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動與集聚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0496
- 條形碼:9787552020496 ; 978-7-5520-204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動與集聚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基于自有的“海外人才大數據平臺”的動態數據,有機結合大規模信息采集、非參與式觀察、海外問卷調查、遠程訪談等調查方法,將學理剖析、比較研究、文獻分析、GIS空間分析、分布式數據挖掘等融為一體,形成了對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群體的立體式研究架構和整體性認識。在分別描述了海外華人科學家、海外理工科華人教授、海外理工科博士后、海外理工科博士生等亞群體的人口學特征和分布特點之后,主要發現了趨勢性逆轉、層次性提升、塊狀分布、學緣網絡拓展、海外網信人才興起、虛擬集聚、階段性流動等七個方面的發展趨勢,認識到這一群體在科技情報安全、學術相關度、“唐人圈”偏好、祖(籍)國認知偏差等四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剖析了中國學術界在信息采集、數據平臺建設、實證調查、國別研究、理論范式轉換、專業研究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對諸如新加坡“人才立國戰略”、美國“人才強國戰略”、“中國*級人才流失規模世界*”等諸多偽命題進行了澄清與辨析,認為中國的海外人才開始進入“常態化流動周期”,需要遵循國際人才市場交易規律、海外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研發)發展規律,立足全球進行戰略布局、策略調整和工作思路轉型,并*終形成引領全球人才流動的中國范式。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動與集聚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自有的“海外人才大數據平臺”的動態數據, 有機結合大規模信息采集、非參與式觀察、海外問卷調差、遠程訪談等調查方法, 將學理剖析、比較研究、文獻分析、GIS空間分析、分布式數據挖掘等融為一體, 形成了對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群體的立體式研究構架和整體性認識。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動與集聚問題研究 目錄
**章 導論
一、 海外科技人才的內涵與外延
二、 海外科技人才隊伍的形成與政策演進
三、 研究的主要目的與意義
四、 國內外研究現狀
五、 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分布態勢
**節 海外華人科學家的分布態勢
一、 海外華人科學家的基本結構分析
二、 海外華人科學家空間分布的GIS分析
第二節 海外理工科華人教授的分布態勢
一、 海外理工科華人教授的基本結構分析
二、 海外理工科華人教授空間分布的GIS分析
第三節 海外理工科博士生(后)的分布態勢
一、 在美理工科博士生的分布態勢
二、 海外理工科博士后的分布態勢
第三章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流動趨勢
**節 趨勢性逆轉
一、 回流意愿穩步增強: 面向海外科技人才的回流意愿調查
二、 回流意愿穩步增強: 面向海外理工科博士生(后)的回流意愿調查
三、 海外科技人才的滯留率逐步下降
四、 回流(來華)人才的結構進一步優化
第二節 塊狀分布
一、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區域集聚
二、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的專業集聚
第三節 層次性提升
一、 外籍華人院士規模的逐步擴大
二、 華人科學家國際學術影響力的持續增強: 以腦科學為例
第四節 虛擬集聚
一、 Scholers Net的建立與演變
二、 Scholers Net的角色與功能分析
第五節 學緣網絡的形成
一、 學緣網絡的內涵與特質
二、 海外校友分會
三、 海外專業技術社團
第六節 階段性流動
一、 階段性流動現象日漸頻繁
二、 海外科技人才在中外之間的階段性流動
第七節 海外網信人才的崛起
一、 網信人才成為全球追逐的新型人才資源
二、 基于博士學位論文的海外網信人才數據分析
第四章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面臨的突出問題
**節 科技情報安全問題凸顯
一、 海外科技人才在從業過程中遇到的情報安全問題
二、 海外理工科留學人員面臨的科技情報安全問題
第二節 海外科技人才與中國科技創新的學術相關度問題
一、 學術相關性成為海外科技人才與中國之間的新議題
二、 海外科技人才與中國經濟科技之間的學術相關度偏低
第三節 專業外語交流與“唐人圈”的形成
一、 更多的非英語國家成為留學目的地,語言能力問題引起關注
二、 少數理工科留學生的語言能力與所在國學術交流的要求存在差距
三、 少數海外留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其難以成為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紐帶
第四節 海外科技人才對我國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的認知偏差
一、 海外理工科留學生的自我評價偏高
二、 海外理工科留學生對中國本土人才科研(研發)能力的估計偏低
第五章 海外科技人才研究面臨的主要問題
**節 信息采集工作滯后,數據平臺建設滯緩
一、 部門分割現象突出,海外人才信息不共享
二、 海外人才信息系統尚未形成,誠信流動體系遠未建立
三、 信息采集的意愿不強,動態跟蹤與數據更新工作滯后
四、 虛假信息時有出現,甄別的難度大、成本高
第二節 海外實證調查與國別研究不多,動態信息掌握不夠
一、 海外理工科留學生實證調查工作的緩慢進展
二、 海外實證調查工作滯緩的主要根源
第三節 沿襲Brain Drain研究范式,遠未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一、 西方Brain Drain研究范式的邏輯困境
二、 我國沿襲Brain Drain研究范式導致的政策困境
第四節 專業研究亟待加強,專家隊伍仍未形成
一、 海外人才理論研究不成系統,政策研究難以滿足決策需要
二、 應急式研究風格導致很多成果缺乏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
三、 海外人才領域缺少相對穩定的專業研究隊伍和知名的領軍人才
第五節 各類媒體及中介頻繁炒作,出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偽命題
一、 夸大新加坡的“向世界借人才”策略,忽視了這一政策的買辦性質
二、 曲解印度已經廢止的PIO卡,虛構所謂的印度“雙重國籍”政策
三、 過度宣傳被束之高閣的STEM法案,臆想所謂的美國“人才強國戰略”
四、 忽視人力資源統計技術漏洞,夸大出國留學人才的實際規模
五、 混淆留學生與留學人才的差別,夸大**級人才的流失數量
第六章 “常態化流動周期”的戰略選擇
**節 走出“人才抄底”迷思,審慎迎接“常態化流動周期”
一、 國際金融危機: 中國正式迎來了國際人才的“常態化流動周期”
二、 基于“謹防炒作、謹慎抄底”原則的幾點反思
三、 中國的海外人才開始進入“常態化流動周期”
第二節 實現端口前移,改進理工科留學人才培養工作
一、 進一步加強理工科公派學生的專業語言訓練
二、 將科研選題作為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流的重要抓手
三、 幫助海外理工科留學人才提高科技安全意識
第三節 立足國際人才市場新格局,整合海外科技人才資源
一、 推進信息采集與動態跟蹤,實現信息對稱基礎上的供需均衡與市場化配置
二、 補齊國際人才市場服務短板,培育具有中國特色和全球抱負的國家獵頭
三、 設定分類評價標準,提高海外人才引進的透明度與規范性
四、 密切聯系海外專業技術社團,拓寬與理工科留學生的交流渠道
五、 搭建開放共享的網絡平臺,促進科技人才的跨國交流與知識共享
六、 遵循國際人才市場交易規則,重新設計高層次人才薪酬體系
第四節 順應大數據時代發展趨勢,柔性集聚海外科技人才
一、 探索**科學家的團隊式(整建制)引進模式及家庭式引進方式
二、 實施海外理工科博士生儲備計劃,推出中國特色的STEM方案
三、 創設海外研發基地,就地引進和使用海外科技人才
四、 規范階段性流動,為各種形式的短期交流提供便利
主要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流動與集聚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高子平 男,1975年4月生,祖籍江蘇泰州,研究員,法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碩士生導師,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學者,上海市海外人才發展(張江)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跨國人才流動,先后承擔國家哲學社科規劃課題1項、國家部委招標課題9項、上海市軟科學重點課題2項、上海市決策咨詢課題2項、其他課題項目21項,出版著作(包括合著)5部,在《自然辯證法研究》、《科學學研究》、《中國行政管理》、《科研管理》、《科技進步與對策》、《科學管理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3篇,獲得國家及上海市主要領導批示9篇,先后獲得第九屆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二等獎、第十屆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二等獎、上海社會科學院“張仲禮學術獎”、2015年度全國人事人才科研年會三等獎、2016年度全國人事人才科研年會一等獎等榮譽,并多次接受《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中國人事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社、東方財經頻道等的采訪。