圍是蛋白,這片環形區域中遍布著城市村莊,建有房屋、商店、餐館、休閑中心和公園。里面的環包含切爾西、哈默史密斯-富勒姆、卡姆登、伊斯靈頓、哈克尼、格林尼治和薩瑟克。外面的環包括伊靈、布倫特、哈靈頓、達格南、劉易舍姆、布里克斯頓、溫布爾頓和里奇蒙。大多數倫敦人都住在這些城市村莊,也在這里工作。其他的則要乘車前往蛋黃區域上班。每天,倫敦的火車、巴士和地鐵都會搭載許許多多人前往倫敦金融區和西區,人們在那里工作一天后再回家。倫敦空間上的心臟區域都是與金融和政治權力有關的建筑,而這座城市的靈魂中心則在于周邊城市村莊里的人和人本主義。 我生在倫敦,長在倫敦,*早的記憶是與父母的公寓相關的(我們英國人習慣用flat這個詞來表示公寓)。幾棟公寓樓中間有個中心花園,我們一有空就去花園里踢足球。花園分成兩個區域。一部分屬于我們。我們玩游戲時會踩踏地面,弄得寸草不生,地上只有泥土。另一部分屬于成年人,那兒的草坪完美無瑕,每年到了英格蘭足總杯決賽那天,我們就把那里當成完美的足球場,踢一場比賽。 漸漸地,公園以外的倫敦在我面前顯現出來。小時候,我記住了與我的世界相連的路線:從花園走到荷蘭公園去玩板栗游戲,在游樂園進行冒險活動;到肯辛頓教堂街去上小學;到哈默史密斯劇院看周六上午場電影,去富勒姆泳池學游泳;去斯坦福橋球場,那里是我喜歡的切爾西隊的主場。我*早是和哥哥一起在東看臺的座位上看他們比賽,后來,我和我弟弟、朋友們在舒赫特看臺的走廊里看比賽。 后來我長大了,倫敦在我腦海里的地圖擴大了。我對地鐵站已經很熟悉了,便去與車站相連的街道探索,找到了從荷蘭公園和肯辛頓高街到諾丁山區的路線,去那里的加勒比黑人嘉年華會;從哈默史密斯去雷文史各公園,我的校隊在那里打激烈的比賽;從伯爵宮去南肯辛頓區,我母親在那里兼職做接待員;從斯坦福橋球場去國王路和斯隆廣場,我在那里發現了剛剛萌芽的朋克搖滾樂。 倫敦何時有人居住,名字從何而來,歷史上均無記載。1現在的沃克斯豪爾橋附近有一座青銅時代的古橋,那座橋使用的木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考古學家近來在古橋偏南方向發現了一座木建筑遺址,而這棟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幾乎可以肯定倫敦區域總是有人居住,因為這里毗鄰泰晤士河,有豐富的水資源優勢,還有港口便于通商。沃克斯豪爾的遺址就在埃弗拉河與泰晤士河南端的交匯處附近。后來凱爾特人在更遠的東邊定居下來,而那里正是弗利特河和泰晤士河北端的交匯處。如今泰晤士河流經倫敦金融區和西區,這樣一來,通過數座橋梁,就可以從泰晤士河以南包含全部城市村莊的區域前往金融和權力的中心區。 人本主義之城 我說話有倫敦西區口音。說到倫敦,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倫敦腔。二戰期間,在英國的宣傳造勢下,歡快堅定的倫敦腔已經深入人心。但倫敦腔只是倫敦東區的方言,至少在那里的貧民窟被拆除、倫敦東區的人帶著他們的口音遷到埃塞克斯之前,情況如此。《經濟學家》(The Economist)近來公布了一份研究報告稱,倫敦西區口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通用的倫敦中部口音,這種口音受加勒比黑人和新南亞人的影響較深。2沙查·巴隆·科恩扮演的喜劇人物阿里·G就模仿這種現代的倫敦口音。 小時候,我周圍的人都操著一口倫敦西區口音。北區路及其街市距離我家只有五分鐘,我們都是去那里購物。母親推著一輛帆布手推車,幾乎每天都要買滿滿一車的東西。我的**份零工就在北區路上的一家玩具店。剛開始工作那會兒,因為年紀太小還不到法定使用收銀機的年齡,所以只能幫助顧客購物,再帶他們到收銀機邊結賬。到了午休時間,我就去街市上買一個三明治或漢堡,坐在長凳上,邊吃邊看人們過著他們的日常生活。 逛街市對倫敦人來說是一項社交活動。小販吆喝著他們的貨物,大聲喊出價錢,與顧客閑聊,和其他小販互相大聲喊話。購物的人時常會停下來聊幾句,說說當地的小道消息,夸贊一下對方的孩子,聊聊健康問題。這樣的對話節奏很快(我卻依然覺得人們說起話來太慢了,恨不得替他們把話說完,但只能強壓下這股沖動)。在形形色色的人類生活中,逛街市這一特有的活動是娛樂之一。假裝吃驚和在心里偷著樂,可比評判說教更為常見。有容乃大,人們皆抱著“互不相擾”的態度。*重要的是,這里蘊含著智慧。這種智慧勝過了個人感情和社會禮貌。有可能惹怒別人不是罪過,無聊才是。 倫敦人是幽默桀驁的人本主義者。文學作品對這些品質進行了深刻的描寫。倫敦的作家對普通人和他們的日常活動表現出了殷切的同情,這可謂一大特點。他們的故事顯示出普通人的生活是如此平凡,缺乏創造性和戲劇性。倫敦的作家有個特點,那就是專注于描寫人們的奮斗掙扎,以便盡可能維持、重塑和重建他們那岌岌可危的世界。他們的故事暗示,平和、滿足和善良存在于充滿感情的人際關系、家庭和友誼之中。倫敦的作家很少以抽象的理論原則為基礎,進行道德審判,但他們的故事往往會譴責那些缺少溫情的角色。倫敦作家對人們的個人缺點表示了同情,使得他們中的一些人顯得滑稽可笑。他們的文字常常讓人捧腹大笑,而作品的基調則大多是沉醉于各種各樣的人和他們的個性。 杰弗雷·喬叟(Geoffrey Chaucer)可以說是中世紀*偉大的詩人,14世紀中期出生于倫敦,父親是一位釀酒師。他的詩作是中世紀基督教人本主義的早期例子,而《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是他*著名的作品,虛構了一群朝圣者在前往坎特伯雷大教堂朝圣途中所講述的故事。3喬叟的人本主義不是完全世俗的,卻是*終削弱教會權威運動的一部分。諷刺的是,喬叟的人本主義從一定程度上而言來自他的信仰。4他的信仰令他對神職人員的惡行極為不滿。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赦罪僧是個腐敗又虛偽的神職人員。他講了一個告誡人們不要貪婪的道德故事,與此同時他也向聽眾承認,他把贖罪券拿去販賣,卻將賺來的錢揣進了自己的腰包,而且,他賣的圣骨也不是圣徒的尸骨,而是豬骨頭。 喬叟譴責神職人員濫用手中的權力,卻讓俗人顯得平凡而天真,從而讓他們的罪惡更無可厚非,讓他們的角色更為吸引人。《坎特伯雷故事集》可以被視作一系列充滿同情的故事,有關道德審判、誘惑和日常生活里的挑戰。喬叟這一新穎的人本主義主要存在于一個事實之中:他筆下的人物偏離了教會的道德標準,卻既不是罪惡的象征,也不是為了警示讀者。冬月在“商人的故事”中首次登場時,不僅好色,還很膚淺,因此遭到痛斥,但隨著故事的鋪展,他先是變成一個讓人備感同情的角色,愛上了一個年輕女孩,和她結婚,后來又成為可憐的受害者。 喬叟用生動和情境化的方式描寫人類行為,將道德同情和教會教條區別開來。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后,“牧師的故事”中包含了一種對自責和懺悔的論述。喬叟在這篇故事中讓牧師承認,美德不是基督徒獨有的,而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品質。人類及其生活的價值并不在于他們是不是基督徒,而是有關他們能否和別人一起,將溫暖和友誼帶入生活之中。 這里說的友誼還包含了現今人們或許會稱為平等的民主精神元素。《坎特伯雷故事集》以朝圣為框架,講述了五花八門的故事和多種多樣的角色。貴族、神職人員和農民這三大等級悉數登場,貫穿始終。首先出場的是騎士,他是朝圣者中*高貴的貴族,講述了一個有關典雅愛情的故事。讀者或許會認為,角色們會按照既定的社會等級來講故事,并傳達道德說教。但是,*低等級的朝圣者之一磨坊主醉醺醺地打亂了既定秩序,講起了他的故事,他那言語粗俗的諷刺性寓言詩顯然發出了信號,可知朝圣者不會按照社會地位來確定講故事的次序,也不會尊重傳統道德。他們的故事都在贊美人類平等和多樣性。朝圣者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他們講述了他們的故事,以吸引彼此。盡管他們的社會角色不同,但在前往坎特伯雷的路上,作為朝圣者,他們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機會獲得救贖。 和朝圣者自身一樣,這些故事涵蓋了各行各業。對于人們在農業、藝術、商業和科學方面的才能,喬叟給予了一個人本主義者的欣賞。同樣的,他提出,無論職業和技能有多不同,人們都共同關注上帝、道德、愛、性和友誼,說明人性是共通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很多幽默之處都來自這種共同的人性感和對浮夸的諷刺。喬叟將書中的故事設計成朝圣者之間的競爭,充滿了詼諧的互動。舉例來說,曾經身為木匠的采邑總管因為磨坊主對木匠很不客氣而生氣,就伺機報復,在他的故事里磨坊主被描述成為白癡。不管一些故事看起來有多嚴肅,其中卻充斥著詼諧幽默,帶給人快樂。很多故事還因為故事本身和風格而詼諧可笑。故事中的角色極盡嘲弄之能事,胡鬧搞惡作劇,還裝瘋賣傻。好幾個故事中都出現了戴綠帽子的男人(這是中世紀文學中經常出現的笑柄)。還有幾個故事里含有下流語言、肉欲和黃色笑話,“磨坊主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采邑總管的故事”靠的則是假扮和錯誤的身份來推動故事的發展,還采用了粗俗滑稽劇的元素。 北區路街市攤位后面是商店和酒館。似乎倫敦的每一個街角都有個酒館。后來我長大了,便走進了酒館磨砂玻璃門。距離我家*近的酒館雖小卻很舒適,那里的花園還獲過獎呢。我們有時候和父母一起去那里吃午餐,不過父母不讓我大哥和好管閑事的酒吧老板吵架。一到比賽日,富勒姆路上的酒館里都被切爾西隊的球迷占領了。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朋克樂隊則出現在了從拉德布羅克叢林路到帕特尼的酒館里。 查爾斯·狄更斯是維多利亞時期*偉大的小說家,他是倫敦酒館的守護神。他十歲時搬到了倫敦,此后便一直生活在那里,他把很多部小說的背景都設在了倫敦及其周圍的鄉村。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了小酒館里人們圍在溫暖火邊大吃大喝的情景。5難怪倫敦和全世界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酒吧。 狄更斯因對人類尤其是受壓迫者充滿同情而聞名。他的小說的特點與喬叟的人本主義、平等原則、桀驁不羈和聰明才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現代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狄更斯生活在動蕩的年代。當時,科學對宗教信仰構成了挑戰,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出版后,情況就更突出了。許多維多利亞時期的人都擔心科學會取代宗教,成為道德的基礎。此外,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工人階級誕生了,他們生活貧困,有時候到了赤貧的程度。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在討論憲章運動及其對改革的要求之際,創造了“英國的情況”這個詞。6在19世紀中葉,狄更斯和其他小說家都用各自的作品來探討社會問題。 狄更斯的許多小說都以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為背景,他描寫過冷漠無情的監獄、潮濕的地窖、昏暗的小巷和舒適的酒館。在《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尼可拉斯·尼克比》(Nicholas Nickleby)和《霧都孤兒》(Oliver Twist)中,狄更斯都選擇值得信賴和熱心腸的小男孩作為主人公[在《董貝父子》(Dombey and Son)、《小杜麗》(Little Dorrit)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中,主人公則換成了可愛天真的女孩子]。小主人公們命運悲慘,只得與地位低下、更為貧窮的社會成員為伴。他們來到陌生的環境,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陌生人,這些人的故事也融入了小說的紋理之中。主人公受普通人的影響,不但能夠忍受他們自身的痛苦掙扎,時而還能體會到一絲樂趣。狄更斯一般會在小說末尾安排主人公交到好運,卻依舊保持著天真,并且始終與在底層社會交到的朋友維持親密的關系。
城市的精神-包容與認同-II 作者簡介
主編 Daniel A.Bell 貝淡寧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與蘇世民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擁有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希伯來大學的研究員。其著作包括《賢能政治》《城市的精神》《中國新儒家》《東方遭遇西方》《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等。 Avner De-Shalit 艾維納·德夏里特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社會科學系主任、馬克斯·坎佩爾曼民主和人權研究所所長,擁有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問題、貧困、不平等和城市問題,著有《人民的劣勢和權力:在懷疑時代講授政治哲學》。 譯者 劉勇軍 畢業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翻譯出版過多部作品,包括《月亮與六便士》《移動迷宮》《不安之書》《黑石之墓》《無上榮耀》等。
- >
月亮虎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